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程郁缀,江苏滨海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编委。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等。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尤攻唐宋诗词。著作有《唐诗宋词》、《徐灿词新释集评》等;选注有《历代词选》等;译著有《唐宋词研究》、《日本填词史话》;参编有《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等。论文有《储光羲籍贯考辨》、《试论秦观词中的自我意识》、《试论李清照词的意象特色》等。曾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过诗歌赏析若干讲。 目录: 序言 第一讲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 第二讲百家争鸣写春秋——先秦散文 第三讲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 第四讲人生常怀千岁忧——汉乐府和汉末文学 第五讲归去来兮乐天命——两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讲独念天地之悠悠——隋与初唐文学 第七讲登高壮观天地间——盛唐诗歌 第八讲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唐诗歌 第九讲霜叶红于二月花——晚唐诗歌 第十讲大江东去浪淘沙——两宋金元文学 第十一讲青山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 第十二讲秋心如海复如潮——清代文学 后记 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从远古的诗经一直讲到近代。他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中关村里我们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得以欣赏和享受这些好诗文的艺术境界,沉迷其中,俯仰山水,清虚心地,荡漾情怀,不亦乐乎! ---中国科学院大学颜基义教授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这是凡炎黄子孙皆引以为自豪的。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从文学上讲,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任何民族都是这样。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语言,然后逐步产生文字。有了文字以后,用文字把流传的历史写下来,就成为历史文献记录。我们中国夏、商、周三代,夏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商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大约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华民族的文字已经产生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文字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字比较早的是甲骨文,是在殷商的中后期产生的。在殷商时期,文字有两种,一种叫金文,是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一种叫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一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重新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很有传奇性,我稍微讲一点。在河南安阳有一个小村子,曾经是殷朝的首都,后来衰落了,变成了一片废墟,叫殷墟。在这个地方,明清时期老百姓在耕地的时候,经常捡到一些甲骨。地里有它,庄稼不好长,老百姓就把它捡出来当垃圾扔掉。有个姓李的理发剃头匠,身上生了脓疮,找医生怎么看也没有用。有一次在地里捡了甲骨,甲骨比较松软,他无意识地用甲骨的粉朝自己的疮上抹弄,结果奇迹出现了:脓水干了,不长时间就开始愈合了。他觉得这东西非常神奇,他有意将手划破,用了它以后也很快好了。于是,他便认为这是一种药,捡上到中药店里去卖。人家不相信,他就把手一拉一个口子,果然抹上它以后伤口很快就愈合好了。中药店一看这样,立马就把它买下来了。当时是论斤,一斤没多少钱,很便宜。这个理发师傅无意中的一个发现,使得记载着中华古代文化的宝贵甲骨源源不断地流到中药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