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畅销女性心灵读物:《一个女人的成长》男人篇。华人心灵畅销作家薇薇夫人带你深入品读“男人”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参照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加上她的学习、观察、体会和了解,以轻松自在女人的身份来写男人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希望能唤出轻松自在的现代男人,让男人和女人在这个世界里和谐相处,携手前行。 本书简介: 写了几十年专栏,尽管接触的女性议题比较多,但薇薇夫人也观察到:当代社会里,男性在备受重视与栽培的背后,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是妨碍成长的框架,很多男性一辈子活在环境的束缚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智慧,也无法发挥自我能力,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薇薇夫人认为男人的成长问题一点也不比“女人的成长”简单。作者谦称,自己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只是个认真的生活者:认真学习,认真观察,认真体会,从接触过的、看到过的男性中去了解男性。 《一个男人的成长》这本书里,作者参照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加上她的学习、观察、体会和了解,以轻松自在女人的身份来写男人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希望能唤出轻松自在的现代男人,让男人和女人在这个世界里和谐相处,携手前行。 作者简介: 薇薇夫人本名乐茞军,曾任《联合报》专栏作家、华视“今天”节目制作人及主持人、《世界日报》家庭版主编、《国语日报》文化中心主任、副社长、社长。为《联合报》专栏执笔二十六年,对情感、家庭问题见解独到,使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长期投身儿童教育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篇龙的传人 天之骄子 1吾儿!吾儿! 2名字与性别情结 3玩具世界无男女 4男儿性格与溺爱 教育 1长不大的娇儿 2学习照顾别人 3闯祸捣乱我最行 4幼儿园:群我第一课 背起小书包 1团体生活的第一步 2崇拜父亲写在前面 第一篇龙的传人 天之骄子 1吾儿!吾儿! 2名字与性别情结 3玩具世界无男女 4男儿性格与溺爱 教育 1长不大的娇儿 2学习照顾别人 3闯祸捣乱我最行 4幼儿园:群我第一课 背起小书包 1团体生活的第一步 2崇拜父亲 3爱恋母亲 4害羞不是娘儿们的专利 5要电动也要运动 6性教育要及早 第二篇转大人 暴风雨期 1成人雏形世界 2朋友第一 3异性和性 4动手又动脑 5胡桩子与青春 6爱面子 成人先修班 1异性纯友谊 2策划未来有优势 3恋爱天大事 4猜不透女儿心 男孩变男人 1由你玩四年? 2成熟的转变 3伤情难免 4相爱容易分手难 5沉着与坚定 第三篇立业·成家 事业·志业 1商业英雄 2传统与志趣 3职场:全新的人际关系 4女上司·女同事 5工作狂 6行行都有状元郎 情字这条路 1黄金单身汉 2婚姻生活 3同居 4哥儿们 5红粉知己 6同性恋 第四篇人夫·人父·人子 妻与夫 1乖丈夫 2沉默的丈夫 3外遇的丈夫 4暴力的丈夫 5大男人丈夫 6夫妻是最好的朋友 下一代与上一代 1不一样的父亲 2父与子 3父与女 4单亲 5父亲与成年儿子 6双亲的奉养 第五篇黄金岁月 顶峰之后 1哀乐中年 2转业·创业 3空巢期 4更年期症候群 5阴阳反转 从心所欲 1越老越可爱 2不甩小病痛 3老来伴 4旧友·新朋 5人生退休才开始 结语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男人?——鲍勃•迪伦美国著名摇滚诗人人的问题很大成分上是两性问题。上一代的男人和女人制造下一代的男人和女人,问题的延伸或消除是两性共同的事,不能孤立也不能绝对的划清界限。不成熟的男人或吾儿!吾儿! 从胚胎开始,就如女性已受歧视一样,男性已备受宠爱与期待。人们用种种方法来猜测母亲腹中胎儿的性别,从古老的迷信到现代科技,测出是女,认命吧(也曾发生骇人听闻的堕掉);测出是男,欢之喜之。就连女权运动推行多年的西方,仍有某些夫妇期待头胎是儿子。而在电影里看见某酋长或国王高举初生男婴向天欢呼:“Myson!”充满得意与骄傲,真是豪气冲天。 同样是一个生命的来临,弄璋或弄瓦带给某些父母截然不同的情绪,人类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然而“男女生而不同”似乎在这个地球上仍处处可见。 在台湾,我们对传宗接代的看法是在两极上,有的夫妇是结婚不要生孩子,有些夫妇求神拜佛,求秘方求科技盼望一举得男。纵然是知识分子家庭,“母以子贵”并不落伍。第一胎生个儿子就“放心”了,以后管他生不生,或生什么都没关系。有些母亲在提到“我儿子”时,语气都高昂些。至于“非生一个儿子不可”而生了七八个女儿的家庭虽然已经不见,但某些家庭的老大如是女儿,则老二或老三多少是在“盼望得男却无奈得女”的情况下出生的。“重男”的现象值得“国民健康局”考虑修订优生保健法,限制进行胎儿的性别筛检,来平衡新生婴儿的性别。 这样“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强势性别角色,未出生就已经是先声夺人了。不过这强势在人类进化之初并没形成,是生活方式及需要一点一滴历经千千万万年累积而成的。如果初民不靠体力猎食,如果女性不怀孕生孩子,如果组成家庭以后女性不全挑家务担子,男性就不一定能成为一个部落、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强势性别,因为人类曾有过母系社会。 也正由于性别角色是生活方式及需要累积而成的,所以附加的是男性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期待。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自己又是女主管的母亲曾说:“幸好我没有儿子,要不我会更累更紧张地做妈妈,因为我一定对儿子的期盼更高,要求更严。不管怎么说,男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努力拼斗,而女人则可进可退,我当然会从小要儿子出人头地。” 如果做个调查,相信会有很多父母和这位母亲有同样的观念吧!至少在目前的人类社会中,这还是个事实。于是这个生下来给他玩玉的小子,就比生下来玩瓦的丫头,无辜地背负了大量的压力和期待。某些女权主义者若一味地责怪“男权”和“父权”都是男人搞出来的,倒也不十分公平呢! 《女权主义》(台北远流出版)这本书里有一段描写很有趣:曾有几位早期探险家观察狩猎部落,发现北美印第安人有个部落女人权力之大,足以令人感到惊讶,甚至觉得不快。女人有权割让民族的土地、撮合婚事或联姻、缔结盟约、随心所欲地任命酋长和司库、或撤销他们的职务。至于丈夫,他们的地位相当于父权社会里的女人……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一刻不受制于某一个女人……由于帐篷及帐篷里的东西全都属于女人所有,因此如果她与丈夫不和,可以把丈夫赶出帐篷外。 从这一点看出“男女生而不同”,实在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生理构造另当别论)。男性被塑造成强势,背负压力也是人为的。母权社会里的男人和父权社会里的女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都是人类偏差观念下的产生。如果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盼望两性经由了解和互助,使得双方都能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成长。因为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质上是绝对平等的。 所以孕育了一个男性胚胎的父母,请不要把人为的刻板角色框框套在他身上吧! 名字与性别情结 女人有个“像男人”的名字似乎越来越多了,女人大多甘之如饴,而且多少还会对那为她取名的长辈或相关人有男女平等观念而高兴。但男人有个女,性化的名字,就可能从此一生困扰和尴尬不断,除非他以后心智成熟到不但坦然接受,还能用幽默的态度来处理。 有位教授某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主席提名邀请他发言时说:“现在请某某某女士……”待一看站出来的是位男士时连忙道歉:“对不起,我看名字时以为是位女士。”他从容地说:“不必道歉,做女人没什么不好呀!”如果错把女士说成是先生时,想必大多数人是不会且认为不必道歉的,可见知识分子也不能全然用“一致”的态度看待男女两性。 父母要求儿子的名字除了笔画吉利以外,多少也把对儿子的期望涵盖在内,俊啦,勇啦,豪啦,伟呀,或是可以兴天下,或是可以震寰宇,要不然也宏大博远,再不然多金多财,总之是志向远大的男儿。有位父亲在替儿女命名时说:“男儿志在四方,女儿的名字只要能表现出洁净婉约就行了。”可见很多父母对儿女的爱虽是一样浓重的,但对儿女的期望就是不同,从取名字可见一斑。 当然从名字就能分辨出性别也是一种方便,连西方也一样,约翰是男,玛丽是女,清清楚楚。但中国字一经组合成词,就有特别明显的意义,即使是单字也一样;比如秀、芳、美等等似乎就是属于阴性的,甚至一个字只要加上草字头就是女性的,男孩如有个花花草草的名字,从小就会被同伴取笑、戏谑。 名字和性别的情结对男孩的困扰实在还是源自传统的“男尊女卑”,“女中丈夫”也许少有男人敢爱,但其中没有鄙视的成分,而“娘娘腔”就很惨了。男孩之所以有个女性化的名字,我听说过是由于那名字笔画大吉大利,更奇怪的一种说法是男孩取女孩名字比较容易养大。就像以前越娇贵的男孩越要取个低贱的小狗子什么的,或拜个讨饭婆做干妈,才能长命百岁。 每个人出生后第一个名字,当然是长辈或父母决定的。自己不喜欢日后可以改掉,也有女性觉得名字太阴柔而改成较阳刚气的。女性的名字没有性别的困扰,只有自己喜不喜欢,“名字像男生”没有人会取笑。但是要让有女性化名字的男性不尴尬困扰,我觉得不在于“绝对不替男孩取像女孩的名字”,而在于大家应都像那位教授说的“不必道歉,做女人没什么不好”。 要寄文件信件给不认识的人时,用个“君”字既尊重又不必分辨性别,男女通用。开会时与会人有头衔可以称呼,也不会有困扰。不过曾听一位女教授说,在学校里常常男性被称为教授或先生,女教授却被称为女士或小姐,仿佛女教授不配被称为教授似的,让她不平也不解。 一旦大家有了“做女人没什么不好”的共识以后,相对的也会减轻对男性的要求和压力。父母可以不必在替儿子取名字时,就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寄望放在名字里。因为强人、英雄都已随时代的改变而逝去,绝大多数的男性未来都是要和女性共同努力,创造自己的家也好,为身处的社会国家贡献也好,都不单纯是男性的责任。我觉得应该是“两性平等时代来临”,实在不喜欢强调“女性时代来临”,在真正两性平等互助互敬互爱的时代里,名字不过是小事一桩。 玩具世界无男女 玩具是人类幼年时模仿及学习生活的工具。既然人们把男女划分开来,于是玩具也就有了不同的性别。父母很自然的给女儿买洋娃娃、小锅小灶,给儿子买刀枪汽车。在这种泾渭分明的模仿及学习之下,他们似乎就一定要成为“男是男,女是女”了。 但是成长以后的社会却与他们的玩具世界不尽相同,由于很多职业不靠体力,男女两性工作的界线已经越来越交融模糊了。女性有扛枪弄剑、驾驶或修理汽车的,有些航空公司已有了女性机长,以色列和美国女兵不让须眉;而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大师男多于女,大餐馆的大厨几乎都是男性。 那为什么我们还一定要男孩玩“男玩具”、女孩玩“女玩具”呢?国外已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观察发现,让男孩子玩洋娃娃,他们长大后会成为更懂得爱、更懂得照顾孩子的好父亲。事实上,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玩具,像娃娃、扮家家酒的道具等,可以让孩子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互助合作。有的父母担心儿子玩这些“女玩具”会变成娘娘腔,甚至同性恋,其实同性恋的形成到今天专家的研究虽然尚未有定论,但绝不是男孩玩娃娃就成了同性恋那么单纯。 而柔软的布偶也是很多小男孩的最爱,人类需要爱与被爱,从小需要肌肤相亲,拥抱抚摸的感情,这是不分男女的。就像那些可以启发智力的玩具一样是不分男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