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家金萍的出版作品。 序 关登瀛 大约十多年前,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浦漫汀老师告诉我说,她发现了两位写儿童小说的女作家,一位是毕淑敏,另一位是钞金萍。她希望毕淑敏在创作成人小说的同时,每年写一两篇儿童小说;她认为钞金萍的儿童小说和她的成人小说一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从生活中来的,充满真情实感。 浦老师是在钞金萍获1993年海峡两岸少年小说颁奖会上认识钞金萍的。金萍的小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获了该项奖。自然,对于从乡村走出来的金萍来说,遇见一位儿童文学老前辈,总是会倾心吐出自己创作的甘苦来,却想不到得到了该项奖评委浦老师的鼓励。 我在中国作协从事儿童文学工作,尽管我深知浦老师的眼力和为人,但我还是从作品来认识作家的。不久,我先是读了金萍的中篇小说集《青春美丽豆》、短篇小说集《皂角树》、散文集《美丽家园》,后又读了她的儿童小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等作品,之后,我深感浦老师的确有一双透视作家灵魂的慧眼,又有一颗慈母般关注和培养新作家的心灵。 金萍的成人文学作品,来自她生活着的那片乡村热土,讲述着那片热土上发生的故事,塑造着农村变革中的人物,鞭挞着恶与丑,张扬着人性美,读她的作品,如行云流水,而其中的乡土气息让人沉醉。 金萍的儿童小说,不是拼出来的,不是作出来的,而是经过多年的思索,遇到触发点,便从感情的闸门自然流泻出来。她这本儿童小说集中精选出来的,大多都在儿童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反响。 在这部小说集中,她塑造了如莫大叔、蝈蝈哥、小满哥、阿玉、柯斗等一系列与农村少年血肉相连并为农村少年深深热爱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塑造,无疑为儿童文学画廊中增添了新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从前所未塑造过的,她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城市内的作家们为城市里的少年儿童创作的,作品中的情感、故事、大多受到城市里少年儿童们喜爱,而金萍的儿童小说,大多都是塑造的农村孩子形象、讲述的都是农村孩子的故事,因此,金萍为农村孩子创作了这么多儿童小说,就显得非常可贵。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是一个作家创作成功的秘诀。在金萍的儿童小说里,那些庙会、乡戏,每个年节的习俗,婚丧嫁娶的描述,无不构成她作品的一个个细节,而这一个个细节,又贯穿在她熟悉的人物和故事里,这就使得她的作品妙趣横生,构成她作品的骨架,人物的血肉;不仅如此,春夏秋冬的变换,花草虫鸟的生长、开放和鸣啼,清晨和傍晚的交替,都使她的儿童小说增强了田园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她的儿童小说的风格。 这部儿童小说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质朴。她描绘的农村不论成人形象还是儿童形象,给读者的感觉是生活在你身边真实的人;她描绘的农村的习俗,仍是农村每家每户和村村镇镇仍在延续和流行着的;她在叙述着的淮河大地的四季的变化,土地的播种与收获,都是印在她心灵中甚至化作她创作灵感成为慰藉她生命的创造的微粒。因而,只要她深深地热爱着她那片热土,她的创作就不会枯竭,那片热土将成为她创作的处女地。 1999.11.4 于北京中国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