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顾不得细看电文,把一大摞号外放进报袋,急步跨出报房大门,沿着马路旁的人行道,向着沪东杨树浦方向飞跑起来。他嘴里高声喊着:“号外!号外!……看东洋赤佬打进上海滩啦!” 人们以惊愕的神情,纷纷前来买号外。一个手拿大扫帚的清洁工人,看了号外,皱着眉头说:“唉!东洋鬼子又打来了,我们老百姓又要吃苦头喽!” 一些马路行人,围过来看号外。有的说,日本这回打上海,来头不小;有的骂鬼子伤天害理,得寸进尺。一个穿蓝布工装、手拿榔头的老工人愤慨地说:“逼得我们没路走,只有和他拼!我们人多,勿怕他!” 小海趁着人多,多卖了几份号外。然后跑叫着:“快看最新消息!”向杨树浦路走去。他越走越感到吃惊:有些大商店已经关了门;开了门的铺子,门口也挂着“大减价,买一赠二”“不顾血本、推销存货”的大幅白布旗帜;有的百货店老板,还拿着毛巾、搪瓷盆之类的货物,站在门口向顾客兜售。但人们很少去买,匆匆地走过去,脸上都有一种惶惶不安的表情。 马路上,有些难民携儿带女地向南拥去。小海发现,在一辆拉行李的塌车后面,跟着一家四口人。一个小男孩提着小提琴盒,拉着爸爸的手向前走着。他心里一怔:从那孩子的小分头、四方脸,手不离小提琴的模样看,很像是他的好朋友曹正。他快步跑过去一瞧,果然不错!他拉着这个男孩的手,急切地问:“曹正,你们要上哪儿去呀?” 曹正和小海,虽不在一个学校读书,却在四年以前就相识了。1933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曹正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到平凉路日本国民小学校的拐角,被三个日本小学生围着,有的撕他耳朵,有的用拳打他,有的踢他的屁股,疼得曹正哇哇直叫。拾垃圾的小海走到这里,一见“小日本”这么欺负人,气得直冒火,从兜里掏出弹弓。弹子嗖的一声,正中那个用拳头打曹正的日本孩子的胸脯,另两个日本小孩,也被小海打得趴在地上。一个日本军官见小海这样悍勇,把手里的警犬一放,警犬蹿上来,呜哇一声,咬掉小海右腿上一块儿肉,那三个日本孩子蹦跳着进了校园。曹正感激小海救了他,从此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曹正见到小海,又高兴又惊愕,白皙的脸盘涨得通红:“哎哟,不得了!小鬼子就要打来啦!我们搬到法租界舅舅家里去……你家里搬不搬啊?” 小海瞪大了两眼,迷惘地说:“搬?……我也不知道。” 曹正妈妈袁毓芳,由于小海曾救过曹正,笑着同小海搭讪了几句,就催曹正赶快走。曹正依依不舍地说:“小海,江湾危险,你快搬出来吧!我们住在新开路九十号……你一来就找我呀!” “我要是去,一定找你!”小海望着曹正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小海跑了不久,号外卖完了。他走到大纯纱厂一带时,看到滚滚的黄浦江里,停舶的日本军舰又多了。军舰上的大炮,脱掉了炮衣,虎视眈眈地瞄准前方。日本的小炮艇、运输舰,在江里繁忙地航行着。几百名海军陆战队员,从兵舰上登陆码头。队列前头高高地打着太阳旗,排着四路纵队,荷枪实弹地向北开去。他们一律穿着沉重的大皮靴,甩手走起路来,发出难听的咔咔声。行人见鬼子兵开过来,纷纷惊慌地避开,躲到屋里或弄堂里去。许多人家怕惹事,赶快把门板上起来。 小海站在弄堂口,眼里闪着愤恨的光。他瞪了鬼子兵几眼,拐进一条小马路,来到福山码头的货栈。他要去看他的爸爸王大力。福山码头原来是沪东日本纱厂进出口仓库,最近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军需库,所有的中国码头工人,被鬼子兵强押着,日夜不停地替他们卸运弹药。小海的爸爸已经三天没有回家,他和妈妈真愁煞啦!他几次来看望爸爸,都没见着,今天他要探个明白。 P2-3 你们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抗战儿童怎样热爱共产党,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怎样不怕艰难困苦,对日寇、汉奸勇敢地进行斗争,为了追求光明和真理,怎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怎样团结友爱,建立纯洁而真诚的友谊,一步步地把自己锻炼成革命的小战士。 ————陈模 后记————写给小读者 亲爱的小朋友: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可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你是怎样写的? 说来话长,这要从四十多年前谈起了。 在三十年代的中期,我有幸在上海沪东区临青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进步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工人子弟。我们除了读书,还当小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以后,我们不少同学家破人亡,从死亡和战火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流落到租界的难民收容所里。这时,地下党组织和老师领导我们组织起来,演戏、唱歌、当小先生,搞抗日宣传,建立了孩子剧团。上海沦陷以后,我们出发到内地,到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工作,于1942年末解散。我自己是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离开这个团体到延安去学习和工作的。 孩子剧团从成立之初到解散,一直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教诲。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后来之所以一步步成长起来,参加了革命队伍,是和党组织的领导、周总理的教诲分不开的。周总理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使我们从小受到了熏陶,他给了我们终生难忘的印象。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党的领导和周总理的哺育,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多年以来,我想把这段经历写出来,歌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对革命下一代深挚的爱和无比亲切的关怀;同时,让生活在新中国的孩子们,也能知道四十几年前的抗战儿童,是怎样生活、学习和斗争的。我的这个愿望,得到孩子剧团许多老战友的积极支持。解放以后,我从事建团和团报工作,不可能拿出集中的时间,来写这样长篇的东西,只能在业余做些搜集、整理素材的事情。 这部小说,取材于孩子剧团的史实。不过,既然是小说,它所描绘的内容,就不能完全拘泥于当时的某一件具体事实;特别是书中写到的人物,并不就是原来团里的某某人,而是经过概括、集中、虚构写成的。这部小说反映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个抗日儿童团体的诞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它写了这个团体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小海、许英、胡尚德、曹正等人成长的历史;写了受国民党控制的青年管子杰,怎样一步步地参与了残害青少年的罪恶活动;也写了追求进步的女学生耿菊香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 一个人在他八九岁的时候,是刚刚记事、懂事的时候。到了十几岁,则是精力旺盛、成长很快的时期。我常想,一个人如果在儿童、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影响,这对他今后一生的发展,都可能打下重要的以至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说:“童年的情形,便是未来的命运。”毫无疑问,你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童年,应当想一想:怎样更好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是幸福的。你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阳光,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还有自己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有的地方还有少年宫、俱乐部、少年儿童图书馆等等学习与活动场所。我们的党和国家,为你们的进步和成长,创造了许多很好的条件,这和我们苦难的童年生活,是不可比拟的。你们常常思想敏锐,求知欲强,进步较快,朝气勃勃,有所作为。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人也是在矛盾统一的斗争中前进的。你们既有优点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你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革命斗争,没有吃多少苦头。因此,有的人不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容易;有的人有些娇气,学习、工作不刻苦,缺乏斗争的勇气和革命意志。 如果你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抗战儿童怎样热爱共产党和周伯伯: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怎样不怕艰难困苦,对日寇、汉奸、国民党反动派,勇敢地进行斗争;为了追求光明和真理,怎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怎样团结友爱,建立纯洁而真诚的友谊:怎样按照周伯伯的教诲,一步步地把自己锻炼成革命的小战士————这本书如果在这些方面,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的话,我就非常高兴了。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孩子剧团许多老战友的热忱的支持,他们为我回忆、提供了许多宝贵材料,尤其是奚立德和强明同志,协助我明确了小说的主题,充实了许多章节的细节。我们一起初步创作了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以后,小说又采用了相当一部分文学剧本的结构。与此同时,我还得到张莺、许翰如、吴莆生、罗立韻、苏扬、张承祖、严良堃等同志的可贵的帮助。这里,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远在四十一年前抗日战争初期的武汉,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曾热情地到培心小学看望过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并且著文《记孩子剧团》表示赞扬和支持:现在他又为本书书名亲笔题字,再一次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我国广大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在此,我谨向茅盾同志表示谢忱和崇高的敬意。 我的写作能力有限,这本书一定有不少缺点或错误,欢迎小朋友及读者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作者 1979年1月8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