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欧洲历史文化音乐至为精到的一部随笔集。是一位旅欧多年的科学家多十年心力写就的文化随笔。作者借游记的形式谈城市景观、谈文化发展、谈历史故事、谈古典音乐等等,笔触所到,均有发人深省的见解。绝非去欧洲旅游几趟回来的信笔闲篇,而是作者在欧洲工作二十多年亲身经历的生活与游历的感受。然而作者所谈不只有美丽的欧洲图画和引人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对古典音乐的感受和深刻见解十分丰满地表现出来,实属难得。作者把欧洲文化的精粹集于一炉,思想、文化、音乐、美景、美食,行文间,活色生香,交响乐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扑面而来。作者自幼受传统古典文学熏陶,成年后又长期浸染于欧洲文化之中,既是学者,又是音乐和文学的执着爱好者。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文理兼通的素养融贯成一部高视角的大文化上乘之作。其中谈音乐的文字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一位爱乐者对古典音乐大师寻根式的追念,也是听了一辈子经典音乐的小结。 作者简介: 慕汝高云(笔名),祖籍无锡,1942年出生于陪都重庆。1964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曾在母校任教,后相继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任教和任荷兰飞利浦公司高级研究员。1990年十月在美国IEEE年会上曾获最佳论文奖。1997年曾分别为新加坡联合早报《双语专栏》和《知识经济专栏》主笔。有欧洲随笔《伊普尔的罂粟花——欧洲人文漫步》,2011年1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负雅志于高云(代序)1 前奏曲1 莱茵星光 ——波恩寓怀6 贝多芬故居8 贝多芬音乐节16 哥尼斯文特23 阿登纳——从73岁开始25 舒曼夫妇墓地28 郁金香王国33 低地小国的大国经纶37 从斯宾诺莎到洛仑茲44 从阿姆斯特丹看荷兰48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54 她们也应有社会尊严57负雅志于高云(代序)1前奏曲 1莱茵星光——波恩寓怀 6贝多芬故居 8贝多芬音乐节 16哥尼斯文特 23阿登纳——从73岁开始25舒曼夫妇墓地 28郁金香王国 33低地小国的大国经纶37从斯宾诺莎到洛仑茲44从阿姆斯特丹看荷兰48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54她们也应有社会尊严57荷兰的威尼斯羊角村63莱茵河究竟流往何处64别样的国庆别样的乐67奥伊斯特拉赫的遗憾72布拉格交响乐 80维谢赫拉德堡 82金色布拉格 85春雪伏尔塔瓦 93格里格小屋 99罂粟花的海洋 103庄严的一战休战日 103苏格兰幻想曲 106莱茵酒乡吕德斯海姆 113“白马酒庄1947”的神话120血雨腥风的协和广场 125普法战争期间一个小插曲143巴黎散记 147巴黎缩影拉雪茲墓园 147艺术败笔蓬皮杜中心 155被缪斯怠慢的国度 157莫让谎言带进先贤祠 158绝无悔意的卢梭《忏悔录》164诺曼底断想 172邱吉尔和斯大林 182音乐名城瓦隆尼亚 185从列日到韦尔维耶和斯帕186从拿缪尔到迪南 191从沙赫勒瓦到图尔奈 193阿登——憾恨与荣光 196托斯卡纳的阳光 208博洛尼亚—维罗纳—威尼斯210瓦格纳临终故居 215托斯卡纳的阳光 218济慈——吹尽狂沙始到金225瓦格纳故居随想 230僻静的“毋妄”故居 231坎坷跌宕的历程 235伊索尔德的悲哀 240遇恩主绝处逢生 243拜罗伊特音乐节 246美哉,梁宁 ——瓦格纳音乐点滴 250挪威之歌 253临湾背山的明珠 254易卜生的足印 255叹为观止的峡湾 261挪威之歌 263《雷雨》和易卜生的《群鬼》268巴伐利亚掠影 273慕尼黑 275罗曼蒂克大道 278惠泽后世的路德维希 279瓦尔沁湖 285哥廷根断想 290普朗克墓地 291施道芬贝格 296哥廷根大学 297乐圣之旅日记 300一蒂罗尔小村施当查赫300二慕尼黑 302三新天鹅堡-林德霍夫304四荷恩巴赫水库 306五萨尔茨堡(I) 307六萨尔茨堡(II) 310七维也纳(I) 314八维也纳(II) 320九蒂罗尔的老歌手 339爱因斯坦的担忧 332拜罗伊特(Bayreuth)这个位于巴伐利亚东北角上默默无闻的小小古城,自1876年八月13日第一届拜罗伊特音乐节(BayreutherFestspiele)——即瓦格纳音乐节——以来,就成了全世界瓦格纳崇拜者们心中的“麦加”。其实,拜罗伊特在瓦格纳晚年被选址成为其音乐节的场所,纯属无奈。因为这并非瓦格纳音乐节的发起人和赞助恩主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LudwigII,1845~1886)的初衷。1864年,这位对瓦格纳顶礼膜拜的王储继承了王位,他一登基就马上把自己的偶像请到慕尼黑,帮他还清巨债,还打算在慕尼黑为他举办音乐节。然而,实权在握的慕尼黑议会对曾经被通缉过、并在私生活上声名狼藉的瓦格纳始终不欢迎,之后还数次不给年轻国王面子将其驱逐多年。所以,要在慕尼黑兴建瓦格纳自己设计的歌剧院,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国王最后不得不自掏腰包,由瓦格纳亲自选定在慕尼黑以北三百公里的偏远小城拜罗伊特举办音乐节。僻静的“毋妄”故居拜罗伊特象征着瓦格纳一生的巅峰,是他最后七年的居所,也是其长眠之地。但瓦格纳丰富传奇的音乐生涯,坎坷跌宕的人生历程却同这里没有太多关系。也许是对马勒墓地的拜访促成了我的拜罗伊特之行。我第三次到维也纳,春雨中在北郊山麓的葛林青格墓园(GrinzingerFriedhof)拜访了马勒墓地。联想马勒一生的种种,让我记起1883年瓦格纳去世后,当时二十三岁的他曾朝圣般地专程前往拜罗伊特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马勒是犹太人,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瓦格纳自始至终公开而激烈的反犹姿态和大量反犹太文章,竟然丝毫没有影响马勒对他五体投地般的崇拜。肯定是因为瓦格纳气度恢弘的音乐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彻底征服了马勒,否则没有其他可以解释。这是个费解的悖论。假路经慕尼黑的机会前往拜罗伊特,路程足以穿越荷兰王国却还没有走出巴伐利亚;经雷根斯堡过多瑙河,再过皮格尼兹河就进入被葱郁的丘陵环抱的山谷。拜罗伊特确是钟灵毓秀的宝地,瓦格纳选中了红美茵河[1](RoterMain)畔这样幽静偏远的山谷小城,的确独具慧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