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一部回归简朴生活,使人内心沉静的散文经典。 ☆青年翻译家欧阳瑾先生全新译作,使这部文学经典得到了诗意的体现。 ☆一部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完美读本,带你回归简朴生活,领略自然风光,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静心关注灵魂成长。 ☆书中插入原版经典插图,图文并茂、版式疏朗、装帧精美,致力于打造读者喜爱的**版本。 ☆关注读者健康,采用绿色环保的大豆油墨印刷,选购时请认准封底绿色环保标志。 本书简介: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梭罗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独自一人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在描述田园生活与大自然迷人景物的同时,渗透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思辨。静静地、细细地品读此书,能唤起我们对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遥远记忆,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获得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转为写作。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译者简介 欧阳瑾,男,1972年生于湖南,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热爱并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已单独翻译或者与人合译了多部作品,出版了《重压下的优雅——海明威中短篇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沉思录》(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年)、《正向思考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陆权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年)、《强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等译著。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转为写作。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译者简介 欧阳瑾,男,1972年生于湖南,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热爱并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已单独翻译或者与人合译了多部作品,出版了《重压下的优雅——海明威中短篇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沉思录》(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年)、《正向思考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陆权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年)、《强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等译著。 目录: 简朴生活 补充诗编 我的居住之所和生活目标 阅读 天籁之音 独处 访客 豆田 村庄 群湖 贝克农庄 高等法则 与兽为邻 室内取暖 往昔住民和冬日访客简朴生活 补充诗编 我的居住之所和生活目标 阅 读 天籁之音 独 处 访 客 豆 田 村 庄 群 湖 贝克农庄 高等法则 与兽为邻 室内取暖 往昔住民和冬日访客 冬日之兽 冬日之湖 春天 结束语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写出了美国最好的书。 ——美国著名作家 拉夫尔沃尔多爱默生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中最无可争议的传世作品,百年来长销不衰的心灵圣经,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英国著名作家 乔治艾略特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美国著名评论家 伊拉布鲁克 简朴生活 我写下后面这些篇章,或者说下面这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正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的森林中,住在瓦尔登湖边一所由我亲手建造的房子里,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只靠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零两个月。现在,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一名旅人了。 要不是同城的人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该拿我的私事来打扰读者,提请读者注意的。有人会说我的生活方式不合时宜,尽管它对我来说并非如此;相反,考虑到当时的境况,我倒是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有些人问过我吃什么,我是否感到寂寞,我害不害怕,等等。其他一些人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收入中有多少捐给了慈善事业。还有些人—他们都有一大家子人—则想知道我扶养了多少个贫困儿童。所以,如果我在本书中答复这一类问题,还得请那些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予以谅解。许多书都避免用“我”或者第一人称,但本书会保留第一人称。这与我的自我主义有关,也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无论什么书,终究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如果我对别人的了解比得上我对自己的认识,那我就不会对自己的情况畅谈那么多了。不幸的是,我的阅历狭隘,使得我只能局限于这一主题。而且从我的立场来说,我认为每一个作家或早或晚都应该能简单而真诚地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描述听来的他人的生活。这种描述,要像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似的;因为他若是活得真诚,那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对我来说很遥远的地方。下面的这些篇章,也许对于清寒的学生来说尤其适用。至于其他读者,他们会接受那些适用于他们的内容。我相信没有人会削足适履,因为只有合适的才是有用的。 我所乐意诉说的,不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人,而是关于阅读这些篇章并且生活在新英格兰的你们,关于你们的境况,特别是生在此世、住在此城的你们的外部境况或环境,你们的境况是个什么样子,你们是否一定会生活得如此糟糕,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我在康科德时,曾游历过许多地方,无论是在店铺里、在办公室里还是在田野上,我到处都看到,那里的居民仿佛在从事着千百种不同的赎罪苦行。我曾听说,婆罗门教徒会自曝于四面火焰之中,直面太阳;或者在火焰之上,倒悬身体;或者扭头望天,“直到他们无法恢复原状,因为脖子是扭着的,除了液体,别的东西都不能咽下”;或者用一条铁链,把自己终生锁在一棵树下;或者像毛虫一样,用身体来丈量帝国广袤的大地;或者是独脚站立在柱子顶上—然而,即便是这种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没有我每日所见的景象那样令人难以置信、令人震惊。赫拉克勒斯从事的十二项苦役,跟我的邻居们所从事的苦役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因为他的苦役只有十二项,做完就没有了;可我从来没有看到我的邻居们杀死或者捕获过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他们完成过任何苦役。他们也没有伊俄拉俄斯这样的朋友,伊俄拉俄斯曾用火红的烙铁去烧那九头怪兽的脖子,然而九头怪兽的一个头被打碎,马上就会再长出两个来。 我看到,年轻人,我的同城市民们,他们的不幸是,一生下来就继承了田地、房屋、谷仓、牛羊和农具。因为得到这些要比舍弃它们更为容易。他们还不如生于旷野牧场上,由狼哺育,那样也许就能看得更清楚,他们要在什么样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是谁,使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是因为什么,有人该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中注定,只能依靠一点点土地过活?是因为什么,他们一出生就得自掘坟墓?他们只能推动这一切,只能过着人的生活,并尽可能地过得好些。我曾遇见过多少可怜而不朽的灵魂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负所压垮和窒息,他们在生活之路上爬行,推动着前面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像奥革阿斯王的牛圈那样肮脏的、从未清扫过的大谷仓,还有上百英亩土地—耕地、草地、牧场和林地!那些没有继承产业的人,虽无这种继承得来的、不必要的累赘,却也得努力拼搏,并且委屈地生活着,以便养活他们那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这也够辛苦的呢。 然而,人们却是在一个大错底下辛劳着。一个人,在耕作之中,大半很快化作了泥土中的肥料。正如一本古书中所说,人被一种貌似的命运(通常称之为“必然”)所操控,他们积累起来的,是会被飞蛾和锈迹所腐蚀、会被盗贼光顾和窃取的财产。这是一种愚人的生活,他们生前或许不明白,但到了临终总会明白的。据说,丢卡利翁和皮拉把石头扔到脑后,创造了人类,有诗云: Indegenusdurumsumus,experiensquelaborum, Etdoeumentadamusquasimusoriginenati. 这就是后来罗利铿锵有力的韵诗所赋: 自此人心坚硬,经受苦痛, 证明吾人躯体,本如岩石。 他们如此盲目地服从不靠谱的神谕,只顾把石头扔到脑后,也不看看石头落到了什么地方! 即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度里,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大多数人都满怀人为的忧虑,干着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摘生命的美果。他们的手指因操劳过度而变得粗笨,颤抖得又太厉害,怎能再去采摘呢?事实上,日复一日,辛劳的人无暇让自己保持真正的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坦率的关系;他的劳动,一到市场上就会跌价。除了做一台机器,他无法成为别的什么。对于一个经常得绞尽脑汁的人来说,他如何能记得起他的无知—他成长所需要的无知呢?在评判之前,有时我们先得无偿地给这种人穿的和吃的,并用我们的美酒使之恢复健康。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格,就像是果实上的白霜,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然而,我们待己与待人时,却都没有如此轻柔。 我们都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并不富有,觉得生活很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我毫不怀疑,在本书的读者之中,有些人还买不起所吃的全部饭食、换不起迅速磨损或者已经破损的衣着鞋帽,阅读本书纯属忙里偷闲,打发从债主那里或借或偷得来的时间。你们许多人过的是何等低微而卑屈的生活啊,这很明显,因为我的眼力已经为阅历所磨利;你们总是捉襟见肘,想努力摆脱债务—这是一种自古即有的泥潭,拉丁语称作aesalienum,即别人的铜板,因为有些钱币是用铜铸造的;你们就在这种“别人的铜板”中生、死,最后被其埋葬;你们总是承诺偿还,承诺明天偿还,却死在今天,而债务仍未了结;你们用了多少方法求恩乞怜、请求照顾,只是为了不坐牢;你们撒谎、拍马、许愿,使自己缩进一个规规矩矩的硬壳里,或者吹嘘自己,摆出一副稀薄如云雾的慷慨和大度模样,这才使你们的邻居信任你,让你们为其制作鞋帽衣物或车辆,或者让你们为其代买食品杂货;这使你们病倒了,因为你们得往旧箱子或者藏在灰泥之后的一只袜子里塞进点儿积蓄,或者更安全一点,把积蓄塞进砖造的银行里—不管塞在哪里,也不管能塞多少—以防自己有朝一日生病。 有时我很想知道,我们为何如此轻率,以至于几乎可以说我们全都醉心于那种从国外引入的、罪恶昭著而称作黑奴制度的奴役制度,以至于有那么多热切而狡猾的奴隶主在奴役着南方和北方。南方的监工很严酷,北方的监工则更苛刻;而最严酷的,却还是奴役自己。谈谈人的神圣吧!看看大路上那个赶着骡马、日夜不停地赶往市场的人,在他的内心里,有没有神圣的思想在激荡呢?他的最高职责,不过就是给自己的骡马饲草饮水罢了!和运输的利润相比,他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他不是在给“繁忙”老爷赶骡马吗?他有什么神圣,又有什么不朽呢?看看他是如何畏畏缩缩、谨小慎微的吧:他整天茫然所惧的,不是不朽,也不是神圣,而是他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的所作所为给自己带来的名声,所以,他便变成了自己的奴隶和囚徒。和我们的个人看法相比,公众的看法只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或者指明了一个人的命运。即便是在西印度群岛的省份中,也没有威尔伯福斯这样的人来促进心灵与想象的自我解放。再想一想,这个大陆上编织着盥洗软垫的那些女人们,直到临死之日,也没有显露出对自己的命运哪怕是最幼稚的一点关心来!人们似乎可以蹉跎岁月,而不会危及永恒呢! 人民大众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所谓的听天由命,正是习以为常的绝望。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乡村,只能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甚至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也都隐藏着一种固有却又让人无从觉察的绝望。在游戏与消遣这两者当中,都无娱乐可言,因为人们要在工作之后才能娱乐。然而,不做毫无希望的事情,却正是智慧的一种特点。 当我们用教理问答的方式来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与生活资料的时候,看起来人们曾经是审慎地选择了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想要其他的任何方式。其实他们也知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选择。但清醒健康的人都明白,太阳亘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永远都不迟。除非有确证,否则的话,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或者行为方式,都不可以轻信。今天人人都附和或者默认接受的真理,明天很可能就会变成谬误,变成一种纯粹的雾障。可有些人曾经确信它是一片彤云,会洒下甘霖来让他们的土地变得丰饶呢。老人们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倘若试一试,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办到。老辈们有老辈们的一套,新人们则有新人们的一套。古人恐怕不知道添上新燃料便可使炉火不灭;新人们却知道把干柴放在水壶底下,还可以迅疾如飞鸟般地绕着地球到处跑呢—这正如谚语所云,“气煞老头子”呀。年纪一把未必更好,年纪一把也未必有资格来指导年轻人,因为年纪所带来的收获,还不如失去的东西多。我们几乎可以怀疑,即便是最聪明的人,活了一辈子,又懂得多少绝对有价值的东西呢?事实上,老年人并没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可以给予年轻人,他们的经验是如此地不完整,他们的生活是一场如此惨痛的失败—他们必须承认,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所造成的。也许,他们仍然保留着某种与其经验并不相符的信念,只是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了。我已经活了三十来岁,却仍然没有听到过,我的长辈们哪个字可谓有价值的、堪称热忱的忠告。他们什么也没告诉过我,而且很可能以后也不能告诉我什么了。这就是生命,是一种我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并未体验过的实验。虽说老辈们体验过了,可这一点却于我无益。如果获得了什么自认为非常可贵的经验,那我一定会这样去想:这个嘛,我的师长们可没有提到过。 一位农民告诉我说,“光吃蔬菜你可活不了,因为蔬菜给骨骼提供不了什么营养”。因此,他每天都会虔诚地花上一部分时间,来为自己的身体提供骨骼所需的那种养料。他一边说着这话,一边在他的耕牛后面走着,让这些正是用蔬菜供养了其骨骼的耕牛拉着他和笨重的铧犁,不顾一切障碍地前进着。有些东西,虽说在某些场合,比如在最无助的人和病人当中,的确是生活必需品,但在别的场合下,却只会是奢侈品,如若再换了别的场合,则又可能是完全未知的东西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生的全部,无论是高峰之巅还是低陷之谷,似乎都已为先驱者所踏遍,而所有事物,也都已为先驱者所留意。用伊夫林的话来说,“智慧的所罗门曾经下令规定树木之间应有的间距。古罗马的执政官也曾规定,隔多久可以到邻居地里去捡拾掉落的橡果而不算侵财,以及在此种情况下邻居应得的橡果份额”。希波克拉底甚至传下了削剪指甲的方法—要削剪得与手指头平齐,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毫无疑问,那种被我们认为把生命的多样化和生命的欢娱都消蚀殆尽了的沉闷和倦怠,跟亚当一样古老。然而,人类的能力还从未得到衡量。由于人类尝试的如此之少,所以我们无法根据任何先例,来判断人类能做什么。迄今为止,无论你们如何失败,都是“吾儿休要苦恼,谁能迫尔完成未竞之事?” 我们可以用千种简单之法,来衡量吾辈的生命。举例来说,同一个太阳,既可使我种的豆子成熟,也照亮了像我们地球这样的万千尘世。如果记住了这一点,我本来是可以避免犯下诸多错误的。这并非是我锄地时沐浴着的那缕阳光。群星又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三角形尖顶啊!宇宙千变万化的星宿之中,有多少相距遥远而彼此不同的生命,在同时凝视着这同一缕阳光啊!自然和人生,正如我们的不同体制一样变化多端。又有谁,能够预知别人的生命前景?难道还有一种奇迹,会比我们刹那之间穿越彼此的目光更加伟大?大家应当在一小时之内历经人世的所有时代,是的,历经世世代代的所有尘世。历史,诗歌,神话—我不知道,在阅读别人的经验之时,还有什么会像阅读它们那样地令人震惊而又饶有教益。 凡是邻居们说好的东西,我的内心却认为它们大都是不好的,而且,如果我有所后悔,那么后悔的很可能也是自己的良好品行。我是着了什么魔,以至于品行这样善良呢?老人家啊,您也许尽力说着那些最睿智的话语—你已经活了七十岁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荣誉—我却听到了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告诉我要远离那一切。新的一代会抛弃前一辈的事业,就像抛弃搁浅的船只那样。 我觉得,与我们的实际所为相比,或许我们还可以坦然地相信更多的东西。也许我们放弃掉多少对自身的关注,便可以确确实实地给予别的地方以多少关注。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应我们的弱点。有些人心中有着无尽的焦虑和紧张,这种状态几乎变成了一种绝症。我们天生都爱夸大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然而,还有多少工作我们都没去做呢!或者说,要是我们病倒了,又该怎么办?我们如此警惕,以至于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避免,就不靠信仰生活。我们整天警惕着,到了夜晚则不情愿地做着祷告,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无常。我们被迫活得如此周到和忠诚,敬畏着自己的生活,拒绝任何的变革。我们说,这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然而,从一个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我们就会有多少种生活的方式。所有的变革都是奇迹,都值得我们去深思,而且,变革也是一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奇迹。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倘若一个人能够把想象的事实提炼为自己认识的事实,那么据我预计,所有的人最终都会以此为基础,确立起他们的生活来。 让我们思考一下,我前面所说的烦恼和忧虑大多是些什么,其中又有多少是我们有必要为之烦恼、或者至少值得我们去谨慎待之的。过一种简单的、边缘化的生活也许会有益处,尽管生活在一种表面上的文明之中,只要知道明显的生活必需品有哪些,以及用了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必需品就行了;或者,我们甚至还可以去翻一翻商人的陈年旧账,看看人们最常从商店购买什么,商店囤积了些什么货物,也就是说,看看最明显的杂货是些什么。因为时代的进步给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并未带来多少影响,就如我们的骨骼,跟我们的祖先相比,很可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