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为念本人首度落笔,内容精彩丰富,除了对于生活的积累、情感的思考外,还讲述了自己在情路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索和隽永的情感,让人受益匪浅。 余秋雨大师及著名主持人倪萍、王芳为本书倾情作序。其中余秋雨大师序言达2000多字,饱含深情。 本书简介: 写给想爱的男人和女人们。剖析自身经历,解读恋爱、婚姻中的种种难题本书既是对爱与被爱的精准剖析,也是作者对自己过往的审视。全书展现了一个个关于爱的困扰与思考,充满深沉的情感和思辨的火花。 作者简介: 王为念,国内知名情感达人,到目前为止共参加了央视、北京台、浙江卫视、内蒙古卫视、湖北卫视、山东卫视、河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近3000期情感节目,几年内红遍全国。拥有众多铁杆粉丝,在全国电视观众心目中树立了极强的影响力。 目录: 。且不问他过得好不好,那么多人因他而过好了。 王为念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我猜想人们会回答“善劝”、“公正”、“到位”、“稳妥”、“一碗水端平”等等,这当然也不错,却是全国各家电视台同类节目主持人的共同追求,许多民间调解员也能做到。 我认为,王为念的魅力很特别,恰恰产生在他没有魅力的地方。 第一,他并不英俊,却又不丑,不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在电视节目中很要命。但听他讲完,人们才发现,这种平常的长相使他的善良变成了街市的善良,使他的判断变成了大地的判断。他似乎就是与这些正在讨论的问题长在一起的,是大家热心的邻居,可信的街坊。用学术概念来说,他使讨论具有了“粘着性”、“渗透性”。说到这里我笑了,北京电视台有不少美丽而智慧的女主持人,都很优秀,但由于太美丽了,在观众心目中,与粗粝的尘世生活产生了距离,缺少了刚刚所说的“粘着性”。当然,责任不在她们。 第二,他已不年轻,却又不老,缺少极端性的年龄优势,难以让观众领受青春活力或长辈教诲。但是,就像茶叶中的新采嫩芽和百年普洱难以让广大民众日常品尝,中年的王为念就成了大家的家居良饮,而且不乏厚味。他的“不上不下”的年龄,使人们快速尊重了他既不轻飘、又不迂腐的言语,以及隐藏在这些言语后面的自身经验背景。即使不是自身经验,至少也包含着长期观察和比较的成本。与他相比,过于年轻的主持人要面对深深的皱纹、无奈的泪花,往往会显得缺少自身说服力;而过于年迈的老者虽有颤声训示的权利,却缺少对现实难题的理解力,对拍摄现场的掌控力。 第三,他不是教授,也不是权威,没有精神病理学的专业文凭,也没有留学归来的心理学家的头衔。这种似乎“什么也不是”的状态,使他在发言时不端架势,不演角色、不讲术语,不夹英文,不引古语,而能直取事件关节,直触人心痛痒。他的主要学问,就是“人情世故”,用李渔的话来说,就是“常情物理”。他的解决方式,就是以人类基本情感为出发点的多方体谅、互相包容、勇于担当。由于他是一个懂艺术的人,因而又增加了一些分寸把握、细节掌控,来营造某种必要的情感仪式。正由于这一切,使他对许多人伦纠葛的分析显得简明而又准确,入情而又入理。许多学究式的专家常常把问题越讲越复杂,使当事人听了似乎有所憬悟,轻轻点头,却又不知道怎么办。王为念则相反,抓住要害,只做减法,并立即提出行为建议。 从以上三点可知,他在没有魅力的泥地上建立了别具魅力的风景,而这种风景又那么适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众。他受到广泛欢迎,并不奇怪。 在王为念身上,我想到了更大的问题。 我们有幸处于急剧转型、快速变革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大量问题。其中有不少问题还一时显得很严重,甚至到了声嘶力竭、生死予夺的程度。中华文化主张中庸之道,但由于长期缺少理性启蒙和法制训练,极端主义也常成气候。我并不认为一切重大的冲突都应该和解,但当大量并不重大的冲突越闹越凶的时候,真正的重大反倒被埋没了。因此,应该有大量王为念这样的人物出现,用善良、宽容和智慧,化解绝大多数社会矛盾,使更多民众摆脱无谓之苦,使社会进步更加清明有序。 可以化解的矛盾,不仅出现在普通民众之间。在官场、学界、商界,甚至在不少高地位、高智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里边,也天天在明明暗暗地爆发着各种冲突。各方的理由和言词,比王为念他们面对的家庭邻里纠纷更严整、更学术、更宏观、更残酷,但就其本质而论,其实没有多大差别,也许会更低级、更无聊。我一直在想,这些高层人士如果也能像普通民众一样坐在一起流着眼泪申述各自的委曲,解除相互的误会,那该多好。中国的进步,应该让更多的冲突变成调解,让更多的批判变成劝导,让更多的争辩变成讨论,让更多的眼泪变成微笑。这么一想,王为念这样的人物就更重要了。我这里说他的名字已不是指他个人了,而是抽象成了一个共名,一个长相一般、已届中年、缺少头衔的成功调解者的共名。那就在这个名字上加一个引号吧:“王为念”。 是为序。 2012年4月2日本书既是对爱与被爱的精准剖析,也是作者对自己过往的审视。全书展现了一个个关于爱的困扰与思考,充满深沉的情感和思辨的火花。爱过 作为一个电视人,如果不爱这个工作,一定会被累死。 一天下午,劳累过度住进医院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号码来电,电话接通那一秒,我感到一丝诧异,因为电话那端竟然传来前妻(我曾经有过两段婚姻,在这本书里,我把第一任妻子称为孩子他妈,第二任妻子称为前妻)的声音,从办完离婚手续到现在,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 前妻说,最近几年总是在电视上看到我的节目,她由衷地并且不吝言辞地夸奖了我在节目上的表现,还告诉我唯一不足的是我当时的发型。在通这个电话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我在住院,而我也没有向她吐露,我们只是像老朋友一样平静地聊着各自的近况。 这样毫不掩饰的夸赞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曾经有很多,但后来分手了,彼此间有过埋怨,我甚至想过这辈子我们不可能再赞美对方了。在那段婚姻里,一直有些人认为是她的知名度造就了我这个所谓的“春晚小导演”,而我当时是多么希望能够证明我作为一个女人背后的男人,也曾成就了一个戏曲明星的辉煌,当然这一切都是过去时。 在分开七八年之后,接到这个电话的那一刻,我曾经设想的种种满足、兴奋、报复、得意的心理都不复存在了,仅仅是一句“你也多保重”,然后平静、淡然地挂掉电话。那一刻,我感觉我们彼此都轻松释然了,我知道这一段感情算是真正放下了。 这些年来我和很多老朋友联系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坐在一起,大家总是不自觉地把那段婚姻提起,曾经有好几年的时间我不敢面对,甚至没有勇气听到对方的名字,偶然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对她的采访,我会立刻换台。我和她当年的电话是通用的,离婚后经常有人打我的电话找她演出,我会很不情愿地把电话报给对方,并不是我不愿意给那几个号码,而是我们分手分得太痛了,一切和她有关的东西我都想屏蔽掉。那种难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 我和她曾经在朋友圈里被称作是黄金搭档,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年创造了很多事业上的奇迹。我们开办了全国知名的小香玉艺术学校,带着那群孩子走进央视春晚,我陪伴她摘得了很多国际国内的专业大奖……正因为有太多的共同点,以及那些让我无法割舍的孩子们,分手我是犹豫了很久的,曾经我也试图说服自己一切从头开始,试着重新相爱,可是,努力了一年多,我们最终都坚持不下去了,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彻底分开了。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我一个人经常在冬季北京的三环路上开车绕圈,就那样漫无目的,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一想到这场分手,心脏就揪着疼,整个人都是颓废的,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人都不想见,唯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有酒的地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喝酒,不醉不归,似乎只有酒精才可以让我稍微痛快一点。 那些日子我经常有熬不过来的感觉,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后来竟然帮上了我的忙。2008我年开始做情感节目,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是:分析准确到位,充满真情实感。我之所以可以做到,是因为曾经的一切让我对情感漩涡中男人女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设身处地。 当然,这样的经历一次就够了,太疼。 情感解体,人会受伤。肤浅点说,就像你好端端一笔生意做赔了,你寄托了极高的期望值,搭进去很多的时间、精力不算,把本钱赔得精光不算,还要倒贴。尤其对于一起打拼的事业型夫妻来说,分手就是一次破产、一场灾难性的毁灭、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一种死里逃生的经历。我之所以使用这么极端的词,是因为两个人从相识、相恋到相爱乃至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我们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要为对方做些什么、给对方带来什么,我们期望通过无休止的表达和无休止的创造在情感中获取幸福。 感情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无论做多少事情都不会觉得是苦难,而一旦两个人出现危机,一旦意识到感情即将崩盘,就会本能地去思考:感情是否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寄存?于是,我们就会一边想着可怕的未来,一边为这段曾经炽烈的感情做一个温度上的调整,绝大部分人选择冷冻这段感情,而另一部分人会选择用新的感情来替代。冷冻起来的感情很痛苦,被替代的情感很危险。但无论是冷冻还是替代,人都会本能地胁迫自己从现有的情感中逃离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