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先唐文史考论


作者:刘运好     整理日期:2015-01-20 12:22:01

  本书精选作者历年发表有关先唐文史考论性的学术论文22篇,分为“文化”、“文学”、“文献”三编,另唐代以后论文4篇,作为“附录”。本书收录的论文,大部分发表在国内或海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少数论文虽发表于普通期刊,但是也作者精心结撰并确有学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本书在研究对象上历史跨度较长,涉及学术领域开阔;研究方法上史与论、点与面、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既有微观的经典考辨与阐释,也有相对宏观的抽象与概括。由于这些论文均是作者精心结撰并确有学术创新,所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所选论文基本集中于先唐,对先唐文学研究者、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刘运好(1955—),男,安徽六安人,1973年1月毕业于苏埠中学;1979年9月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6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六安师范担任语文教师。1996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著名文史专家郁贤皓教授攻读古代文学,1999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二级),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1996年以来,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约300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国家古籍整理二等奖2项,省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一等奖2项。
  目录:
  总序
  上编文化
  一、巫医非为贱业考论——释《论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二、《论语》和谐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建构之意义
  三、由皇权依附到集团依附——论汉末建安士风对政治结构的影响
  四、解构皇权意识和传统文化——论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
  五、崇儒融道——晋初思想论
  六、援儒入玄——西晋中期思想论
  七、民族精神的脊梁——诸葛亮论
  八、从文学向历史的还原——鲁肃评说
  中编文学
  一、“以意逆志”说再考释
  二、论魏晋士风与诗风的嬗变趋向
  三、从超脱到超越——建安激情的退潮
  四、论正始诗风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总序
  上编 文化
  一、巫医非为贱业考论——释《论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二、《论语》和谐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建构之意义
  三、由皇权依附到集团依附——论汉末建安士风对政治结构的影响
  四、解构皇权意识和传统文化——论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
  五、崇儒融道——晋初思想论
  六、援儒入玄——西晋中期思想论
  七、民族精神的脊梁——诸葛亮论
  八、从文学向历史的还原——鲁肃评说
  中编 文学
  一、“以意逆志”说再考释
  二、论魏晋士风与诗风的嬗变趋向
  三、从超脱到超越——建安激情的退潮
  四、论正始诗风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五、哲理与诗性——论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
  六、论漠北文学区的“本土”文学
  七、论《诗品》溯源析流的美学原则与内涵
  下编 文献
  一、《弹歌》杂考
  二、七言诗起源于歌谣考辨
  三、简析《文馆词林》的文献价值及其校勘
  四、郭象《庄子注》非窃自向秀再考辨
  五、吴氏丛书堂抄本《陆士龙文集》叙录
  六、白璧微瑕——《辞源》求源的一个失误
  七、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接点上——曹道衡先生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附录
  一、理学文化的标本——从《爱莲说》审美意蕴的重新阐释谈起
  二、论明代八股与八股取仕制度
  三、宋江悲剧蠡测
  四、张问陶诗学思想研究
  后记
  





上一本:云间笔会 下一本:天涯手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先唐文史考论的作者是刘运好,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