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地方,有着这样的孩子们——他们身上带着民族的印记,担负了和你并不相同的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或许奇异独特,或许匪夷所思,或许似曾相识,又或者,那份古朴和自然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在信息爆炸、工业化逐渐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脱去了民族传统服饰,走出家乡,来到人群中,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无声熏陶。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改写,一改专业化、学术化的民族类图书创作风格,转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在小主角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中穿插介绍其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套图书中,既有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又有有趣的风俗节庆,既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有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围绕 “民族”与“儿童”两个关键词,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观察到宏观思考,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记录了各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服饰、传统文化……这些孩子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发现民族,因为他们是民族群体中的个体;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世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的成员。让其他的孩子或大人,能够好奇地看一眼这些有着民族印记的孩子们今天的生活,了解共同生活的他们,有多精彩! 1、在大楼大厦向郊区延伸的时候,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出现中国每一寸大地的时候,还有多少真正的,传统的引以为傲的存在?《我是中国孩子》纪录片也好,图书也好,便是想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因此,用镜头语言、用文字,将这些孩子们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我们民族的故事,这些呈现给世界的共同的遗产永远的留下来便是目标。或许多年之后,这些遗产消失,再回过头看这部片子,唱唱这首《我是中国孩子》,再看看《我是中国孩子》这本书,那一刻,也许我们会觉得幸运。2、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在信息爆炸、工业化逐渐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脱去了民族传统服饰,走出家乡,来到人群中,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无声熏陶。孩童稚语,天真热情,尚未读懂离家的父母背负着何物,而寂然消逝了的某种语言、旧习又意味着什么。对他们来说,忧愁和烦恼都很小,也很容易忘记。当镜头对准这群孩子,他们身上有来自于民族历史的印记,也有现世每一天的雕刻,而他们,也将承载这些历史符号,走向共同的未来。3、4个寒暑、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行程超过30万公里;70多位作者、20余名专家、12个月细致打磨。千里行程,装不下一路寻来的种种感动;笔下万言,道不尽悄然蜕变的现代生活。孩子的眼里,看得见*单纯的世界,也有无穷的疑问。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答案。这些孩子是特别的,他们身上有每个民族的印记;但他们又是平凡的,因为他们就是他们自己。多样的身份,多元的文化交汇,他们正在其中,逐渐长大。4、儿童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载体,是民族与世界共同的未来,我们从儿童的身上,发现民族,他们是民族群体中崭新的力量;发现世界,因他们本身就是这世界重要的一员。《我是中国的孩子》从人文价值和社会角度来说具有真正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的里程碑式的意义。5、如何让孩子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一本本厚厚的学术专著显然太遥不可及,严肃板正的讲授只会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其实文化原本来自于生活,来自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多样性由此而来。同龄人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能让孩子感同身受,明白和尊重“不同”、“差异”,拓展眼界,增广见闻,领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