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吹的家乡宝山县,就是传说中的这个地方。 宝山县,原属江苏省,现在属于上海市宝山区。宝山,也真的是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这样的: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在宝山境内的海滨上,曾由人工堆筑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当时的永乐皇帝钦定此山名为“宝山”。 可惜的是,这座山早在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就被海水吞没了。不过,“宝山”这个带有吉利意味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8月13日,陈伯吹出生在宝山县罗店镇。 当时,在宝山、嘉定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金罗店,银南翔, 铜真如,铁大场。 这是当地的老百姓按照金、银、铜、铁的价值,对罗店、南翔、真如、大场这四个邻近的市镇做出的形象的评价。 “金罗店”那时候还被称为“小苏州”,也说明它在当时是十分富庶和繁荣的。 陈伯吹的父亲名叫陈文乔,母亲名叫张秀珍。陈家祖上是靠种桑养蚕为生的。像中国乡村里许多家庭的传统家风一样,陈家一直推崇“耕读传家”的朴素家风,与人为善,勤俭持家。这种良好的家风直接影响着陈伯吹后来的成长,使他养成了孜孜不倦、辛勤耕读的美德,并且又把这种美德和家风完整地传递给了下一代。 陈文乔十来岁的时候,被送往南翔镇的一家小布店当学徒,长大后成为这家布店专门负责到乡村收购土布的小职员。 二十岁的时候,陈文乔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张秀珍。张秀珍出身木匠世家,心灵手巧。她像当时江南小镇上许多人家的女孩一样,从小就学会了各种女红。 一对小夫妻互敬互爱,男商女织,在罗店小镇上过着平凡和安宁的日子。 陈文乔牢记“耕读传家”的祖训和家风,在当小职员的日子里,一有空闲,就坐下来读书、练字。所以他不仅练成一手好字,还懂得不少古代诗文,一到年节,就会给店里和周边邻居写一些对联、应酬文等。 陈伯吹出生那天,是农历丙午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在罗店镇的传统习俗里,这一天是“雷祖的生日”,所以陈文乔就给这个宝贝儿子取了个乳名叫“雷宝”。 光有乳名还不够,陈文乔又向一位姓沈的邻居、也是一位比较有学问的私塾老师请教,让他引经据典,给儿子取了一个学名,叫“汝埙”。后来小汝埙进学堂念书了,学堂里的老先生说:“与其叫‘汝埙’,还不如叫‘伯吹’更有意思呢!” 于是他的学名又改成了“伯吹”。 无论是“汝埙”还是“伯吹”,两个名字都有点深奥,不太好理解。原来,这两个名字出自古老的《诗经》中的《小雅·何人斯》一诗: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及尔如贯,谅不我知。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伯氏”是哥哥的意思,“仲氏”是二弟的意思。“埙”和“篪”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古代人把钱贝穿在一根绳上,称为“贯”。这里大意是说:哥哥喜欢吹埙,弟弟愿意吹篪,这样都很好呀!你们应该像钱贝穿在一根绳上一样,常在一起,互相谅解,不分不离。 P8-10 他是一位恂恂长者,虚怀若谷,他写过、译过许多作品,都是关于小孩子的,用的都是儿童都能理解接受的文学语言,浅显、细腻、活泼,足见他是深入到过孩子群中,在这点上我自叹弗如! ————冰心(著名作家、诗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根本没有闲空,不是在家埋头写作,就是到小朋友中座谈。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儿童”。在父亲心目中,儿童就是天使,他视儿童为自己的生命。我以有这样的父亲,一生自豪。 ————陈佳洱(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 陈伯吹先生的一生,是为幼小者、为孩子的一生。他献出了毕生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清清的泉水。 ————徐鲁(诗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