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关于“80后”批评家难“冒头”的话题,经媒体放大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艺报》《文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持续就此展开讨论。中国作协召开了“80”后批评家研讨会,《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创作与评论》等评论界有影响的刊物,也纷纷开办相关栏目,推介“80后”批评家。可以说,目前,“80后”批评家在业内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实力。 本书选择了目前在批评届有很大影响的十位“80”后批评家金理、杨庆祥、何同彬、黄平、徐刚、刘涛、傅逸尘、李德南、项静、康凌,以综论和访谈的形式对每位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对其创作的特色、主要观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目前,部分稿子刊发在《创作与评论》《上海文化》《大家》等刊物,在文学圈内影响很大。 这是国内第一次集中对“80后”批评家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此书的出版,将为研究“80后”批评家的成长与批评风格提供相对完整的素材,在“80后”批评家逐渐成为批评界的中坚力量的时候,此书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著名批评家陈思和、朱大可,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推荐。 作者简介: 周明全,1980年10月生于云南沾益。绘画专业,文字职业。早年主要以散文、随笔创作为主,此后转入文学评论。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名作欣赏》《创作与评论》《扬子江评论》《小说选刊》《上海文学》《山花》《大家》《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学评论70余万字。出版评论专著《隐藏的锋芒》。获2014年昆明文学奖。 目录: 综述 绝境突围/001 一、流变/002 二、处境/004 三、现状/006 四、心性/009 五、优劣/010 六、瞻望/012 七、平台/014 八、互动/015 九、结语/017 杨庆祥 杨庆祥:以文学批评重构历史现场/001 一、现实状态:“进城”的震撼/003 二、精神状态:理性与敏感并存/006综述 绝境突围/001 一、流变/002 二、处境/004 三、现状/006 四、心性/009 五、优劣/010 六、瞻望/012 七、平台/014 八、互动/015 九、结语/017 杨庆祥 杨庆祥:以文学批评重构历史现场/001 一、现实状态:“进城”的震撼/003 二、精神状态:理性与敏感并存/006 三、文学状态:回到历史现场/011 四、个人状态:自由洒脱/015 中国当下是最有可能出伟大作品的时代/017 杨庆祥创作年谱/030 金理 金理:同代人的批评家/035 一、强烈的文学史意识/036 二、做同代人的护航者/040 三、新鲜的第一眼/044 四、期盼/045 “80后”应首先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046 金理创作年谱/061 黄平 黄平: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徘徊/068 一、遥远的北方/069 二、在北京/072 三、在上海/075 四、徘徊/077 文学批评安静一些好/079 黄平创作年谱/089 何同彬 何同彬:抵御世故的批评/092 一、在反“老年性文化”中重建青年性/093 二、批评的理性高度/098 三、批评武器及批评实践/101 谁有权利做文学的医生?/105 何同彬创作年谱/116 傅逸尘 傅逸尘:“新军旅文学批评家”的坚守/121 一、扎根“军旅批评”/121 二、重构文学批评“单纯”能力/125 三、在远航中拓展视野/127 批评家应超越作家对文学的感知力/132 傅逸尘创作年谱/143 李德南 李德南:隐秘的火焰/147 一、作为方法与视角的代际批评/148 二、作为对话的批评/151 三、以存在论哲学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视野/154 四、倡导一种写作的批评/157 五、结语/158 在现实面前,文学化的抒情是无能的/159 李德南创作年谱/176 刘涛 刘涛:以批评介入当下社会/179 一、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以古观今/180 二、当代思想史和文学批评:介入当下/184 三、当下的工作:与时共进退/187 四、认识自己与时代:为“我”解困/187 五、期盼/190 “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191 刘涛创作年谱/200 徐刚 徐刚:重建知识谱系与建构批评精神/203 一、“火凤凰”的引导与北大的锻造/204 二、洞察“后革命”的焦虑/206 三、徐刚的问题意识/209 四、知识重建与批评精神/210 五、潜入文本内部的“挖掘”/212 六、做同代人的批评家/214 七、老村预言/216 好的批评,一定是有尊严的批评/217 徐刚创作年谱/229 项静 项静:以批评充盈生命/236 一、从蔡翔的序说开/237 二、用批评表达自己/243 三、用批评达成真实/244 四、期待/245 真正的文学批评是越来越小众化的/247 项静创作年谱/258 康凌 康凌:“自觉”的批评家/262 一、康凌的及物方法/263 二、开阔的视野/264 三、“阅读共同体”/267 四、左联及声音研究/269 五、批评的自觉/271 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与莫言获奖无关/273 康凌创作年谱/290 附录 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批评场域——评周明全的文学批评/292 批评家首先必须是人/302 后记 做人的批评/320 关于“80后”文学批评家的话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显学。在这群意气奋发的青年批评家的行列里,周明全应该说是最自觉的一位。他的关注点,始终围绕了自己的同行——“80后”批评家而展开。继策划主持“80后”批评家文丛、《“80后”批评家年选(2014)》之后,他又写作了理论专著《“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阅读、编选与研究,全面展示了一个代际的文学批评版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思和 周明全是一位“80后”的批评家,也是一位编辑家。批评家的识见和编辑家的眼光相得益彰,使他在“80后”批评家群体里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批评家的识见,他在编辑工作中敏锐地发现了“80后”批评家在当代文学中的特殊意义,以《“80后”批评家文丛》的方式将分散的、潜在生长中的“80后”批评家迅速集结起来,放大了这个年轻群体的声音。因为编辑家的眼光,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始终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当代性的温度。他对“80后”批评家所做的系统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一方面他对理论始终保持着警惕,因而这让他更容易接近批评的内核;另一方面他所研究的年轻对象几乎都有着学院派的色彩,他必须摆脱这种色彩的眩惑,找寻到每一个批评家的个性。周明全在“80后”批评家群体中是一匹适应能力极强的野马。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得者、著名文学批评家贺绍俊关于“80后”文学批评家的话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显学。在这群意气奋发的青年批评家的行列里,周明全应该说是最自觉的一位。他的关注点,始终围绕了自己的同行——“80后”批评家而展开。继策划主持“80后”批评家文丛、《“80后”批评家年选(2014)》之后,他又写作了理论专著《“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阅读、编选与研究,全面展示了一个代际的文学批评版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思和 周明全是一位“80后”的批评家,也是一位编辑家。批评家的识见和编辑家的眼光相得益彰,使他在“80后”批评家群体里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批评家的识见,他在编辑工作中敏锐地发现了“80后”批评家在当代文学中的特殊意义,以《“80后”批评家文丛》的方式将分散的、潜在生长中的“80后”批评家迅速集结起来,放大了这个年轻群体的声音。因为编辑家的眼光,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始终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当代性的温度。他对“80后”批评家所做的系统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一方面他对理论始终保持着警惕,因而这让他更容易接近批评的内核;另一方面他所研究的年轻对象几乎都有着学院派的色彩,他必须摆脱这种色彩的眩惑,找寻到每一个批评家的个性。周明全在“80后”批评家群体中是一匹适应能力极强的野马。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得者、著名文学批评家贺绍俊 《“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显得特别重要,特别值得关注。书中率先推出的十位“80后”批评家,既有他们各含批评个性的鲜明特点,又有新的批评代际的新锐特质,他们更以深蕴这样的强烈信号令人为之欣慰:“80后”一代的批评家正在蓬勃崛起,当代文学批评的代际衔接后继有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批评家白烨 后记:做人的批评 老村兄写了一篇关于我的“印象记”,他写道:周明全有南疆人的率性,朴实,喜抽烟,爱喝酒,好玩,很神。老村基本上将我的秉性和“劣性”都捕捉到了。 “好玩”是我三十岁前对人生的追求。本想长发及肩,浪迹天涯,做个逍遥快活之徒。却不曾想终了,还是步入了一条最为传统的路,早早地结婚生子,在现实中和各种俗务撕杀。“好玩”被俗世彻底地干掉了。唯有阅读,能让自己浮躁的心灵平静,每晚以读书抚慰自己孤苦的灵魂,日子一久,居然领悟到了读书里头的巨大乐趣。近来,读到顾随的《中国古典文心》,他说,书怕念得不熟,也怕念得太烂。在他看来,读书若不能让人心里活起来,读再多的书,也是死书。一点效力也没有。我深以为然。近年从散文书写转入文学批评,只求将自己念的书,在心里活起来。我以为,搞文学批评,能将自己散乱的阅读串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活着的整体。 经过这几年的批评实践,我觉得,只有做到古人讲的知人论世,才能真正体会文字的力量,自己的书写,也才能真正活起来。所以,这几年,我更愿意做人的批评。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我觉得当代许多文学批评,之所以立不起来,核心问题是,批评没有去主动地发现有独立人格和有独立精神指向的作家;二是,作为批评家,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自我阉割掉,蜷伏在一大堆理论里,巴霍金说,别林斯基说,海德格尔说,福柯说,唯独没有他自己说。用一堆死人的话堆起来的文字,能活起来嘛? 2013年9月以来,我着手做“80后”批评家研究,一是想通过对同代且是同行的人的研究,来解答我自身在成长中遭遇的迷茫;二是向借此回应媒体鼓噪的“80后”难处批评家的起哄,同时,也为策划“‘80后’批评家文丛”做必要的前期准备;三是想实践自己倡导的“做人的批评”的理念。 至2014年年底,我已完成“‘80后’批评家文丛”第一辑、第二辑所选除我自己外的十位“80后”批评家——杨庆祥、金理、黄平、何同彬、傅逸尘、刘涛、徐刚、李德南、项静、康凌的个案分析和访谈。当然,“80后”批评家群体远远不止以上十位,其外的如岳雯、王晴飞、方岩、李振、陈思、丛治辰、颜炼军、张勐、王敏、刘芳坤、杨晓帆等诸友,亦很优秀,目前仍继续对他/她们进行个案研究。 至于书名《“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非我所创,乃深圳青年批评家廖令鹏兄在为我的集子《隐藏的锋芒》所撰写书评时的标题,觉得正合我意,在令鹏兄欣然同意下,我拿来作为自己这本小书的书名。令鹏兄说:如何解决“80后”批评家的难度?文本是一片彩虹,它像一座桥梁,五彩缤纷,更可贵的是,它昭示的是雨后的晴天。文本的自足性不言而喻,重提文本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深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从文本出发,注重真实在场的经验,坚持人的批评的立场,以自己的内心,来审视文学及文学批评,同时兼具批评的情怀及责任感,甚至批评的野心,才是“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令鹏兄说得极有道理。但我还有另外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枪”或许代表了客观、公正。我选的“80后”批评家,大多不掩盖自己的武器,用时髦话说是敢于亮剑。这也应该是“80后”批评家有别于上几代批评家的地方。而“玫瑰”,或可理解为是“寻美的批评”。当然,“枪”和“玫瑰”非对立之物。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9月,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政府,在局势动荡不安中,泰国民众却走上街头和全副武装的士兵拍照留念。一位美女将玫瑰插到了大炮的炮口上并和士兵站在一起,笑得灿烂地合影。此一意象,或许可理解为,文学批评中的客观公正和寻美是可以相得益彰地同时存在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亦算对我的同龄人的期许。 除了继续推动“‘80后’批评家文丛”外,自2014年年底,我和金理选编了《“80后”批评家年选(2014)》,将2014年度“80后”批评家在公开刊物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收录成集,此一工作也将持续做下去。同时,在社领导的支持下,2015年年中,又启动了“‘70后’批评家文丛”的选编工作,这些,都是我倡导的做人的批评的延伸。 做文学批评始终要关注人,而生活中,我们亦得常怀感恩之心。这本书中的访谈,在青年散文家闫文盛兄的支持下,以“同步成长”专栏刊登在太原的《都市》杂志,文盛兄才情一流,文章写得飘逸灵动,在他实际主持《都市》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市》面貌焕然一新,备受作家喜爱。目前,手指兄接手文盛兄的编辑工作,仍保留访谈栏目,若有一天,这组访谈被世人提及,那都是《都市》之功。自2015年2月开始,应《文学报》主编陆梅的邀请,在《文学报》开始“枪和玫瑰聚焦‘80后’批评家”专栏,系统推出我对“80后”批评家的个案分析文章,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不知该以什么语言来表达对陆梅及《文学报》的感激之情。 这几年,我为做“80后”批评家研究,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幸得云南人民出版社刘大伟社长的偏爱,他不仅支持我的创作,还在观念上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这几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兴趣,均得益于他的教诲;感谢陈思和老师对我的关爱,他虽杂务缠身,却对我策划的“‘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格外支持,并在百忙之中出任主编;感谢贺绍俊、白烨、张元珂对拙作的推介;感谢老村兄多年来对我的爱护和帮助;感谢《滇池》杂志张庆国主编、《创作与评论》“新锐批评家”栏目主持程光炜、杨庆祥以及责任编辑马新亚以批评专辑的形式对我的推介;感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王水副总编,杨海明兄为拙作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单位的赵石定兄、海慧兄、雷安平兄以及孔帆等诸友,在工作和生活对我的关爱;感谢云南大学戴顺祥兄、高小秦兄帮我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后顾之忧;感谢在我成长路上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前辈和朋友们。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和我尚不满五岁的女儿周楚然,她们给予我的爱,让我有力量战胜一切现实中的苦难。还有我年迈的父母,他们至今仍生活在农村,从事着烦琐的农活,却时常挂念着我,让做儿子的痛心不已。 2014年12月23日深夜于家中 补记:书中所选十位皆为当下实力最旺的“80后”批评家,只是因个人笔力所限,且他们都正处于成长期,故对他们的个案研究还显得干瘪无力,另外,写作时间跨度大,风格也各不相同,收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在校对书稿时,我一度想放弃出版,在多位朋友的鼓励和虚荣心做崇下,尿贸然将之出版,还望各位朋友包涵。 至于排序,我参考的是《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推各位“80后”批评家的先后顺序,杨庆祥(2008年第5期)、金理(2008年第6期)、黄平(2011年第3期)、何同彬(2013年第4期)、傅逸尘(2014年第1期)、李德南(预计2015年第5期),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2015年1月5日深夜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