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彼得·门德尔桑德     整理日期:2015-06-13 23:13:34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你能精确地描绘出某个文学人物的形象吗?安娜·卡列尼娜的头发是什么样的?她的鼻子?她的眼睛?读者常认为,他们是通过作者的细致描摹来想象文学形象的,但事实上,我们很少去具体地构想某个人物的样子。尽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生动的人物与情节。恰恰是那些语言的留白、词汇的交叠、更换不定的语境,给了读者遐想、脑补、再度诠释、共同创作的空间。作为一个文学名著发烧友和世界顶级书籍装帧设计师,门德尔桑德对阅读时产生的阅读心理展开了挑战性的探索。本书写作方式极为独特,作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职业特长,用大量图片作为另一种“语言”,或嫁接或还原了读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心理图像,让读者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思考“阅读”这件事。
  作者简介:
  彼得·门德尔桑德,世界最顶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A.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Books)艺术总监。他的设计被《华尔街日报》形容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的作品《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著)获得《纽约时报》2013年最佳图书封面设计。他操刀的著名封面还有《龙文身的女孩》、卡夫卡作品系列、卡尔维诺作品系列等。门德尔桑德同时是一位古典钢琴演奏师和一个经典文学名著爱好者。
  目录:
  画“画”
  虚构
  开头
  时间
  生动性
  演绎
  草图
  技艺
  共同创作
  地图与规则
  抽象
  眼睛,视像和媒介
  记忆与幻想
  通感
  能指画“画”虚构开头时间生动性演绎草图技艺共同创作地图与规则抽象眼睛,视像和媒介记忆与幻想通感能指信念模型部分与整体一片模糊一部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著作,讨论了文字是如何唤起心理形象的……门德尔桑德提出,阅读是一种共同创作行为,我们对角色和情境的印象,缘于我们自身记忆与经验的程度,几乎与受到作者描写功力的影响一样……全书探究了由文字转化为画面的独特难题,同时将丰富的插图与哲学理念、文学批评和设计理论融会贯通。
  不可思议的作品……闪烁着语言和视觉的隽妙,是你所接触过的最棒的对话之一,令人兴致盎然。这本书让读者们看到,使小说能够栩栩如生的反而是它暗昧的特质。整部作品读来仿佛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幽灵去旁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在阿尔文·鲁斯提格和纽约公共电台那群人的帮助下写出的期终论文。
  ——克里斯·韦尔(ChrisWare),《大楼故事》作者
  彼得·门德尔桑德之于书籍设计艺术,相当于沃尔特·默奇之于电影剪辑艺术。这毫无疑问是人能想象到的最高赞誉。
  ——杰夫·戴尔(GeoffDyer),《海上美好的又一天》作者
  一部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著作,讨论了文字是如何唤起心理形象的……门德尔桑德提出,阅读是一种共同创作行为,我们对角色和情境的印象,缘于我们自身记忆与经验的程度,几乎与受到作者描写功力的影响一样……全书探究了由文字转化为画面的独特难题,同时将丰富的插图与哲学理念、文学批评和设计理论融会贯通。——《纽约时报》作者AlexandraAlter
  不可思议的作品……闪烁着语言和视觉的隽妙,是你所接触过的最棒的对话之一,令人兴致盎然。这本书让读者们看到,使小说能够栩栩如生的反而是它暗昧的特质。整部作品读来仿佛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幽灵去旁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在阿尔文·鲁斯提格和纽约公共电台那群人的帮助下写出的期终论文。——克里斯·韦尔(ChrisWare),《大楼故事》作者彼得·门德尔桑德之于书籍设计艺术,相当于沃尔特·默奇之于电影剪辑艺术。这毫无疑问是人能想象到的最高赞誉。——杰夫·戴尔(GeoffDyer),《海上美好的又一天》作者彼得设计的封面既有趣、又睿智、也有美感,而且无一不体现出阅读、写作和感知的视觉本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首诗。你得仔仔细细地看。——珍·孟德荪,美国作家对托尔斯泰、梅尔维尔、乔伊斯和伍尔芙的作品,门德尔桑德都能信手拈来,妙语评说,洋洋洒洒,引领我们进行错综复杂而饶有趣味的分析,让我们明白为何文学与阅读对我们理解自身、理解彼此、理解大千世界是如此至关重要。——《书单》书评期刊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部朝圣之作。它能启迪灵感,拓展思维,它证明了门德尔桑德是个彻底的怪才。——海蒂.朱拉薇姿(HeidiJulavits),《消失者》作者门德尔桑德成功地把文字、图形、插画、封面图像等元素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营造出缤纷多姿、引人入胜的体验。这本书应当一读再读,拿给富有远见的平面设计师看,与众人分享。——《科克斯书评》门德尔桑德,真正的书籍设计大师之一,他用这一部画面丰富、美轮美奂的作品探讨了我们在阅读时究竟看见了什么。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对我们未意识到的思考对象的凝视,充满了魅力和启迪。——文化网站Flavorwire命题是现实的图画。命题是我们想象中现实的模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初次见到赫邱里·白罗时的感觉;当然,到后来,他那个样子我已经看惯了。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感到惊愕……我不知道以前我想象中的他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我知道他是外国人,但是,我没料到他的外国味那么重,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当你见到他的时候,你只是想哈哈大笑。他就像是个戏台上或者漫画里的人。——阿加莎·克里斯蒂,《古墓之谜》
  写作……就是另一种对话。因为但凡明白自己正与有识之士交谈,就不会冒失地无话不说;同样,凡是明白须如何恪守礼貌教养的作家,亦不会妄称无所不思:你能对读者的理解力表示的最切实的尊重,便是好心地将(写作)这件事分成两半儿,留一点东西给他们去想象,反过来,他们也能留一些想象空间给你。——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
  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约翰·济慈,《夜莺颂》
  画“画”
  我可以从莉莉·布里斯柯说起。莉莉·布里斯柯——“有着一对中国式的小眼睛和一张皱巴巴的脸”——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一位主人公。莉莉是一位画家,整个故事中她一直在画一幅画,画中拉姆齐夫人坐在窗边为她的儿子詹姆斯朗读。莉莉将她的画架立在外面的草坪上,在她作画时,各色人物在房子周围闯进闯出。她唯恐被打断,唯恐有人在她专心致志的时候分散她的注意力,想到有人会上前询问她的画,她简直受不了。不过,善良可亲的班克斯先生漫步走来,观察着她的作品,问她想用“那个紫色三角形代表什么,‘就在那儿’”。(那其实是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儿子,尽管“没人看得出来那是人形”。)那就是母与子——普遍受到尊崇的对象,而这里的母亲还以美貌著称——它们竟可以被简化成一团紫色的阴影,他思忖道……
  母与子:被简化了。
  我们从未见过这幅画(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中莉莉画的画)。我们只是被告知关于它的描述。莉莉所画的场景,是要求作为读者的我们去想象的。(我们需要想象两个画面:场景本身以及它被画成的样子。)
  不如就从这儿谈起:从莉莉的画开始,从那些图形、墨迹和阴影开始谈起。这幅画是莉莉对眼前场景的解读。我看不见莉莉想要捕捉的场景。我看不见莉莉本人。她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难以辨认的神秘符号。场景和其中的主人公都模糊不清。不可思议的是,这幅画却似乎……更生动了。
  虚构
  “从书中拣出的无数个杂乱无章的念想,涌入了他的幻想。”——堂·吉诃德在他的书房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纸上的字)我们在脑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有一个故事叫作“阅读”。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这里要讲的故事是关于“画面”,以及“画画”。
  阅读这件事,是一种关于记忆的事。我们阅读时会沉浸其中,愈是沉浸其中,愈是难以在此时此刻用我们的分析思维解读令我们专注的阅读体验。因此,当我们讨论阅读体验时,其实是在讨论过往的阅读记忆。而这种阅读记忆其实是一种虚假记忆。
  威廉·詹姆斯把徒劳地内省自己意识的行为形容成“试图飞快地打开煤气灯,看看黑暗是什么样子”。
  例如,我记得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看见了安娜,我看见了安娜的房子……”
  如果我对你说:“形容一下安娜·卡列尼娜。”也许你会提到她的美丽。如果你读得仔细些,你会提到她“浓密的睫毛”、她的体重,甚或她嘴唇上浅浅的绒毛(没错——就在那儿)。马修·阿诺德还评论过“安娜的肩膀、浓密的头发、半睁的迷离的双眼……”可是安娜·卡列尼娜长什么模样?你也许会感觉与一个人物角色熟识已久(对刻画得十分精彩的人物,人们会说,“就像是我认识她一样”),但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在描画一个人物的肖像。一切都无从确定,一切都不甚完备。
  这是警方根据托尔斯泰书中的文字描述,用面部合成软件绘制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肖像。(我一直想象她的头发比这鬈得更紧,发色更黑……)
  大多数作家会(有意无意地)偏重描摹他们虚构人物的行为而非体貌。即使这位作家擅长描写外貌,我们面对的仍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零散细节所糅合成的杂烩(作者无法告诉我们一切)。我们便去填补空白,我们给他们添上阴影,我们粉饰他们的形象,我们剔除细枝末节。安娜:她的头发、她的体重——这些只是表象,并不创造出一个人物真正的形象。它们创造了一个人体、一种发色……可是安娜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脑中对人物的素描可比不上警方的高科技。
  我们似乎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来想象人物的形象尽管有些画面似乎是不请自来。(这些画面都脆弱不堪,一旦仔细审视起来,它们便会羞怯地撤身而逝。)
  我进行了读者调查,问他们是否能清晰地想象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借用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一个深受喜爱的人物对于读者来说就如同在心中“描绘”(bodiedforth)出来一样。
  这些读者认为,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栩栩如生。更有甚者表示唯一能让他们喜欢上一部小说的理由就是主要人物能很容易地被“看见”:“那您能否在脑子里描摹出安娜·卡列尼娜的长相?”我问。“能啊,”他们回答,“好像她就站在我眼前似的。”“她的鼻子长什么样?”“我没想过;不过现在想想的话,她这样的人鼻子应该是……”“等等——我问您这个问题之前您是如何想象她的?难道没有鼻子?”“这……”“她的眉毛重吗?有刘海吗?她坐立时重心在哪边?她驼背吗?笑起来有鱼尾纹吗?”(得是一个多么絮叨乏味的作家才会告诉你这么多人物细节啊。)
  不过,托尔斯泰曾多次提及安娜“纤细的双手”。这个标志性的描述对托尔斯泰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读者发誓说他们能够完完全全地描绘出这些人物,但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如此。我对此很怀疑,不过我现在想知道的是,我们对人物的印象模糊,是否因为我们的视觉记忆通常都是模糊的?
  我想到一个实验:描绘你母亲的模样,然后描绘你最爱的文学作品角色的模样。(或者:描绘你的家,然后描绘一下霍华德庄园。)你母亲与你最爱的角色两者的“后象”的区别在于,你越是用力想,你母亲的形象就越发清晰。而那个角色的形象却不会那么轻易地显现。(你看得越仔细,她却离你越远。)
  (这其实让人释然了。我给一个虚构人物强加上一张脸孔时,并没有达到认知的效果,反而是一种失调。我最终想象出的形象是一个我认识的人。于是我想:那不是安娜呀!)
  最近我在读一本小说时曾以为我清晰地“看见”了一个人物,一位上流社会的妇女,长着一对“分得很开的眼睛”。当我随后细细审视自己的想象时,发觉我想到的其实是一位同事的脸嫁接在我祖母的一位年长朋友的身子上。这景象若是定睛一看,恐怕并不讨人喜欢。
  
  





上一本:大作家好故事:听梅子涵讲感动故事 下一本:千年歌语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的作者是彼得·门德尔桑德,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