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魔力的侗族大歌 还小的时候,耶哕耶。 坐独凳咯,耶哕耶。 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耶哕耶…… 陈曦的歌声很嘹亮,从歌声中就能听出这个少年勇敢不害羞的性格。 歌声很整齐,侗族人仿佛生来就会唱歌一般,几个大人站在中间,唱得认真专注,七八岁大的孩子们也毫不示弱,稚嫩的童声清脆,一点儿也没落下节拍。 唱大歌用的是侗语。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分南、北部两种方言。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侗族书写一般使用汉字。 陈曦之所以能猜到今天会在鼓楼召集族人唱侗族大歌,是因为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陈曦唱得洪亮而又认真,站在他身后唱歌的母亲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侗族人是天生的歌者,大家都唱得很认真,比陈曦还小的孩子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侗族孩子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歌班的组建也有讲究,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寨子里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孩子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陈曦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婆和妈妈教他唱大歌的场景,就像如今教妹妹那样,一遍又一遍,柔软的歌声铭刻在了记忆里,文化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叔叔的鼓在正中央,大家就围绕着鼓站成一个半月形,侗族人唱歌是不用伴奏的。陈曦挨着鼓,妈妈站在他的后面,——只手搭上他的肩膀,同样唱得很认真。陈曦常常会来鼓楼和大家一起训练唱大歌,他喜欢这样没有任何伴奏但却整齐优美的歌声。 侗族有句民谚这样说: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民间音乐,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 在陈曦心中,侗族大歌是有魔力的,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有宏大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需要三个人以上才能演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乐声能够模拟乌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听众仿佛来到大自然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侗族大歌,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清晰。 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担任。 明明只是一首歌,明明连指挥和伴奏都没有,可是却能从歌声中听出花开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流水潺潺、万物复苏的声音。 陈曦每每听到大歌,都像初次听到一样惊叹,妈妈笑着告诉他,正因为侗族大歌这样神奇又富有魅力,才能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一代代流传下来,它还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歌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唱歌和吃饭一样重要。 陈曦很赞同这句话,回去的路上他站在高处,能看见远方巍峨的山,云雾缭绕,看起来像仙境一样美妙。他还能听到经久不歇的侗族大歌在悠悠地唱着,也像云雾一样包围缭绕着侗寨,轻灵又庄重。 陈曦回去的时候,村寨又是热热闹闹的。叔叔们要去稻田里忙活了,婶婶在小溪边刷洗竹篓,两三只水鸭悠闲地在溪水里梳理茸毛,另一个婶婶站在溪水中,正泼水赶着家养的群鸭。 侗寨的山多水也多,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水养育了一代一代的侗家人。陈曦自然也很喜欢爬山玩水,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水里嬉戏打闹,大人们在屋檐下乘凉话家常,一切都很静谧美好。 有时候陈曦觉得,侗族人的歌声比表情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奶奶给妹妹唱歌,就像是在告诉小妹妹她的宠爱,而现在田里忙活的叔叔,小溪边洗衣的婶婶,也会愉快地唱起歌,好像在说,只要有勤劳的双手,侗族人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妈妈说大歌唱的就是侗族人的田园生活,对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不是处处融合在了歌声中吗? 墙边的母鸡伸长脖子招呼着后面毛茸茸的黑色小鸡,示意它们跟紧自己,它也要回家了。天色已经很晚了,傍晚的岑旁村也格外美丽,黄昏的天空还挂着橘色的太阳,但一朵朵的白云并没有散去,层层叠叠铺开,下一刻又随风转移,远处树影婆娑,勾勒出一片墨色。这个时候仰头看鼓楼,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鼓楼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一种无声的语言来讲述那些安宁的、生动的、美好的一切。那就是彩色的画————那些美轮美奂的图案。 鼓楼的瓦檐上彩绘或雕刻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每一层的图案都很精致,有吊脚楼、鼓楼、芦笙,还有松鼠、鱼、虾、鸡等好多的小动物。这些色彩明丽的小动物安静地卧在鼓楼上,陪着它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陈曦以前问过奶奶:“为什么要把小动物画在上面?” 奶奶摸摸他的头,眼角细微的皱纹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种慈祥的韵味,她告诉陈曦:“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希望这些小动物们健康地长大,这样我们族人家家户户都能有个好收成。” 族人们把美好的祝愿画在鼓楼上,也把平静而和谐的日常生活画在鼓楼上。陈曦看着吊脚楼和鼓楼长大,也会逗松鼠玩耍,当然还有他最喜欢的,那就是去溪里抓鱼虾。这些生活细节被栩栩如生地画在鼓楼上,绘织成了一个无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他的童年,也有他的未来,侗族人的一生,似乎都由鼓楼上的画温柔地讲述了出来。 P11-18 着眼儿童,关注民族,行程数千里,笔下几万言。 ————著名作家 阿来 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重要。《我是中国孩子》项目,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把它推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人类学专家 滕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祖国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朵鲜花。《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精选五十六朵“花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巫达 我是中国的孩子,这个“中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具体的“中国”会生长在小读者的心灵深处。 ————清华附小CBD校区校长 李怀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