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婴儿也能哭个惊天动地 从河南郑州向南200多公里,有一座千年古城,名叫确山县。距县城12公里,有一个小村,叫李湾。 1905年2月26日,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彻黎明前的夜空。哭声在寒冬的黑暗中冲撞着,像是一把剪刀要将夜幕剪碎。哭声是从一个农民的茅草房里传出来的。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小子!是个小子!”接生婆剪断婴儿的脐带,兴奋地嚷着。 等在外屋的马锡龄奔到里屋,问:“真的是小子?”他激动地伸手就要抱刚刚出生的儿子,却被接生婆用身子挡住了,说:“带小鸡鸡的,不是儿子还是闺女?” 马锡龄嘴里念叨着:“儿子,快让爹爹抱抱。” 接生婆还是不依,说:“离远点儿,别把冷风带给孩子。” 马锡龄央求着:“让我看看还不行么。” 接生婆这才闪开身子,说:“看吧!别靠太近。” 马锡龄按捺着心中的激动凝视着儿子,浑身赤红的儿子抓挠着小手,哭声是那么有力,那么响亮。虽然家境困苦,耕地辛劳,日子过得艰难,可他还是因听到儿子的哭声而激动了。 马锡龄看着儿子的小手,琢磨着……儿子是要抓什么呢?他再看看自己一双生满老茧的手,在心里头默默地叹口气:还是抓锄把的手啊…… 接生婆把婴儿放到马锡龄的妻子张君的枕边,说:“听这孩子的哭声,长大肯定有出息,有大出息。” 张君亲着儿子的小手、小脸蛋儿,喜欢得不得了。“他爹,给儿子起个名字吧!”张君说。 “起个什么名字好呢……”父亲马锡龄搓着大手在琢磨着,“马……马……马……” 张君说:“爹姓马,还姓别人家的姓啊!是叫什么名字。” 马锡龄又搓了两下手,说:“马任劳任怨,肯干活,德性好。” 张君说:“那就在马德当间加个尚字,叫马尚德。” 父亲问:“是什么意思?” 张君说:“是我们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为人正直、德行善良、有知识、有作为的人。” “好!那就叫马尚德。”父亲拍了下大手。 于是,在杨靖宇刚刚出生时就有了他第一个名字————马尚德。 两人正商量儿子的名字,“哐哐哐!”房门忽然被重重地敲响。 房檐下的麻雀被惊得扑棱棱飞出窝巢,扎进漆黑的夜色里。 “来啦!来啦!”马锡龄边应着,边赶忙去开门。 门开了。 呼啦涌进来一帮确山县的差役。 “你,马锡龄?”一个“独眼龙”像是小头目,指着马锡龄,瞪着“盲目”问。 马锡龄赶忙回答:“哦!是啊!龙爷屋里请,屋里请。” 由于衙门三天两头就来收税,马锡龄对这个独眼龙再熟悉不过了,扒了他的皮也认识他的瓤,每根肠子刮了老百姓几两油,都一清二楚。 杨靖宇一出生正赶上了清政府统治最腐败的时候。 1900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一阵风、一团火似的在山东点燃,迅速烧到直隶、天津以至北京。帝国主义列强可吓坏了。他们仗着有洋枪洋炮,说欺负谁就欺负谁,于是就以“帮助清朝政府平息义和团”为借口,出兵镇压义和团。 不让“帮”不行么?狼要吃小羊,什么借口找不到啊! 于是,不管你清廷答应不答应,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八国,组织起联军,于8月攻进了北京城。 别看慈禧太后对老百姓凶着呢,可面对侵略者就别提有多熊了,骨头都吓酥了,胆都吓破了……于是,惶惶恐恐地带着光绪皇帝、亲信以及大臣们从北京仓皇出逃,丢盔卸甲地逃到了西安。 北京让八国联军给占了,再一次遭到火烧圆明园那样的劫难。 哎!怎么说“再一次”呢? 其实呀,你不知道的多着呢!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含义,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差不多都毁于大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原来是想把这里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了,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地方和水中的景点才幸免于难。为此,园内还尚存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以及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建筑13处。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0月11日英军派出一千两百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三千五百名英军冲人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西安,慈禧太后听说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又烧了圆明园,更吃不下、睡不着、整日闹心了。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