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月亮上有一座广寒宫,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子叫嫦娥。嫦娥有一只可爱的兔子,传说她能制作神奇的灵药,人们叫她玉兔。然而,传说并不全是真的…… 说到兔儿爷,老北京人都知道。祭月拜兔儿爷的习俗据说*早出现在明末,于清代盛行。清人方元鹍的《铁船诗钞·都门杂咏》中写到:“中秋月色净无瑕,洒扫庭前列果瓜。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每逢中秋节,天桥、东安市场、各大庙会集市乃及繁华地区的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儿爷”。我曾见过几张中国30年代庙会的老照片,其中就有一张正是东岳庙八月节的盛景。木架搭成的阶梯上,上千尊兔爷摆成了一座高高的兔儿爷山。**“山”尖上的兔爷*,制作也*精致。那是尊坐山兔儿爷,又叫做牡丹兔儿爷,正如老舍笔下写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其下是小一号的兔儿爷,有骑象的、坐虎的、骑麒麟的,还有坐葫芦的。再往下逐级变小,*底层的甚至只有拇指粗细,但插旗的、捣药的个个栩栩如生。然而兔儿爷的传统并非连续不断,甚至一度曾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在我的童年回忆里,提到月宫里的那只兔子,想到的只有86版《西游记》里精灵古怪、载歌载舞的玉兔精。而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非遗热,很多老手艺、老风俗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然而弘扬传统并非是从故纸堆里捡出几样老物件,而是重拾往日情怀,有一番新的体悟。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走访过几位民间艺人,也参加过做兔儿爷的体验活动。我混在一堆孩子中听兔儿爷的故事:很久以前,老北京闹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送药。人们想感谢她,但玉兔只借衣服,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虽然孩子们拿到的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泥胚,但他们总会找到办法把兔儿爷画得与众不同。眼睛涂成黄色,嘴巴点上蓝色,盔甲嘛,绿色也是不错的。还会问各种问题,“小兔子为什么会治病?”“小兔子为什么只收衣服,是不是她没有衣服穿?我”“怎么没见过小兔子在八月十五来过?”于是,我不想再复述一个古板无私的神的故事,而想写一个臭美、贪玩、娇气的兔儿爷。现今的时代,人们已不需要去祈求虚无的赐福,生活的美好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双手和心灵。我为人人,人人也会成为我的力量。月宫中到底有没有玉兔,我不知道。但人人眼中都有个自己的兔儿爷。兔儿爷回来了,她的故事正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