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阳子,195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和光大学人文学部文学科,代表作品主要有《小小山神大头菜》《山姥山的小妖怪们》《盂兰盆节的邀请》等。曾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日本小学馆文学奖、日本野间儿童文艺奖、日本新美南吉儿童文学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新人奖,等等。 《猫哈拉商店》提取民间故事的精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次次神奇的购物体验让孩子们着迷。内容上多处强调诚恳待客、礼遇他人,让孩子体验有趣故事的同时,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颗善良、美好的种子。 阅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位勇敢而且善于思考的小小山神,她从模仿走向独立,在失败中欢乐成长。 ——本书译者、第十八届野间文艺翻译奖得主 岳远坤 首先,我想说一下主人公的译名问题。小主人公的日文名字叫做□,是春之七草之一,在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便有出现,颇显古风和雅致,汉字写作菘,也可以翻译成蔓菁,这样或许更忠实于原文。但是,从故事的整体来看,故事面向的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菘或者蔓菁这几个汉字,对于小读者或许会过于生涩。而且,日文在很多方面比汉语方便的是,很多作者认为小读者可能不会认识的汉字,会有意将其写成假名。日文是由汉字和假名组成,显然译成汉语时,不能做这种处理,因此,译者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使用蔓菁的俗名大头菜。一方面这是因为在原书的插图中,小主人公被画成了一个大头娃娃的形象,另外一个原因是《小小山神大头菜》,小与大形成对比,行文更流畅和上口。因此,还望家长能够原谅译者的这次不太忠实于原文的独断,并希望大头菜公主的形象能够在每个小朋友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与大头菜公主同名的山和沼泽也因此译成了大头山和大头沼泽。 其次,想说一下这个故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或者说是小说中能够看到的中国神话或传说的元素。日本古代文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强势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这一点已经无须笔者赘言。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在文化上可以说与中国血脉相连。富安阳子创作的这部神话小说.亦能找到很多与中国神话和传说相通的元素。 比如,在时间的概念方面,作者说,神仙世界的时间过得很慢.人间过五十年,神仙世界才过一年。作者的灵感,或许来自浦岛太郎的传说.但是这种天上一日,人问多少年的说法,想必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并不陌生。在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类似的表达。 另外,大头菜公主当上山神之后,在大头山上遇到了额头上长着木瓜花纹的狐狸大将。这个狐狸大将,耿直而且忠诚,敢于直言。额头上的花纹代表着灵异,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的民间,都有类似的说法。说到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便是刚正不阿的包公。包公额头的月牙,木瓜狐狸额头上的木瓜花纹,这些相似的神话元素符号.在民间文化中都被赋予了灵异色彩。 还有,大鲶鱼因为失去妻子而报复,兴风作浪,危害大头山,最后被和尚镇压在沼泽池下,几百年都不得翻身。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白蛇传》的故事。 除了这些之外,大头菜公主驾着云飞来飞去,呼唤龙王降雨的场面,天神童子聚在一起吵吵闹闹交头接耳的情景也使人联想到《西游记》中的红孩儿和他的小喽啰们,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都反映出中国传统神话的影子。 这些相似点,并不是单纯的偶然。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在文化上与中国有着太多扯不断的渊源与共同的文化记忆。唐有遣唐使,宋有留学僧,日本文化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明清时期,大量白话小说的传入,让日本出现了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大繁荣时期。很多志怪和传奇小说,被翻译和改编。江户时代的作家和学者上田秋成便曾经改编《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样,经过日本人的翻译和再创作,这些故事逐渐渗入到了日本人的文化记忆当中,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西游记》仍然被改编成各种电视剧、动漫等。《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每一个日本人来说都耳熟能详。 以前,我们往往更关注日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以为中日在文化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哪些文化是相通的。通过以上的这些相似之处,笔者并不能断言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参考了中国文学的资料,而且,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的无意识而为。 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日之间扯不断的纽带。日本不仅是我们的近邻,也是我们文化上的近亲。学习日本,了解日本,才能更好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时甚至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传统文化,消除本不该有的隔阂,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这也是在中日关系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依然坚持翻译日本文学作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