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学概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主要介绍了吟咏学的基本理论、概况、分类、技巧等,在对历代诗歌吟咏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与中国汉语言的规律编撰而成的,很有意义,《吟咏学概论》是一本适合广大诗歌吟咏爱好者需要的好书。 作者简介: 华锋,辽宁沈阳人,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曾发表有关《诗经》、吟诵的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有《诗经诠译》等著作。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吟咏的界定 第一节吟、咏、诵、读等词义辨析 第二节吟、咏、诵、读的走向 一、关于诵读的研究 二、关于吟读和咏读的研究 三、关于吟诵的研究 第二章吟咏的起源 第一节吟咏的渊源 一、上古诗歌的歌唱 二、《诗经》的歌唱与传播 三、楚辞的歌唱与传播 四、乐府诗的歌唱与传播 五、唐诗的歌唱与传播序前言第一章吟咏的界定第一节吟、咏、诵、读等词义辨析第二节吟、咏、诵、读的走向一、关于诵读的研究二、关于吟读和咏读的研究三、关于吟诵的研究第二章吟咏的起源第一节吟咏的渊源一、上古诗歌的歌唱二、《诗经》的歌唱与传播三、楚辞的歌唱与传播四、乐府诗的歌唱与传播五、唐诗的歌唱与传播六、词的歌唱与传播七、曲的歌唱与传播第二节我国历来重视诗歌创作与诗歌吟咏的理论思考一、为什么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诗歌创作二、为什么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诗与乐的结合三、就演唱艺术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体形式第三章学习吟咏的意义第一节吟咏是古人学习诗歌的门槛一、有利于把握四声二、有利于读出气韵三、有利于把握感情脉络第二节吟咏是深人体会、欣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第三节吟咏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最佳途径一、今天学习诗词创作的意义二、吟咏与诗词创作的关系三、为什么说吟咏有助于诗词创作第四节吟咏与陶冶性情,增强修养的关系一、从吟咏的对象看吟咏与陶冶性情、增强修养的关系二、从吟咏的方式看吟咏与陶冶性情、增强修养的关系三、从吟咏的过程看吟咏与陶冶性情、增强修养的关系第五节吟咏是传播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工具一、吟咏与礼乐文化的关系二、吟咏本身就是传播礼乐文化的工具三、吟咏的过程与礼乐文化的关系第六节经常吟咏有助于健康第四章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第一节古代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一、我国古典诗歌形体变化概述二、诗体的变化给吟咏带来的变化第二节词与音乐的关系一、词史简述二、词与音乐的关系三、文人与唱词的分手第三节曲与音乐的关系一、曲的发展历程二、曲与音乐的关系三、曲的发展及走向第四节当代吟咏与音乐的关系一、当代吟咏的主要模式二、从相同的方面来看传统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三、从不相同的方面来看传统吟咏与音乐演唱的关系第五章吟咏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吟咏的节奏一、什么是节奏二、诗歌与节奏的关系三、如何把握诗歌吟咏的节奏第二节吟咏与四声的关系一、关于四声的基本常识二、四声产生于何时三、四声与吟咏的关系第三节吟咏时必须注重诗词的思想内容一、题材对吟咏的影响二、内容决定吟咏的基调第四节吟咏时应该充分发挥所有的音乐手段一、注意字正腔圆二、适当注意音高三、适当地配乐四、使用音乐训练时的多种方法为学习吟咏的方法第六章《诗经》、楚辞及乐府诗的吟咏第一节今天我们以什么语言去吟咏一、使用今语还是古语二、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三、关于普通话吟咏的再思考第二节《诗经》的吟咏一、吟咏《诗经》中的国风不同于演唱今天的民歌二、吟咏《诗经》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楚辞的吟咏一、楚辞的吟咏曾光彩一时二、吟咏楚辞与吟咏《诗经》之异同三、吟咏楚辞应该注意的事项第四节乐府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吟咏一、乐府诗吟咏研究二、五七言古诗的吟咏研究第七章格律诗的吟咏第一节格律诗的分类第二节格律诗的吟咏第三节学习格律诗吟咏的意义一、提高写作格律诗的能力二、格律诗的吟咏是活的文化化石三、格律诗的吟咏最容易学习、推广四、学好格律诗的吟咏有助于学习词曲的吟咏第八章词的吟咏第一节关于词的歌唱一、文人唱词流传的考证二、关于文人唱词的认识及研究三、当前唱词的继承及研究第二节词的吟咏研究一、从文献的角度看词的吟咏二、词是怎样吟咏的三、吟咏词时最重要的是节奏点的把握四、一字豆的处理第三节词的吟咏举偶第四节吟咏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吟咏时怎样处理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二、吟咏时怎样处理平声、仄声的音高三、吟咏时是否还考虑词的歌唱和吟唱等因素第九章曲的吟咏第一节曲的由来及特点第二节曲的发展及词曲的区别一、关于曲的发展二、曲与词的区别第三节关于唱曲的介绍及度曲的常识第四节关于曲的吟咏一、曲的吟咏与格律诗吟咏的关系二、曲的吟咏与词的吟咏的关系三、曲的吟咏与散文吟诵的关系附录附录一华锺彦先生论古典诗词的韵律与做法附录二诗(词)韵常用字表附录三词韵常用字附录四曲韵常用字附录五华锺彦先生吟咏精选附录六王文金先生部分吟诵附录七华锋部分吟咏后记第三节 吟咏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最佳途径文学创作,必须先熟悉文学,所谓“熟读胸中有本,细作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搞清楚。一是在当前学习古典诗词的写作有何意义?二是为什么写作古典诗词需要吟咏,写作学术论文或创作小说无须吟咏呢?三是怎样才能把吟咏与诗词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今天学习古典诗词创作的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有着三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抒情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主体,诗歌的传统始终在文学创作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华锺彦先生也说过: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关焉。”虽历时千载,流传万里,而脍炙人口,刻骨铭心。故《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经典的文学艺术构成了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传统国学重要的一页。由 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古典诗词的写作在上个世纪基本中断,这使得古典诗词创作的优秀传统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中断。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着三千多年的诗歌传统将不复存在,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将无人继承,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将彻底丧失。这个残酷的现实就摆在我们的眼前。不错,今天我们的文学史都十分重视《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诗词乃至于元曲的讲授,但我们不能不说,文学史的教育,重点在于“史”的线索,讲的是作家的生平、创作的背景、作品的思想艺术、作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几乎没有一部文学史讲授如何写诗填词谱曲,自然更不会介绍如何吟咏诗词曲的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盲点,我们注意到文学作品外围的因素,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一些要素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现社会中,有人认为,我喜欢吃面包,但我不必会做面包。笔者认为,此言有一定道理,我们不能要求喜欢吃面包的人都会做面包。但如果人人都喜欢吃面包而不会做面包的话,也就不会再有面包了。作为传统国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创作,不用说是今天,就是在唐宋时期,也不是人人都能写诗填词的。唐诗宋词,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上层建筑领域活动的毕竟还是少数,可以说全民喜欢诗歌,全民喜欢唱词,决不能说全民去写诗填词。今天更是如此。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背诵几首唐诗,没有人要求孩子们都去写诗填词。我们需要的是有一部分人能掌握写诗填词,使诗词创作的传统不至于中断而已。今天我们倡导学习诗词创作,除了继承文学遗产,使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至于中断外,还有一个文化继承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国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的格律诗包括汉诗、和歌、俳句等。汉诗即以汉字创作的诗篇,其中既包括古风、乐府等非格律诗,也包括律诗、绝旬排律等格律诗。自江户时代以来,汉诗的创作主体已变为格律诗。如今,汉 诗在日本仍然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日本在重视汉诗的同时,着力发展由格律 诗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俳句。俳句是一种古典短诗,以三旬17音为一首,首句5音,次句7音,末句5音。应该说这就是日本式的格律诗。目前,日本的俳句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见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韩国曾长期使用汉字,其格律诗的创作很长时间都是以汉字书写的,平仄音韵与中国的格律诗几乎没有差别。如李朝时期著名诗人全石洲过郑松江墓时所作的一首悼亡诗:“空山木落雨潇潇,相国风流此寂寥。惆怅一杯难更进,昔年歌曲即今朝。”诗作以木落雨潇的深秋为大背景,抒发了对故相国郑松江的深切怀念之情。沧洲车云路认为此诗:“似雁门琴声,耳朵为之一振”可谓至评。18世纪韩国文人申光洙将格律诗称为“时调”,目前,韩国的时调仍然十分流行,经常发表诗歌创作的诗人达数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以写作流畅的时调。越南是在1919年才最后废除科举制度的,是全世界最晚废除科举制度的国家,由此可见汉文化在越南影响之深。“越南的科举制度完全仿照中国,使用汉字,考诗赋、策论和八股文,因此自古至近代,越南涌现出许多善于写作汉诗的诗人”。与日本相同,越南在本土的“六八诗体”和汉诗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格律诗体裁“双七六八诗体”,即两个七字句,一个六字句和一个八字句为一组,循环组合形成的诗体。既可以写成短诗,也可以写成长篇,成为本土化的格律诗,至今传唱不衰。受我国格律诗的影响,结合本土文化而繁衍起来的俳句、时调、双七六八体,在本土上都得到保护与发展,格律诗在自己的诞生地却日渐萎缩,岂不是太令人遗憾了吗?事实上,就是为了与日本、韩国、越南以及其他国家的汉学家、喜爱我国古典文学的学者进行文化交流,我们也应该把诗词创作的传统继承下去。国务委员马凯同志在2011年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中指出,格律诗具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及简洁美,是“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说,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绝不能没有格律诗的继承。1979年4月,日本汉学泰斗京都大学教授吉川幸次郎先生率团访问我国。吉川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广泛研究中国文学,尤精杜甫研究,任日本“读杜会”会长。此次来华访问,最主要的目的是拜谒杜甫的诞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窑。访问团到北京后由中国社科院邓绍基先生陪同,到河南后由华锺彦先生陪同。当吉川先生明确提出要拜谒杜甫窑时,有关方面的领导先行视察了一下,认为当时杜甫窑的现状不宜对外宾开放,便请华锺彦先生出面,以交通不便为由,婉拒吉川先生的要求。华先生感觉这话不能直说,便吟诗一首赠给吉川先生,原诗如下:窑湾眷涨路难开,杜老遗踪锁碧苔。领会青云动高兴,明年扫径待君来。吉川先生是个中国通,一读此诗,便知此行拜谒杜甫窑无望,遗憾地说:“谁知我明年能不能来呢?”回国后,吉川先生回赠华先生五律一首: 子美钧游处,土楼尚存庄。心孩勤枣栗,思壮咏凤凰。命驾青泥阻,凝眸绿野苍。明年邀我去,地主意偏长。华先生接到此诗后,又以同韵和七律一首: 少陵一笔拔三唐,引得云旗指圣庄。曾托生死歌义马,甘供心血养雏凰。羯胡来靖三巴乱,稷契无成两鬓苍。共诵《登高》洛阳道,论文何日引怀长。1980年春,吉川先生病逝于日本。消息传来,华先生亦很感伤,作《悼念日本吉川幸次郎教授》以寄哀思: 闻君归去我心哀,热泪催诗吊夜台。中日论交文会友,京都立教世多才。登临并影成千古,吟咏同声尽一杯。未到窑湾莫惆怅,枫青入梦待君来。诗作可谓情真意切。最后一句用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的典故,亦十分精当。可以说这是一个运用诗词创作解释难言之语,与国际学人增进友谊的典范。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为了继承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还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与国际友人进行学术交往,我们都应该重视诗词的创作,给诗词创作一个合理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