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不远处的烟雨民国,诗人徐志摩的名字与康桥紧紧地交融在了一起,有人说他是世间不老的孩童,有人说他是持守童话世界的骄子。当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那首《再别康桥》似乎成了他最高昂的绝唱。当一切尘埃落定,再次缓缓展开徐志摩的生命画卷,才恍然发现,在他不长的三十几载岁月中竟充盈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悲喜哀乐。幸而他还有诗相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而于后人,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得以认识一个更加真实饱满的徐志摩,在梦的清波里低洄,原来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简介: 吴韵汐,曾用笔名桃花潭水、弱水雕栏。擅以文饰江山,凭墨舞流年,最爱逆溯光阴,翻阅历史的罅隙,以温暖而独到的视角,诠释时光在生命里刻下的水印。代表作品《李清照:尘烟如梦花事了》《李煜:人生不过一场春花秋月》等。 目录: 第一章自然婴孩?误入了人间险峻的围城 第一节来到生疏人间002 第二节去吧,梦乡012 第三节显焕的旭日021 第二章异国他乡?纵横四海不问古今春秋 第一节怨得这相逢,谁作的主032 第二节披衣上马去如矢039 第三节我只是狂喜地大踏步向前045 第三章一见倾城?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第一节我是天空的一片云052 第二节将你的倩影抱紧059 第三节笑解烦恼结066 第四章未央的梦?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第一章自然婴孩?误入了人间险峻的围城 第一节来到生疏人间002 第二节去吧,梦乡012 第三节显焕的旭日021 第二章异国他乡?纵横四海不问古今春秋 第一节怨得这相逢,谁作的主032 第二节披衣上马去如矢039 第三节我只是狂喜地大踏步向前045 第三章一见倾城?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第一节我是天空的一片云052 第二节将你的倩影抱紧059 第三节笑解烦恼结066 第四章未央的梦?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第一节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074 第二节我独坐在半山的石上080 第三节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089 第五章生如夏花?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第一节崇拜你的崇拜100 第二节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109 第三节我们早起,看白云飞114 第六章执子之手?霹雳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第一节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122 第二节恋爱是生命的中心和精华133 第三节手剥一层层的莲衣138 第七章事业扬帆?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第一节我爱一切忠实的思想154 第二节徜徉在心灵深处的欢畅159 第三节新月望到圆167 第八章人生低谷?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第一节从苦恼的人生中挣出了头174 第二节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181 第三节为要寻一个明星188 第九章诗海缱绻?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第一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196 第二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05 第三节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212 第十章乘风归去?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218 第二节多少前尘成噩梦224 第三节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229 后记239前言他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只是偶然地投影在民国那条传奇的岁月长河里,在人世间留下璀璨的诗作后,便潇洒地飞天而去,唯余一抹念想在梦的清波里依洄。 或许从一开始,他就不属于这喧嚣的烟火人间。 今天的徐志摩,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诗意的形容词。 回溯多年前的岁月,我们会看到一位多情的江南才子,在浓墨重彩的爱情里,描摹着诗歌的画卷。一笔一画,都是心灵的轨迹;一字一句,都是灵魂的诉说。 徐志摩生长于硖石——一个古香古色的江南小镇。他是富家公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教养,使他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那些沉淀于心海的墨香,正是他承载诗歌的底蕴。 每一位诗人都是热爱生活的,因为这份执着的和热爱,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大自然的美好,唤醒了徐志摩体内沉睡的诗魂。他深爱着大自然,也深爱着这个世界,乃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不过,世人所熟悉的,不是他的博爱,而是一生的情爱。他近乎疯狂地追求着心爱的女子,摒弃了世俗礼教,甚至大胆休妻。林徽因,那个温婉如玉的女子是他一生的牵挂,甚至最终的死亡,也只是为了她的一场演讲。 后来,他爱上了朋友之妻陆小曼。这一场爱情,更是为世人所不容。婚礼上,证婚人给予他们的不是祝福,而是咒骂。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勇敢地承担了这份爱。他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只是偶然地投影在民国那条传奇的岁月长河里,在人世间留下璀璨的诗作后,便潇洒地飞天而去,唯余一抹念想在梦的清波里依洄。 或许从一开始,他就不属于这喧嚣的烟火人间。 今天的徐志摩,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诗意的形容词。 回溯多年前的岁月,我们会看到一位多情的江南才子,在浓墨重彩的爱情里,描摹着诗歌的画卷。一笔一画,都是心灵的轨迹;一字一句,都是灵魂的诉说。 徐志摩生长于硖石——一个古香古色的江南小镇。他是富家公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教养,使他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那些沉淀于心海的墨香,正是他承载诗歌的底蕴。 每一位诗人都是热爱生活的,因为这份执着的和热爱,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大自然的美好,唤醒了徐志摩体内沉睡的诗魂。他深爱着大自然,也深爱着这个世界,乃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不过,世人所熟悉的,不是他的博爱,而是一生的情爱。他近乎疯狂地追求着心爱的女子,摒弃了世俗礼教,甚至大胆休妻。林徽因,那个温婉如玉的女子是他一生的牵挂,甚至最终的死亡,也只是为了她的一场演讲。 后来,他爱上了朋友之妻陆小曼。这一场爱情,更是为世人所不容。婚礼上,证婚人给予他们的不是祝福,而是咒骂。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勇敢地承担了这份爱。 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三十六场春秋。曾经,他在诗歌里天真地写下“想飞”的句子,有谁会想到,一句诗竟一语成谶。那一年,他飞离了地面,从此再不曾回到人间。 一生倥偬,从此只留下世人枉自嗟叹。而他的诗歌,他的故事,却成了人世间永恒的传奇。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志摩第一节 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犹记得那年康桥别会,尚有婚约在身的徐志摩被禁锢在婚姻的围城里窒息,那位亭亭玉立的江南女子为这位生性浪漫的诗人忽而打开心扉一角,顺着这一缝隅浅浅窥去,他像是着了魔似的沉入这传说中的爱恋世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致,竟然真的在他的生命中印证了。当沐浴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徐志摩不顾身怀六甲的发妻张幼仪,真的以冲破旧式婚姻的主张抛妻弃子去追求自由的爱情之时,林徽因竟然冷淡了,这一切究竟是林徽因的无情还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 他不解,是因为他不知在他心中臆想出来的康桥女神并不是一位秉承着西方绝对自由爱情观的新女性,在这位正值二八年华、在旧式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女孩子眼中,徐志摩对自己的好不过是一位长者对自己不可思议的宠溺罢了。正像她自己后来回忆地那样: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那样一个人…… 纵然早在1923年1月,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先生在得知徐志摩离婚后,立即写信给时在北京的徐志摩,苦口婆心劝慰,可此时的徐志摩可谓是当局者迷了,兀自地陷入“为情所迷、为情所痴”的境地,自然闭目塞听,无法接受别人的劝诫: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当徐志摩满心欢喜地摆脱了旧式婚姻的束缚,本以为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和发妻张幼仪的分手最终能够向林徽因表明自己的心志,抱得美人归;没承想,待到徐志摩离婚归来,等待他的竟然是晴天霹雳般的残酷事实。这位理想主义者自主构建的爱与美的摩天大厦,终于在不堪一击的现实面前轰然倒塌。 1922年3月,一路追寻着自由火炬重返剑桥找寻心中的自由女神,而早在几个月之前(1921年10月),林徽因早已跟随着父亲林长民不辞而别,悄然归国。 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回国之后,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从曾经徐志摩疯狂而热烈的爱恋中暂时脱身,林徽因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那颗迷惘而无知的心灵也在慢慢苏醒。母亲对于她与徐志摩之事是极力反对的,父亲的态度也很明确,比起有家有室的徐志摩,父母更倾向于早先定有婚约的梁家大公子梁思成。 梁家与林家是多年世交,且梁家在政界和学术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纵然徐志摩才华不凡、风度翩翩,但考虑二人年龄相差悬殊,且徐志摩纠缠于家事的烦扰,梁思成本人的学术及人品较之徐志摩更加值得信赖。 父母的意见给了林徽因极大的影响,在感情的天平上,她历经了理智与情感的拉锯折磨,最终舍弃了对于徐志摩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这样一份并不成熟的感情面前,林徽因保持了难得的成熟和冷静。这份发自灵魂深处的激情在岁月的辗转中消解,尘埃落定,归为既有的平淡和流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惆;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在这首《情愿》中,她极力地呼喊着想要忘掉,正是因为心中雕刻般牢固的记忆无法驱逐。曾经的种种已经“落花儿似的落了下去”,事实既定,回忆已成,无论是那些含笑的日子还是那些泪眼里的时光,都是抹不去的,忘不掉的,永远停留在徐志摩的心头,成为难以愈合的疼痛。 至于林徽因对于徐志摩,交织着兄长之情、知己之谊,夹杂着些许的暧昧和不舍,但她终究明白,徐志摩并不是自己一生的依附。更多的,像是偷偷地挤进生命中的某一波澜起伏的旋律,纵然有几分疼 痛,恪守东方礼教的林徽因也必然要将偏轨的生活纠正过来。 这一片云彩终究只是这方天空上的过客而已。 回到剑桥之后的徐志摩只觉得人去楼空,眼前之景全然变了模样,曾经与徽因你侬我侬的情景揉碎在记忆的沙盘里。那年的秋天,他沿着窸窸窣窣的过往重新徘徊在康桥河畔,在琐碎的记忆中找寻着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的美好时光。 斯人已去,此时又有何值得留恋。1922年3月,徐志摩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特别生转为研究生。把持着皇家学院赠予的“持智守礼,放眼世界”之评价,似乎可以安享剑桥大学给他的荣誉,再继续更深层次的学习。当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就那样轻易丢掉了,而如今,随心所欲、为自由而活的徐志摩竟然又一次毫不珍惜地把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丢掉了。 徐志摩曾经自言,他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从当初为了追随大哲学家罗素的风采到英国求学,到后来发妻张幼仪离开,带走了桎梏在徐志摩身上的枷锁;而林徽因的不辞而别,留给他不尽的牵挂和深沉的忧郁。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颗心也在这孤寂痛苦中死祭了。 对于将自由、理想与美视为终生追求的徐志摩来说,爱情是他生活的大部甚至全部,追求自由灵魂的脚步往往伴着爱情而走。诗是感情的结晶,人是感情的俘虏,这般真性情的男子对爱情愈执着,亦必将意味着将要受到更多更大的伤害。五个月后,悲戚苦闷的徐志摩再也待不下去了,抛却了身后浮名身前事,他毅然决定回国。第二节 我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再柔情的康桥,终究也不解徐志摩的失恋思乡之痛,最终也没能留住徐志摩的心;再唯美的康桥,少了恋人的点缀,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了。浪迹海外,旅美欧洲,闲来几轮风月,已过四度春秋。尽管康桥是他“难得的知己”,然而他想“我爱欧化,然我不恋欧洲;此地景物全非,不如归去”。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 康桥,再会吧! 你我相知虽迟, 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 此后清风明月夜, 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 尚留草底桥边……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必常绕汝左右, 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 瞻望颜色, …… 故我别意虽深,我愿望亦密,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 盼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古老而又肃穆的康桥,斑斓而又多艰的人生。正如徐志摩曾经悄然来到这异国他乡一样,他又将悄然踏上回国的路程。中途经历的种种已经改变了现实的模样,而康河的美景依旧,不识人情。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徐志摩的青春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节。康桥见证了徐志摩爱情的生长与消亡,从康河的余波中潜窥自然的信仰和真实,探索世界的优美与自由;这自然的协奏曲是与绘画美、建筑美相一致的。 而徐志摩的此番康桥告别,忍痛切割着记忆,不仅是和康桥学习生活的告别,更是对往昔的告别,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轻轻地挥了挥手,依依惜别了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搭上了日本三岛丸远洋货轮起程回国。 昨夜中秋,圆月正浓。落日的余晖将天海染成了血红色,一叶孤帆仿佛静止在苍茫天地间,无声无息。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模糊了的地平线与远山相连,推叠着层层波浪向前向前。凉风乍起,细雨窸窣,又是一番秋意! 轮船缓缓地行驶在一望无垠的大西洋上,波浪缱绻,水光荡漾,漫长而寂寞的远洋生活中,徐志摩得以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回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绵绵不断的思绪成为徐志摩航途的最好伴侣。 回想起当年初渡大洋,满怀着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书生意气,前往西洋求学,辗转于几个大学之间,虽未得到一纸博士文凭,却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承教,一面想着归国找寻自己的爱情,另一面也期冀在西方文艺之树上采集一把希望的种子,在祖国的土壤上细细播种,精心培育。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归国之行途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与人不经意的攀谈间,徐志摩偶然得知,船上竟然私藏着要运输到中国销售的毒品吗啡,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在船只停泊到新加坡港的时候,徐志摩抓住机会,巧施小计,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缉私鸦片的正义行动。 经过二十多天的海上漂泊,三岛丸号客轮终于在1922年10月15日抵达上海。渡口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繁华之景。四年的青春时光,终究化作了过往云烟;幸而如今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情愫,四年前的分别情景,恰似昨日,一切依然历历在目…… 分离许久,重新踏上故土。父母的鬓角不觉间染上了寒霜;而娇儿清澈懵懂的眼神那般天真地望着自己,望着举家和谐乐融融的场景,徐志摩不禁热泪盈眶。然而背负着超人的天资和才能,志摩终究是不属于平凡世界的。家不过是他暂时停泊的港湾,享受了短短几日的欢聚时光后,他不想就这般浑浑噩噩于世,又重新整理脚步,踏上了北上之路。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先生应邀正在南京的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他便打算趁机继续跟从恩师追求学问上的精研,恰好父亲也打算前往南京参加南京成贤学舍的佛学大师欧阳竟天先生的讲学活动,于是便决定二人父子共同北上,前往南京。 南京的生活倒也单调,徐志摩每天不过是忙于听讲学,做笔记,一心扑在了学问上,甚至连那些朋友的宴请聚会也都推辞掉了。可是一闲下来,心口的那段情殇便隐隐作痛,回国良久,心中记挂之事未消反浓,烦闷的心绪越积越深,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他此番回国,虽是为疗伤,却也心心所念着昔日爱人林徽因。想去寻找林徽因细问一番,却始终提不起勇气;辗转反侧,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梁启超先生之子梁思成的一封书信飘然而至,可谓是提供了一个为徐志摩暂解心头之忧的机会。 原来梁思成是受当时清华文学社成员梁实秋之托,想要邀请这位留学归来的大才子前往清华大学讲学,让清华的学子一览徐志摩的风采。没想到情场失意事业得意,徐志摩十分高兴地接受了梁思成的邀请,旋即追随着信里的方向来到了北京,韬光养晦终有所得,徐志摩回国后的艺术生涯从此拉开了帷幕。 北京的十月里,枫叶如火,在清爽秋风的轻抚下,发出了窸窸窣窣的碎响。漫山红遍的枫叶为即将凋零的秋日平添了一股蓬勃的激情和活力,同样富有激情的还有清华大学高登科的小礼堂。 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此时的小礼堂中满是充满期待的议论声。所有的议论都围绕着一位主角,正是那位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来、大名鼎鼎的徐志摩——一位可以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相与为友、受梁启超先生亲自教导的著名才子。礼堂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慕名而来,想要乘此机会瞻仰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感受来自世界潮流的气息。 忽而,一阵清脆的脚步声打破了人们的议论,一位身材笔挺、白白净净的俊秀男子款款而至。俊朗的外貌配以儒雅的气质,既蕴藏着中国传统潇洒又衬托着一派英国绅士的风度。他微微笑了一下,点头示意,缓步登台,然后从容不迫地从怀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开始“按照牛津的方式”宣读他的讲稿“艺术与人生”(ArtandLife)。 按照牛津的方式来说,学术演讲的内容往往比形式更为重要,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演讲者多年的研究心得,演讲结束后,甚至可以集结成册付印成书,这与国内的学术思维全然不同。对于国内人更加关注轻松有趣的演讲,吸引听众的兴趣比演讲内容的优劣甚至更为重要。纵然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其中的学生也很少能有接触到通篇英文演讲的机会。 当徐志摩一开口,满座顿时哗然。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让人感叹不愧是堂堂的剑桥学子。纵然很多东西一知半解,听众们还是被这一新奇的演讲形式吸引了。然而热闹之后,这种好奇自然支撑不到演讲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牛津式演讲很快让后排坐的听众慢慢“开闸”,对更多的人而言,这样的演讲如同听天书一样。 此次演讲对于徐志摩来说,是留学西洋之后第一次回国亮相,正是一展个人才学和风采的大好机会,也是他回国当初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的真实反映,是他对自己几年来受西方文明影响而形成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重要的阐释。不想徐志摩归国后在文艺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热烈反响。 但是,此次来京,徐志摩在跟梁思成接触的间隙,也得以见到日思夜想的林徽因。 情人再次相见,该是怎样的泪眼婆娑,你侬我侬。徐志摩想象出千万种与林徽因相见的情景,然而,待到真正相见时,经过岁月的沉淀,一切的激情都被悄然消解了。 林徽因待他倒也无失礼之处,淡淡的一抹微笑氤氲在浅浅的酒窝,亭亭玉立的身姿绰约迷人,只是她的眼里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那种光芒,这样的陌生感让徐志摩不得不承认所有的一切都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如今越是彬彬有礼,越是让徐志摩感到心一点一点冷掉。 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徐志摩也不得不压抑住了;心中的无限失落与感伤也不得不披上强颜欢笑的外衣,林徽因绝口不提过往之事,仿佛曾经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似的。 正当徐志摩沉浸在默默的苦闷中难以自拔之时,一个惊人的消息恍若春雷乍响,惊得他半日无语。林徽因竟然与梁思成先生恋爱了!一面是自己曾经挚爱无法忘怀的女子,一面是自己最敬爱的恩师梁启超先生的长子。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从天而降,像一盆冷水一样把残留的那星火希望浇熄!他无法相信自己抛却了婚姻、抛却了名誉、抛却了学位、克服了重重阻力来苦苦追寻的人生灵魂伴侣,用自己的“灵魂之精髓”凝成的“理想之明珠”,竟这样头也不回地舍自己而去,奔向他人的怀抱。曾经的相爱之人如今将要嫁作他人妇,这是何种的戏谑与讽刺!命运跟徐志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梦底的幽情,素心, 缥缈的梦魂,梦境—— 都教晓鸟声里的清风, 轻轻吹拂—— 吹拂我枕衾,枕上的温存—— 将春梦解成丝丝缕缕,零落的颜色声音!! 希望,只如今…… 如今只剩些遗骸; 可怜,我的心…… 却教我何处埋掩? 在这首《希望的埋葬》中,依稀间她梦里的模样,恍若眼前。笑靥依然,伴着鸟啼与清风吹来,吹到梦里的鲜花绽开,吹到康桥的金柳河畔,吹出了星光璀璨,吹出了沉默的笙箫与夏虫,吹出了美丽与哀愁……倏尔,彩虹似的梦碎了,只留下枕衾旁,泪光点点。 春风何时解人忧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处安葬的痛苦,对于徐志摩来说将永远地沉在心底了。 不久由于梁启超先生的安排和介绍,徐志摩暂且蛰居在北京松坡图书馆第二分馆工作,担任该馆的英文秘书。这座位于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的图书馆掩映在绿荫丛中,幽深寂静。满目的中英文各式书籍应接不暇,为徐志摩提供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场所,正是在这里,他得以有时间静静地疗养感情之伤,从那段艰苦而漫长的岁月中走了出来。 随着时间与精力渐渐转移到工作与社会活动中,徐志摩逐渐走出了自闭的狭小圈子。他接触到更多的人,接受到更多的新鲜事物,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开始认识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轨道。 在北京的知识分子阶层中,流行着各式各样的聚会餐会,借着好友相聚的良机,实则以此会友,联络感情,交流思想。当然在闲谈莫论间,也常常碰擦出精神的火花。 徐志摩对这一形式并不陌生,在英国这般类似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沙龙常常出现。生性爱热闹的他在重新回归社交圈之后,很快成为各种互友会、聚餐会的常客,在觥筹交错、喝茶聊天间,聊以冲散许久以来积郁在心头的苦痛。很快,石虎胡同七号便成为众多名人墨客相聚聊天的大本营,诸多名流学者,诸如胡适、梁启超、丁文江、林长民、张君劢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在欢声笑语里,忙忙碌碌间,徐志摩周旋于好友名士之间,日子倒也轻快了很多,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妙趣与纯真。 经历了爱情之殇,徐志摩的灵魂仿佛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洗礼。与林徽因的爱恨离别是徐志摩人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笔,斑斓多彩的人生必然是五味杂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