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春秋》的少年人董仲舒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这一年,多年把持西汉王朝政权的吕氏家族倒台,中央政权回到刘邦的后代汉文帝刘恒手里,社会从多年的动乱中恢复太平。北部边境不断受到关外匈奴的袭击、侵扰,国内各地豪强兴起,自成势力,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定。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政策宽明,却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董仲舒出生在广川郡[1]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家里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牛羊成群,生活富裕,还有丰富的藏书。历史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堆满了层层书架。董仲舒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聘请名师,教导孩子认真读书。广川位于华北大平原南部,历史上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距离孔子的家乡不远。董仲舒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孔子的儒学为主。他学得*多的,是孔子晚年整理、编纂的历史名著《春秋》,只有16000多字,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之间共242年的历史大事,内容简明扼要。如果不仔细研究,不容易读出其中的含义。不少人争相为《春秋》作注释说明,因此研究《春秋》逐渐形成一门深奥的学问。从小,董仲舒就迷上《春秋》。他反复诵读,认真思索。究竟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孔子是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意思,别的学者又是怎么写的,互相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为什么不同,自己应该怎么看。他细心琢磨,在学习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对孔子越来越尊敬、崇拜。董仲舒迷上读书,对其他事情就情不自禁地分了心,经常忘记吃饭、睡觉。家里人连着叫几次,他才从书房里慢腾腾地走出来。饭菜吃到嘴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董仲舒放下筷子,急忙又回到书房。董仲舒的父母看到孩子这么爱学习,开始的时候很高兴,后来却发了愁。怎么能让孩子多活动活动,游玩欢笑呢?他们在后院修了个大花园,栽满奇花异草,并在小湖边修起凉亭。父母说:“花园修好了,你去玩玩吧。”董仲舒答应着:“好,好,就去就去。”然而他连头也不抬。第二年,姐姐说:“花园里花开了,跟我一起去花园吧!”董仲舒连声说:“行,行,我读完这一段就去。”可他一步也没有迈出去。第三年,许多亲戚朋友来到花园,个个夸奖花开香艳,鸟鸣清脆,湖水清清亮亮。但游玩的人群中,还是没有董仲舒。董仲舒连续三年没有去花园,会不会读成书呆子?家里人观察董仲舒,说话,走路,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很有风度。他们放心了。董仲舒觉得自己能在书中学到许许多多的学问,比逛花园有意思多了。董仲舒连续读过20多年书,明白了很多事理。他30岁的时候,决定在家里办学,招收学生。来求学的,有本村本乡的,也有百十里地之外的。大家听说董仲舒有学问,愿意来这里上学。可是,真奇怪,董仲舒从来不站在讲堂上,而是坐在一幅布幔子后面,慢条斯理地讲课。一年到头,学生也看不见自己的老师。学生看不见老师,却没有一个人在上课的时候低头玩耍,更没人逃学,因为这个怪老师讲得太精彩了。董仲舒成了远近闻名的博士,一年又一年,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位哲学大家的故事,介绍了他们所代表的派别及其思想与学说。智慧先哲们倡导的仁、礼治世,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践行变法革新等思想与主张,成为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思想基石,树立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了解这些智慧先哲,可以让少年儿童感悟中华哲学的智慧与深邃,促进心智的成熟与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