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浠墨,本名陈燕,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望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儿童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二级翻译师,参与多本引进版绘本的翻译。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多次乘坐火车赶往张家界小溪乡,采访小溪乡中心完小的支教老师,并翻阅《别样湘西——永顺县小溪完小义教日记》,展开对乡村教育以及支教工作的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出这样一个打动人心的志愿者故事。她认为: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志愿精神也会代代相传。曾经的受助人,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志愿者;曾经看到的温暖亮光,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新的烛火,点亮又一片心田。 多次获得全国少儿报刊金奖和编辑一等奖。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在《少年文艺》《童话世界》《文学少年》《意林》《幼儿画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万字。浠墨算是我半个学生。我愿为她的创作起步报个幕,鼓个掌,加一把油!她追寻支教志愿者的足迹,逐渐走入了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走入自己的内心,触摸这一代青年的诗与远方。 ——著名作家,韩少功 小说塑造了来湘西山区支教的志愿者和当地学生的群像,描写了当地的教育现状,既有亲情的冲突与重新理解,又有山区孩子成长的命运思考,读来温暖感人,催人奋进。故事被放在大自然和土家族文化的背景下来讲述,情节多姿多彩,富于艺术感染力。 ——儿童文学作家,邓湘子 故事发生在一个土家族小镇,小镇的名字叫千灯。故事里面有一盏灯,灯的名字叫志愿者。一行一行读下来,你会发现沿途还有很多灯,好像有一千盏灯。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光亮的小说。这部小说也是一盏灯,第一千零一盏灯。 ——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开始接触支教志愿者选题,是在2019年的夏天。 当时我为另一个幻想故事提前做准备,正处于浮想联翩、脑洞大开中,支教志愿者的选题冷不丁地出现在我面前。我瞬间从“飘在云端”的状态中坠落,开始踏踏实实地匍匐于地,认认真真地掂量起这个选题的分量来。老实说,那时我只去过一些乡村学校,虽然也曾利用寒暑假期为“农家书屋”公益事业做过一点贡献,但从未面对面采访过支教志愿者。因此,这个选题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我首先联系了之前去过的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基层公务人员,通过电话详细了解到乡村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购买了市面上能够收集到的有关支教题材的书籍,认真观看了相关的影视作品;还阅读了与乡村教育现状有关的论文资料和网络资料。我越深入研究,就越发现这个选题很实、很深。 从2003年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今,政府为乡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校舍、道路、网络等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撤校并建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在逐渐减少,乡村教师缺口变大,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短缺。西部地区对支教的需求,也从原来的“有学上”慢慢转到“上好学”这样的层面,更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时代的这些变化,如何通过一本儿童小说体现出来?我真心感到,创作难度很大。 为此,我又尝试联系了一些支教老师,获悉了零零星星的第一手资料。我决定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最神秘也最贫困的地区,那里大山绵延、河川遍布,民族文化多样,贫苦与丰盛并存。我盯着地图,不知该让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哪一块区域。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年,同时蹦到脑海里,让我一时无法抉择。 恰在此时,一本厚重的日记——仲宝平老师的《别样湘西——永顺县小溪完小义教日记》,出现在我面前。在日记中,年过花甲的仲老师写下了他与小溪乡的孩子们、老师们、村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个高大的支教志愿者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这本日记成书于2016年6月,距今已过去了四年,现在的小溪乡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我决定去看看。 我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张家界,再乘汽车来到芙蓉镇,从芙蓉镇码头坐客船辗转来到小溪乡。小溪乡位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那里风景秀丽,春夏旺季常有游客慕名前往。可我去时,已是深秋,只有我这么一个“游客”。在小溪码头下船后,我跟着村民挤上了面包车,来到了小溪乡小溪村,这里就是小说中千灯镇花溪乡杉木寨的创作原型地。 在这里,我联系到了小溪村退休教师李老师。李老师退休后又返岗,带着六名低年级学生在破旧的小学校里上课。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小溪乡周边的一所所乡村学校向我打开,一位位可敬又可爱的支教志愿者也出现在我面前。通过他们,我了解到不少当地的教育情况。 随着采访笔记记得越来越多,我内心想要展现的内容逐渐清晰,一个个人物形象日渐丰满,作品大纲也在不断地修订中得以完善。 市面上有不少写乡村支教志愿者的作品,但大多以成人视角切入。而我,想尝试以儿童视角来讲述一个感人故事,进而反映支教活动的艰辛历程。如何才能让某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与支教活动的发展历程结合在一块儿?我又细细琢磨了一番。最后,我将心目中的少年形象分化成了两个人、三个人乃至一群人:他们有的曾是少年,在支教志愿者的帮助下,成长为老师;他们有的永远是少年,成了鼓舞志愿者的一盏盏明灯;他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少时,带领读者们一起经历成长蜕变……换句话说,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志愿精神也会代代相传。曾经的受助人,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志愿者;曾经看到的温暖亮光,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新的烛火,点亮又一片心田。 我想用这样一幅幅群像来表现支教志愿者的宏大主题——是的,这是我在创作中屡屡燃起的“野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常常被这群笔下的人物搅扰得“不得安宁”。我还带着“他们”去听各种支教志愿者的讲座,与老师们进行交谈,不断地吸收别人身上的故事、想法和观念,再回到书桌前不断地修正“他们”。 写作过程很艰辛,有如一场较量,是我与笔下的“他们”的较量,也是我与自己的较量。初稿快完成时,正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每日隔离在家,我一边为同胞担心落泪,一边又关注到在这场伟大战役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他们勇敢的逆行姿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突然觉得,自己创作这部志愿者题材的儿童小说非常有意义。当一个志愿者与另一个志愿者相遇,他们身上闪现的光辉,便是他们共同的徽章。 我乘船离开小溪乡时,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上错了船,船开出一阵才发现方向不对。我紧急求助,船主二话不说,一边掉转船头,一边电话通知前面的船靠岸等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