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朱光潜),但伟大的诗人却从没有放弃对自由灵魂、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这话尤其道出了唐代诗人群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悲壮地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表现出一种恬静优美的孤独之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饱满的心,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则肯定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就是这样,唐诗艺术化地记录了诗人们本真生命的一次次敞亮。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作者起先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每篇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作诗缘起及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最终撩起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夏昆,七零后,早生一年就成六零后,本想做音乐,因考了师范而只好当老师,毕业后开始教一群七零后。现在成天跟一群零零后厮混,于是发现教育最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长大我变老。爱看电影,爱听音乐,有时间也写字。写了不少文章,出了几本书,多染指教育、历史、音乐、电影、诗词,但最想出的不是书,而是专辑。 目录: 最伟大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炯 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诗人――卢照邻 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 境界是最伟大的意义――初唐四杰 最要命的惩罚――宋之问 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陈子昂 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张若虚 可爱的老狂人――贺知章 从繁华走入静谧――王维 酾酒拭霜刃弹铗歌大风――王翰 用时代来书写人生――王之涣 将绝句咏成绝唱――王昌龄 唯一的例外――高适最伟大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炯 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诗人――卢照邻 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 境界是最伟大的意义――初唐四杰 最要命的惩罚――宋之问 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陈子昂 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张若虚 可爱的老狂人――贺知章 从繁华走入静谧――王维 酾酒拭霜刃弹铗歌大风――王翰 用时代来书写人生――王之涣 将绝句咏成绝唱――王昌龄 唯一的例外――高适 好奇的浪漫诗人――岑参 把敌人变成人――李颀 寂寞于神灵和人群之间――李白 登高: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杜甫 盛世结束的叹息――张九龄 让诗仙敛手的诗人――崔颢 中唐的四条河流——中唐诗人 鬼才知道――钱起 风雪流浪归宿――刘长卿 由魔而入仙的诗人――韦应物 少女情怀总是诗――李端 留一点遗憾岂不更好?――崔护 钟声透彻千年的呼唤――张继 骑墙中国文人的立身之宝――韩翃 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张籍 作一次浪漫的弊――朱庆余 人生比诗歌更寒冷――孟郊 子中唐的堂吉诃德――刘叉 苦吟在人生的秋季――贾岛 挣扎在人生与诗歌的夹缝中――李贺 浮云不系字乐天――白居易 人生只是一场误读――元稹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用诗歌的长矛挑战命运的风车――刘禹锡 晚唐在黄昏时分退守内心——晚唐诗人 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杜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人不轻狂枉少年――漫谈唐代诗人之“狂”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后记――相信永恒 前言自序 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他自称始皇帝,并且规定其即位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是,秦朝仅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就被刘邦推翻,这个伟大而短命的朝代只是充当了更伟大的朝代——汉朝的开路人。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几乎没费什么大力气就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可是,秦朝的历史再次重演,隋朝只存在了三十七年时间,就被唐朝所代替。 唐朝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在那之后至今的漫长时间里面,唐朝这个词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象征着那个中国人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代。一千多年后,一支摇滚乐队还以“唐朝”命名,在他们的主打歌《梦回唐朝》中,他们唱道: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自序公元七世纪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当时的欧洲还在蛮族入侵的噩梦中沉睡,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拜占庭发生福卡斯政变,两年以后,发动了与伊朗的战争;穆罕默德在七世纪初从麦加徙往麦地那,这次迁徙被称为“徙志”;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日益衰落,终于在七世纪初被阿拉伯帝国消灭。在中国,公元618年,十五岁的隋恭帝杨侑,在即位只有半年之后,被李渊废为希国公,之后不明不白地死去,隋朝灭亡。 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他自称始皇帝,并且规定其即位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是,秦朝仅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就被刘邦推翻,这个伟大而短命的朝代只是充当了更伟大的朝代——汉朝的开路人。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几乎没费什么大力气就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可是,秦朝的历史再次重演,隋朝只存在了三十七年时间,就被唐朝所代替。 唐朝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在那之后至今的漫长时间里面,唐朝这个词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象征着那个中国人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代。一千多年后,一支摇滚乐队还以“唐朝”命名,在他们的主打歌《梦回唐朝》中,他们唱道: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风 吹不散长恨 花染不透乡愁 雪映不出山河 月圆不了古梦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纸香墨飞辞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唐朝乐队《梦回唐朝》 诗、酒、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像一个三角形的箭头,指向通往艺术与美的最高境界。当唐朝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甚至清晰地听到只能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笑声与哭声,看到他们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完全归功于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这个词在那个时代逝去之后,几乎成了汉语词典中最富神奇魅力的一个词语,它就是唐诗。 夏昆于成都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西方有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话说的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很多天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挥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作《汉书注》,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注解,直到今天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仍用的他的注。而王勃九岁读《汉书》的时候,居然给颜师古挑出了一大堆毛病,还写出了十卷汉书《指瑕》,一时震惊海内。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刘表荐于朝,两年后,王勃应制科(唐代一种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科举考试——作者注),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散朝郎之职。此时的王勃年仅十四岁,还是少年。 十四岁的王勃,和那个正如朝阳的东方帝国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时代的自信与豪迈通过人生际遇转化成他满满的骄傲,再通过他的笔端抒写出来,即使是痛,都痛得自信,痛得潇洒,痛得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总是一个最痛苦的主题,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之后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每一幕,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钝刀,绞割着人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因此,离别的诗句总是让人黯然神伤,几乎已是不易之道。 可是,王勃这首诗却一反常态,首联以一组工整的对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的画面,仿佛在这离别之时,城阙与山河都肃立两旁,站成一旅威武严整的仪仗队,为朋友送行。第二联安慰朋友,离别是为了“宦游”,“宦游”二字颇有深意:虽则是离家远行,但也是展翅高飞,即使是背井离乡,也是为了日后的衣锦还乡。因此,暂时的离别不算什么,因为男儿远行,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联是传诵至今的名句,多认为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用而来。不过王勃在这里突出了“知己”二字,在勉励朋友的同时,又注入了友谊的温情;最后一句似戏谑,提醒朋友勿作小儿女态,而应放眼未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说“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这时的王勃,已经从散朝郎任上离职,应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之邀,担任沛王府修撰。《唐才子传》中说当时王勃名满天下,出重金请他写诗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润笔都可以过得相当的宽裕。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先磨墨数升,再酣饮美酒,然后蒙头大睡,醒来之后拿笔就写,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王勃可算早出名中的翘楚,但是,也许正由于他出名太早,对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无法看得真切,加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王勃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很快他就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 稀里糊涂的文字狱 严格意义上讲,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明的朝代,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即使像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暗示唐代将走上陈朝灭亡的老路,疯狂攻击现政府,也没见被人抓住说大逆不道;李商隐在《马嵬》中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毫无遮拦地调侃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没有像别的朝代一样马上被定为“大不敬”,抄家、充军或者诛灭三族。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文人写作就没有禁区,专制社会总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话题,而涉世不深者一旦涉及,引来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祸,立储问题就是这些敏感话题中的一个。 专制社会,天下为家,君主视天下为私产,统治权传子而不传贤。暴力争夺、阴谋篡取成为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基本方式。为了争夺权位,父子相残,兄弟操戈层出不穷。天授年间,许王李素节和泽王李上金同被诬告,被抓到京城准备处死,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家办丧事,李素节对左右说:“能够病死是多好的事情啊,还有什么必要哭呢!”隋末,越王杨侗在被王世充缢杀之前,遗言:“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一语道破其中的惨毒。 高祖李渊即位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当时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经丰满,成为争夺太子之位最强的力量。终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家属均被诛杀,接着连李渊也不得不将皇位让出,当了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又对太子多有不满,而喜欢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后,也极力活动,想谋求太子之位,终于导致太子被废。《旧唐书》记载:李泰知道太子被废的消息之后,喜滋滋地去找父皇,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如果当了皇帝,死前我就杀掉我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唐太宗竟然信以为真,把这话告诉了褚遂良,褚遂良说:“魏王一旦当了皇帝,成为天下的主人,哪里有杀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须为晋王寻找一个好的安身之地。”此时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也上书说:“我已经当了太子,难道我还有什么别的欲望吗?只是因为魏王相逼,无奈之下才做了傻事。陛下如果让魏王李泰当太子,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时唐太宗才如梦初醒,说:“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着太子之位是可以凭借手段得到的。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就有可能保住性命。”于是,当初根本没有竞争实力的晋王李治,在鹬蚌相争之中渔翁得利,被立为太子,后即位,就是唐高宗。 有了父亲弑兄杀弟的先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高宗李治对立储问题十分在意,如履薄冰,希望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而恰恰就在这个关头,王勃却干了一件触龙鳞的傻事。 当时诸王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战争中宣布对方罪状,表明讨伐原因的文章,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恶搞而已,可是这篇文章让高宗看到之后,却触动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很自然就联想到了太宗和自己面临立储问题时发生的一系列惨祸,于是高宗认为王勃“离间诸王”,将他赶出了王府。 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之后,王勃傲慢随意的性格似乎也没有多少改变,很快又做了第二件傻事。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他藏匿了起来,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将曹达灭口。事发之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没被处死。后来有专家怀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华卓越。这次大祸,不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终结,甚至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其父王福畤因为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现越南河内)县令,远谪南荒之外。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南昌长江边上,有一座由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楼阁,后人称之为滕王阁。李元婴在修建这座楼阁的时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楼阁将永远地和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年轻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提起滕王阁,不会有人想起李元婴,而只会想起王勃,还有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礼岂为我辈设邪? 从王勃大大方方接过纸笔的那一刻起,阎都督就开始后悔了。 南昌的滕王阁是原滕王李元婴所建,到高宗时,楼台已经朽败不堪。当时在此任职的都督阎伯屿便重修了滕王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阎都督便请来了当地的名流,在重阳日会聚一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照例是要写文章来纪念此事的。几百年后的滕子京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重修了岳阳楼,并请人作文,于是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阎伯屿跟滕子京不同的是,后者是光明正大直接请范仲淹作文,而他却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 这次宴会的目的,除了庆贺滕王阁重修成功之外,更重要的是阎都督想借此向大家夸耀他女婿的才学。因此,在宴会之前,他就嘱咐女婿事先做好了一篇序文,并叫他背熟,打算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来给大家看。宴会上,大家坐定之后,阎都督命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各位为这次盛会作序。一千多年后,学者吴思写了一本书叫《潜规则》,指的是那些上不得台面但是大家又必须遵守的无形的规则,其实,潜规则在一千多年前就早已存在了。因此,当下人将纸笔奉到自己面前请自己作序时,在座的宾客都假意推辞,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的潜规则就是:文章是阎都督女婿的,如果自己不知深浅接过来,就是极度的无礼。 但是,年仅二十多岁的王勃显然没有明白这潜规则,当纸笔传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推辞,毫不客气地接了过来!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怒形于色,拂袖离席而去。 王勃似乎什么都不知道,落笔便写,阎都督在帐中总觉得心下不甚了然,于是叫家人去看王勃写的什么,随时向自己汇报。一开始,家人报说:“他落笔先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冷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过一会儿,家人又来报:“他现在写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收起了轻蔑的笑容,沉吟不语。许久,家人又来报:“现在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大惊:“此真天才!当永垂不朽!”于是从帐后出来,宾主尽欢。 宴会结束的时候,阎都督肯定没有当初的悔意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滕王阁序》里(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与这篇文章一起传之千古而不朽的话,他也许更会庆幸今天邀请王勃的举动,更会庆幸王勃的无礼,因为如果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大家一样世故,对潜规则了然于胸,就不会有今天的盛会,更不会有这传世的杰作了。 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人豪放不羁,《世说新语?任诞》中说,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竟然不顾男女之大防,去跟嫂子告别,当别人讥讽他不懂礼法的时候,阮籍反唇相讥:“礼岂为我辈设邪?” 礼法束缚得越来越紧,于是无所措手足,这也许是《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的最大原因。从汉代的经学到唐代的儒家道统,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中国人的锐气和想象力被消磨殆尽,唐诗宋词不复存在,读书人所有的智慧都耗在了八股文中,耗在了无聊的礼节和谦让之中,耗在了暮气沉沉的内敛和稳重之中。 王勃走下滕王阁,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南昌,继续踏上探望父亲的旅程。几个月后,他乘坐的船遇到台风,王勃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滕王阁序》里有一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这里的终军是汉代人,他自荐去招降南越,时人壮之。后来,他被叛军杀害,年仅二十六岁,人们都惋惜地称他为“终童”。但是,不管是王勃,还是终军,都用自己短暂的人生书写了一个永恒的辉煌。终军死后,南越终于归附朝廷,成为中华大家族的一员;王勃死后,人们把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居于四杰之首。于是,唐诗的大门由四杰为我们缓缓打开,门后,将是一个光耀万邦、流芳千载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