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辑,分别为“生命自述”、“北平怯步”、“湘西摇橹”、“云南看云”和“暮色怀人”。共选收沈从文经典散文作品39篇,分别选自《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等著名散文集。沈从文的散文摇曳多姿,自然流畅,颇为可观。他是一位行走大地的歌者。读者眼前的这本散文选集便是歌声的集萃,它们来自北平的陋室,来自湘西的小船,来自昆明的云影,来自晨曦初露时的憧憬,来自暮色苍茫间的怀念。它们或清圆婉转,令人陶醉;或飘忽渺茫,引人遐思;或别有忧愁,教人怅惘。读来别具风味,如听歌吟。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散文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湘西凤凰县人,身上兼有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三种血统。沈从文生于军人家庭,其祖父沈宏富战功卓著,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其父沈宗嗣作过裨将和上校军医官。沈从文早年亦加入行伍,任司书职,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赴北京求学,并开始写作,笔耕勤奋,以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京派文学队伍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现代作家,建国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物研究。 目录: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女难 一个大王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狂人书简——给到×大学第一教室绞脑汁的可怜朋友 到北海去 小草与浮萍 一天 生之记录 游二闸 由达园致张兆和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女难 一个大王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狂人书简——给到×大学第一教室绞脑汁的可怜朋友 到北海去 小草与浮萍 一天 生之记录 游二闸 由达园致张兆和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滕回生堂今昔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凤凰 昆明冬景 云南看云 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 绿魇 白魇 黑魇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一个传奇的本事 不毁灭的背影 悼靳以 忆翔鹤——二十年代前期同在北京我们一段生活的点点滴滴 友情 沈从文年表(1902—1988) 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联合力荐。本书共分五辑,分别为:“生命自述”、“北平怯步”、“湘西摇橹”、“云南看云”和“暮色怀人”。 第一辑“生命自述”,文章均取自《从文自传》,是沈从文对自己早年生命经历的讲述。 从这一辑中可以见出,沈从文早年的经历不啻一个传奇,入过私塾,进过新式学校,却耽于人世这本“大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15岁时家道中衰,自谋生路,投身行伍,随军足迹遍布湘川黔边境,也作过警察所办事员和屠宰税收员,其间遭遇了“女难”的挫折,可谓改变了作者一生的命运(《女难》)。他更是目睹过大规模的残酷屠戮(《辛亥革命的一课》),亦结识了一位更富传奇色彩的“大王”(《一个大王》)。 此书虽完成于1932年而初版于1934年,但因其所叙写的是沈从文初到北京之前的生活,所以在顺序安排上,编者将其置于“北平怯步”之前。另者,是希望读者首先能对沈从文早年的命运轨迹有所了解,这于领会他的性情、态度及创作大有裨益,可以感知到沈从文的湘西经历是如何影响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这段经历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就艺术水准而言,《从文自传》比作者20年代的创作要成熟得多,堪比鲁迅的《朝花夕拾》,如作者自己所言:“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枝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第二辑“北平怯步”,所选取的是沈从文早期的散文,以其20世纪20年代的创作为大端。彼时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到北京学习,并于文学上初试啼声,笔法生疏,生活困窘,加之“乡下人”的自卑,步履之间自是流露几分怯怯,所以文章多有自伤自怜之语、寂寞苦闷之情、生存窘迫之叹以及对北京都市的排斥。如《到北海去》一文,作者开篇即点出衣食之忧,且以吸墨纸自喻,表现出现实的束缚、生存的卑微及对命运的无奈。而从《一天》中也可以见出作者当时生活拮据,颇受饥寒之苦,流露出漂泊京城的寂寞、怫郁与悲哀的心绪。 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而对都市文明心怀排拒。在沈从文看来,都市文明虽是现代文明,却虚弱、伪饰和死气沉沉;而乡土虽是原始气息,却强悍、自然和生机勃勃。他自是倾心于后者,并希望以后者来改造前者,重塑民族文化。在他早期的散文中,“乡下人”的身份一方面令其自卑,另一方面也使其对都市颇为反感。如,他在《小草与浮萍》一文中将自己比作漂泊而孤独的浮萍,而将北京喻为心所向往的“虹的国度”。而到了这里,却是满目萧然,而令他满心失望。文中说:“他看见的世界,依然是骚动骚动像一盆泥鳅那末不绝地无意思骚动的世界。天空苍白灰颓同一个病死的囚犯脸子一样,使他不敢再昂起头去第二次注视。”而同样比喻也出现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自己的无助和卑微,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城市的拒斥,认为其了无生气。第三辑“湘西摇橹”,文章选自《湘行散记》和《湘西》两本散文集。这两本集子成书于30年代,是沈从文两次还乡的产物,颇负盛名,堪称经典,被一致认为是他散文的最高成就,故而从中选录的篇目最多。彼时的沈从文不仅成为了大学教师,且是京派文学的核心,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其文字之驾驭、艺术之运思和风格之营构已臻于成熟。此番湘行,沅水摇橹,毋须怯步,从容不迫,文字俨若浮动在水面的橹歌,却又不失深刻内涵和传奇色彩。在《桃源与沅洲》中,作者对沅州上游的白燕溪的描写,最是诗意,芷草之美,如在目前。而《虎雏再遇记》则为我们叙写了一位极具鲜活感而命运又颇富传奇性的人物祖送,旨在展现湘西的一种美丽而强悍的生命形式,这是来自泥土、草根与河流的健康而自然的人性。 然而作者毕竟离乡多年,湘西亦处于现代历史的急剧变动之中,所以文字中不乏对人事变迁的感喟和对湘西世界的忧思。如在《老伴》一文中,作者少时的玩伴如今已俨若颓唐的老人,身子也给鸦片毁掉,而当年为大家所喜爱的绒线铺的女孩业已辞世,于是作者发出如是哀叹:“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而在《滕回生堂今昔》中,作者重归故里,“滕回生堂”的牌号不见踪影,家乡如今烟馆遍布,作者藉此表达出对历史变动中的湘西的深深忧思。第四辑“云南看云”,所选取的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创作,以20世纪40年代中前期为主要,是为沈从文散文风格变异的时期,其走向了“抽象的抒情”。“云南”标明了作者的地理空间,彼时正值抗战,他被迫迁居昆明。而“看云”,则是象征性、形象化地概括他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云影高渺,所以这一时期沈从文的散文是自觉地“向人生的远景凝眸”,对生命、命运、人类、社会和历史展开诸种抽象的哲理思考,如《绿魇》。云影飘忽,此时沈从文的文字跳跃性大,意识流意味浓,“捕捉流动事物触发的感觉意绪”,时而动荡现实,时而历史文士,时而浩瀚海洋,时而悠远星空,难以捕捉,如《黑魇》。云影纯素,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理想的庄严,反衬着世俗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且当常观,领会云的“教育”,如《云南看云》。第五辑“暮色怀人”,在时间上大体承接“云南看云”,除却《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一文,其余篇目均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及建国之后。此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迎来昏昏暮色,而《忆翔鹤》和《友情》更是写于作者近80岁高龄。本辑在题材上作了一个限定,皆为追怀故人和悼念逝者的篇章。读来总令编者想起台静农先生《伤逝》一文的结尾句:“当我一杯在手,对着卧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间,却也没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当无可奈何之时,感情会一时麻木的。”沈从文珍视友情,面对生死,并不煽情,虽有无可奈何的感慨,却也有一份深痛之后的理性和旷达,即纪念逝者的惟一方法是“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如此,这个生命和这份友情便能不朽。这也是我们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惟一方法,阅读他的文章,学习他的为人,领会他的智慧。总之,汲取种种光华,融入我们的生命。 世路人心自是不易辨识,而认识自我却又谈何容易。先生天赋卓越,常怀悲悯,一生坎坷,漂泊各处,所闻颇广,所思极深,人世这本“大书”怕是早已读破,其人其文都是值得信赖的。行文至此,耳边响起先生的这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2011年10月于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