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茅盾精选集


作者:茅盾     整理日期:2015-01-27 15:03:54

★超值推荐:最受欢迎的港台名家美文:林语堂+梁实秋+余光中+白先勇+张晓风(全5册)最具诺奖竞争力的中国作家代表作:莫言+余华+刘震云+苏童+张承志+陈忠实(全6册)法国文学名家精选集:罗曼罗兰+圣爱克絮佩里+柯莱特卷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鼓吹集》等目录:
  茅盾创作道路---丁帆
  ★长篇小说
  幻灭
  动摇
  追求
  ★中短篇小说
  诗与散文
  林家铺子
  春蚕
  创作要目---丁帆前言茅盾创作道路
  丁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沈永锡是一位医生,是当时的“维新派”人物,注重自然科学,希望儿子将来学“实业”。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一手教育下成长的。中学时代的茅盾便积极地投身到辛亥革命浪潮中去,但革命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茅盾在反对新学监“整顿”校风的学潮中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三年期满后,由于家境窘迫,茅盾于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工作,并开始翻译、编纂中外书籍,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五四运动时期,茅盾便以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者的姿态为之呐喊助威,他在1920年初就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论文,茅盾创作道路
  丁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沈永锡是一位医生,是当时的“维新派”人物,注重自然科学,希望儿子将来学“实业”。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一手教育下成长的。中学时代的茅盾便积极地投身到辛亥革命浪潮中去,但革命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茅盾在反对新学监“整顿”校风的学潮中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三年期满后,由于家境窘迫,茅盾于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工作,并开始翻译、编纂中外书籍,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五四运动时期,茅盾便以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者的姿态为之呐喊助威,他在1920年初就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论文,较早地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1921年“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它所倡导的文学主张,与作为中坚力量的茅盾关系密切。同年,茅盾接手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使得这个刊物成为“文学研究会”作家进行新文学创作,向封建文学进攻的坚固阵地。这一时期,茅盾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阐述和完善“为人生的艺术”的观念。
     茅盾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0年他参加了上海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参与了党的筹建工作,并积极地投身于党所领导的社会斗争。1924年茅盾参加了党所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和知识青年。1925年茅盾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写下了许多杂文,鞭挞反动派,讴歌勇于斗争的战士。1926年初茅盾离沪赴粤,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他在国民党中宣部任秘书。“中山舰事件”爆发后,茅盾回到上海任国民通讯社主编。年底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抵武昌,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后调《民国日报》任主笔,兼任武汉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从1925年到1927年,茅盾一直处在革命运动的漩涡中心,他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这一段丰富的政治生活,为他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原稿笔名为“矛盾”,可见作者的心境,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这部小说是茅盾用血与泪的激情写成的,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后,很快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一部反映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真实心态的深刻之作,其中对革命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描摹是当时的许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各自独立成篇,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这一总主题的规约下,茅盾创造了一个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从苦闷到热情,从热情到动摇,从动摇到幻灭……这一性格发展逻辑几乎印证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主要人物身上。
     在《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小说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就在母亲的恬静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因此她把“革命”看作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事情,然而每每一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就给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幻灭”。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上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炼,而非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茅盾认为“小说的功效原来在借部分以暗示全体”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作品以较大的场面反映了那一时期政治风云变幻中的各色人等,但着墨最多、描写得最好的是主人公方罗兰。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身为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县党部《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夏志清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将社会的历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体的个人的茅盾研究。张光年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是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严家炎幻灭一
     “我讨厌上海,讨厌那些外国人,讨厌大商店里油嘴的伙计,讨厌黄包车夫,讨厌电车上的卖票,讨厌二房东,讨厌专站在马路旁水门汀上看女人的那班瘪三……真的,不知为什么,全上海成了我的仇人,想着就生气!”
     慧女士半提高了嗓子,紧皱着眉尖说;她的右手无目的地折弄左边的衣角,露出下面的印度红的衬衫。
     和她并肩坐在床沿的,是她的旧同学静女士:年约二十一二,身段很美丽,服装极幽雅,就只脸色太憔悴了些。她见慧那样愤愤,颇有些不安,拉住了慧的右手,注视她,恳切地说道:“我也何尝喜欢上海呢!可是我总觉得上海固然讨厌,乡下也同样的讨厌;我们在上海,讨厌它的喧嚣,它的拜金主义化,但到了乡间,又讨厌乡村的固陋,呆笨,死一般的寂静了;在上海时,我们神昏头痛;在乡下时,我们又心灰意懒,和死了差不多。不过比较起来,在上海求知识还方便……我现在只想静静儿读一点书。”她说到“读书”,苍白的脸上倏然掠过了一片红晕;她觉得这句话太正经,或者是太夸口了;可是“读书”两个字实在是她近来唯一的兴奋剂。她自从去年在省里的女校闹了风潮后,便很消极,她看见许多同学渐渐地丢开了闹风潮的正目的,却和“社会上”那些仗义声援的漂亮人儿去交际——恋爱,正合着人家的一句冷嘲,简直气极了;她对于这些“活动”,发生极端的厌恶,所以不顾热心的同学嘲笑为意志薄弱,她就半途抽身事外,她的幻想破灭了,她对一切都失望,只有“静心读书”一语,对于她还有些引诱力。为的要找一个合于理想的读书的地方,她到上海来不满一年,已经换了两个学校。她自己也不大明白她的读书抱了什么目的:想研究学问呢?还是想学一种谋生的技能?她实在并没仔细想过。不过每逢别人发牢骚时,她总不自觉地说出“现在只想静静儿读一点书”这句话来,此时就觉得心头宽慰了些。
     慧女士霍地立起来,两手按在静女士的肩胛,低了头,她的小口几乎吻着静女士的秀眉,很快地说道:“你打算静心读书么?什么地方容许你去静心读书呢?你看看你的学校!你看看你的同学!他们在这里不是读书,却是练习办事——练习奔走接洽,开会演说,提议决议罢了!”她一面说,一面捧住了静女士的面孔,笑道:“我的妹妹,你这书呆子一定还要大失望!”
     静女士半羞半怯不以为然的,推开了慧的手,也立起身来,说道:“你没有逢到去年我受的经验,你自然不会了解我的思想何以忽然变迁了。况且——你说的也过分,他们尽管忙着跑腿开会,我自管读我的书!”她拉了慧女士同到靠窗的小桌子旁坐下,倒了两杯茶,支颐凝眸,无目的地看着窗外。
     静女士住的是人家边厢的后半间,向西一对窗开出去是晒台,房门就在窗的右旁,朝北也有一对窗,对窗放了张书桌。卧床在书桌的对面,紧贴着板壁;板壁的那一面就是边厢的前半间,二房东的老太太和两个小孙女儿住着。书桌旁边东首的壁角里放着一只半旧的藤榻。书桌前有一把小椅子,慧女士就坐在这椅上,静女士自己坐在书桌右首深埋在西壁角的小凳上。
  房内没有什么装饰品。书桌上堆了些书和文具,却还要让出一角来放茶具。向西的一对窗上遮了半截白洋纱,想来是不要走到晒台上的人看见房内情形而设的,但若静女士坐在藤榻上时,晒台上一定还是看得见的。
     “你这房,窄得很;恐怕也未必静。怎么能够用功呢?”慧女士喝了一口茶,眼看着向西的一对窗,慢慢地说。
     静女士猛然回过头来,呆了半晌,才低声答道:“我本来不讲究这些,你记得我们在一女中同住的房间比这还要小么?至于静呢,我不怕外界不静,就只怕心里——静——不——下来。”末了的一句,很带几分幽怨感慨。刚果自信的慧,此时也似受了感触,很亲热地抓住了静女士的右手,说:“静妹,我们一向少通信,我不知道这两年来你有什么不得意;象我,在外这两年,真真是甜酸苦辣都尝遍了!现在我确信世界上没有好人,人类都是自私的,想欺骗别人,想利用别人。静!我告诉你,男子都是坏人!他们接近我们,都不是存了好心!用真心去对待男子,犹如把明珠丢在粪窖里。静妹,你看,我的思想也改变了。我比从前老练了些,是不是?”
     她微微叹了口气,闭了眼睛,象是不愿看见她想起来的旧人旧事。
  ……
他用笔勾勒出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用文字堆砌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五光十色的人物画廊。《茅盾精选集》堪称经典。以精致入微的笔风,兼收并蓄的知识底蕴,精细地描绘环境,细致勾勒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栩栩如生,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意趣。通过对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的描摹,艺术地再现了旧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收入经典长篇《蚀》:《幻灭》《动摇》《追求》,经典中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如《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阐释了林家铺子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命运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讲述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作者将历史与现今、想象与现实灵活地糅合在一起,于精巧的故事框架中揭示社会本质,启迪世人思想。





上一本:黑暗中的曙光 下一本:徐志摩精选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茅盾精选集的作者是茅盾,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