20世纪后半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了3.5倍,从1949年的1.1亿吨提高到2004年的约4.7亿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1998年后,中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下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都有了明显的负向调整:增产的时间缩短、增产幅度减小,减产的时间拉长、减产幅度变大。 同时,近年来中国粮食需求与供给也存在缺口。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得出对我国保护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书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diyi部分:回顾与评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本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理论以及本书的实际意义;界定了粮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等几个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状况、预测和影响因素。本书首先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历史入手,系统地描述了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变化的阶段性特征:1996年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下降。然后,本书深入研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与比较优势,指出中国粮食主产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区比较优势。其次,对中国未来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预测。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提高单产成为提高粮食总产量的主要途径。从总体上看,粮食总产量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內将逐渐上升,但其增长幅度将逐渐变小。zui后,本书研究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着重论迷了其中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zui主要因素:耕地、水资源、科技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土地政策和价格等。本书还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因素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对中国粮食单产影响zui大的因素依次为科技进步水平、物质投入、环境与气候因素和政策因素;对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影响zui大的因素为资源及科技因素,其次是比较效益及政策因素。资源及科技方面的制约成为影响播种面积的硬约束。 第三部分:对粮食安全进行总体评价。本书通过计算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安全系数等指标,对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作出了判断。同时,本书通过构建居民消费需求、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和国內粮食总需求预测等模型,对未来十年中国粮食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十年,中国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供求存在缺口,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zui后,本书的这一部分还研究了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中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缺乏、粮食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着中国的未来粮食安全。 第四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书的结论,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提升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支持和鼓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政策、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大力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