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德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雄性”与“雌性” 第二章雄性原生质与雌性原生质 第三章性吸引力的规律 第四章同性恋与男色 第五章性格学与体型学 第六章解放了的女人 第二部分(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第一章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男女的意识中文版序言 德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雄性”与“雌性” 第二章雄性原生质与雌性原生质 第三章性吸引力的规律 第四章同性恋与男色 第五章性格学与体型学 第六章解放了的女人 第二部分(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第一章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男女的意识 第四章才能与天才 第五章才能与记忆 第六章记忆、逻辑与伦理 第七章逻辑、伦理与自我 第八章“我”的问题与天才 第九章两性的心理 第十章母性与卖淫 第十一章爱欲与审美 第十二章女人的天性及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犹太教 第十四章女性与人类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第二章雄性原生质和雌性原生质 性征的分布——司迪斯拉普被采用的见解——性征——内分泌——种质——雄性原生质——雌性原生质——各种变化——阉割术提供的证据——器官移植与输血——器官疗法——细胞的个体差异——“性别的中间状态”的起源——大脑——男婴过剩现象——性别鉴定——比较病理学 彻底修正迄今被人们接受的事实,这是我给本书确定的目标。我对这样一本书的期望,首先是它应当详细阐明性类型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而这些阐释应当是崭新的,其数量也应令人满意。有人会问:全面考察一个如此重大的课题,是否已经超出了一个人的能力?对这种抽象的问题,我并不想去回答,而是要马上否认我有任何此类打算。在一个如此广阔的领域里,我并不想妄称自己已经作了足够的独立考察,也并不认为这种意见对于本书要达到的目的是必要的。我也没有必要去汇编其他作者提供的考察结果,因为在这方面,海夫洛克•埃利斯已经做得很出色了。我如果试图借助他考察结果中那些可能正确的推论,去阐述性的类型,我这本书就可能成了一种假设,而科学的论证或许已经足够再写一本新书了。所以说,本章阐述的这些见解将是常规的和概括的。它们虽然和生物学原理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会强调必须对其中某些明确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考察。这项工作必须留待将来去完成,但我的这些提示将会使这项工作更容易进行。 不大了解生物学的读者,不妨把本章大致浏览一下,如此才不致在理解后面的内容时遇到太大的困难。 存在程度不同的雄性体和雌性体,对这个学说的论述,首先是纯解剖学上的。我们必须讨论男女两性的解剖构造和解剖位置。两性身体其他部分的性征区别的现有实例表明,性征并不仅仅表现于生殖器官和腺体上。但是,这些表现究竟以何处为限呢?它们会超出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范围么?换句话说,性征会在何处自动出现?又会对何处毫无影响? 过去十年间出现过许多见解,它们为1840年提出的那个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但是,那个理论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因为它似乎与该理论的提出者及其支持者们已经证明的事实截然对立。这里所说的那个理论,是由哥本哈根的动物学家司迪斯拉普(J.J.S.Steenstrup)最先提出的,后来得到了其他许多人的赞同。那个理论认为:性征表现于身体的各个部分。 埃利斯收集的调查结果几乎包括了身体的所有组织,它们都表明了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很显然,典型的雄性染色体和雌性染色体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异。这个事实证明,在皮肤(真皮)、血管、血液中大量的染色物质,以及每一立方厘米中红血球的数量上,无不存在着性别的差异。贝施霍夫(Bischoff)和路丁格(Rudinger)已经证明了大脑的重量存在着性别差异。更晚近的朱斯塔斯(Justus)和阿利斯•高乐(AliceGaule)也在考察肝脏、肺脏和肾脏这些营养器官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事实匕,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全都能对男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尽管不同区域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同样,男性身体的各个部分也都能对女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 我们由此可以直接作出逻辑的推论,它也得到了大量事实的支持: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具有性别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性别意义。现在,我要为本书已经提出的那条原理(即世间普遍存在着属于中间状态的性别)补充一点:这些中间状态可能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发育阶段。世上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性别发育形态,这个概念能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假性雌雄同体,甚至真正的雌雄同体的情况。自司迪斯拉普时代之后,真正的雌雄同体现象已经在许许多多植物和动物身上得到了证实,尽管它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并不确定。司迪斯拉普写道:“如果说,一种动物的性别仅仅表现在其生殖器官上,那么,我们如果见到一种动物同时具备雌雄两套生殖器官,便会认为这种动物可能是真正的两性同体。然而,性别却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它不单单自动表现为某些器官的存在,而是遍及整个生物体,自动呈现在各个要点上。在雄性身体上,一直到最小的部分都是雄性的;同样,,在雌性身体上,一直到最小的部分都是雌性的。如果同一个体上同时存在雌雄两性的性器官,那么,惟有当两种性征都在支配整个身体,并且在各个要点上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该个体才会成为雌雄同体。由于两种性别的表现是相互对抗的力量,这种情况便会消除该个体的性别。”但是,如果把“存在无数种性别过渡形态”的原理扩大应用于身体的全部细胞(经验性的知识支持这个观点),那么,司迪斯拉普遇到的困难便可以解决,而雌雄同体也不再会显得不自然了。我们可以设想出每个细胞的全部形态,从最彻底的雄性状态,经过雄性减弱的一系列阶段,直至雄性完全消失,一直到随后呈现出来的彻底的雌性状态。性别差异阶梯上的那些渐变,究竟是基于两种真正物质不同比例的结合,还是以不同方式对同一种原生质所作的更改(例如,对其分子进行不同的空间配置)?不去猜测这个问题,是个明智的办法。前一种见解很难得到生理学的支持,因为想像出两组状态居然能产生本质上属于两种个体(一种具有雄性素质,另一种具有雌性素质)的生理相似性,这是极为困难的。第二种见解则令人活生生地想到了对遗传性的某些令人遗憾的推测。或许,这两种见解都同样远离真理。目前,经验性的知识既无法让我们说清一个细胞究竟处于雄性状态还是雌性状态,也无法让我们界定那些历史差异、分子差异和化学差异,它们能将每个雄性细胞与每个雌性细胞区分开来。即使不去预期未来的任何新发现(但是,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对有生命物质这一特殊现象,将来不会将它交给化学和物理学去研究),我们也能很有把握地知道一点:单个细胞具有程度不同的性别,并且与全身的性别大相径庭。女人气的男人,其皮肤通常会比较柔软,其体内男性器官细胞的分化力也被减弱了,而其男性显著性征的发育较差,也直接起因于这种分化力的减弱。 性征的分布状态,为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性征(至少在动物王国内)可以按照它们对异性的刺激力量的大小排列出来。为避免混淆,我想借用约翰•汉特(JohnHunter)的性征分类术语。“原始性征”是雌雄两性的生殖腺(即睾丸和附睾,卵巢和卵巢冠)、;“第一性征”是性腺的内部附件(输精管和精囊,输卵管和子宫),它们可能具有与性腺和外生殖器不同的性征。仅仅根据它们,人的性别在出生的时候便可以被确定下来(我将在后面表明,这时确定性别有时很容易出错),而人们日后在生活里的命运也由此决定了。在第一性征后面,就是繁殖并不直接必需的所有性征。给这种“第二性征”下的最准确定义是:它们在青春期开始出现,如果没有性腺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它们就得不到发育。这方面的例子有男人的胡须、女人浓密的头发、乳腺的发育,以及声音的特点。某些来自遗传的特征(例如肌肉力量或心理承受力的发展)可以被看作“第三性征”。这是因为可以把它们用作便于研究的模式,并且是出于实用上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在“第四性征”这个名目下面,我们可以列入以下特征:相对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差异、生活方式、男人的抽烟喝酒、女人的家务责任等。这些特征全都具备有力的、直接的影响力。我认为,这些特征常常会像第三性征一样重要,有时甚至会像第二性征一样重要。我们绝不可以为:这样给性征分类意味着存在一条明确的序列链。我们也绝不可以为:心理性征能决定身体性征,或者相反,身体性征能通过某种因果关系决定心理性征。这种分类仅仅关系到对异性的刺激力,关系到产生这种影响的时间先后,关系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料到这种影响的范围。 研究第二性征,就一定要考察性腺的内分泌对总体新陈代谢的影响。第二性征的发育程度可以反映这种影响是有是无(例如经过人工阉割的动物)。但是,内分泌对全身细胞都有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青春期身体所有部分所发生的变化就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事实上,全部腺体的内分泌必须被看作对一切组织都产生影响。 性腺的内分泌必须被看作对个体性别的完善。每个细胞都必须被看作具备某种初始性别,而对它来说,足够的内分泌量的影响是最终的决定条件。在这种影响下,细胞才能获得最终的明确性征,即雄性或者雌性。 在性腺这种器官里,个体的性别更加明显;在构成性腺的细胞里,性别表现得最为显著。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生殖细胞也最鲜明地标志出了一种有机体所属的物种、种属和族群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正如司迪斯拉普正确地指出的那样:性征遍及全身,并不仅仅局限于生殖器官;因此,另一方面,奈杰里(Naegeli)、德•弗雷(deVries)、奥斯卡•赫特维希(OskarHertwig)和其他人也详细阐述了一个重要理论,并且用很有分量的论据作了论证:多细胞有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具备其物种和种属的综合特征,但这些特征其实都被特别浓缩在性细胞里。所有研究者大概都会接受这个见解,因为每个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单个细胞的分裂和繁殖。 以上几位研究者进行了使机体缺失部分再生的实验,并且调查了关系相近的动物相应机体组织之间的化学差异。其中有许多现象都促使他们产生了一个设想:存在一种“种质(Idioplasm)”,它除了繁殖的目的以外,还负载着特定的性别,存在于多细胞动物的全部细胞中。按照类似的思路,我也设想出了一种概念,以作为两个模式:一个叫“雄性原生质”(Arrhen0—plasm),另一个叫“雌性原生质”(Thelyplasm),每个双性有机体的种质都可能在其中出现。出于我将要解释的那些理由,它们将被视为两种理想状态,而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实际存在的状态。真正存在的原生质,将被看作从理想的雄性原生质出发,经由真实的或想像的无区分状态(即真正的雌雄同体),不断移向一种原生质(它很接近理想的雌性原生质),但永远不能真的达到它。这个概念重申了我一直在试图说明的那个见解。我这里提出了几个新术语,这还要请读者原谅,不过,与其说它们是新思想,不如说它们意在引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