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包括王安忆、苏童、陈忠实、叶兆言、毕飞宇、迟子建等24位作家的24篇短篇小说,是2007年度的佳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家该有的诚实和信念,以及他们在面对自身的生存境遇时的基本勇气。观点新,思想新,角度新,语言表达新,有冲击力。这些作家在文坛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入选作品在主流刊物上发表,反响较大,反映了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平。 作者简介: 吴义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一九六六年生。江苏海安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首批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兼任山东省作 目录: 救命车 茨菰 李十三推磨——三秦人物摹写之三 我们去找一盏灯 家事 自愿被拐卖的卓玛——机村人物素描之四 百雀林 父亲还在渔隐街 住在坡上的表哥 世界上最好看的手 开发区 八月十五月儿圆 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 三公里 蚯蚓救命车 茨菰 李十三推磨——三秦人物摹写之三 我们去找一盏灯 家事 自愿被拐卖的卓玛——机村人物素描之四 百雀林 父亲还在渔隐街 住在坡上的表哥 世界上最好看的手 开发区 八月十五月儿圆 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 三公里 蚯蚓 新生活 一辈子 梅雨 灵魂伴侣 海绵 医院 河流的秘密 假币 石头开花救命车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干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干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待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入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挥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目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一碗面还未吃下半碗,就放下了筷子,自己迅速地爬进被窝。之后,这个动作被他无数次的重复着,总归是,略退烧,便探出被窝,热度上来,则躲进被窝。似乎热度是一样外来的侵袭,而他,就像受威胁的小兽爬回安全的巢穴。他完全无法辨明这威胁来自什么方向,凭着本能拼力脱逃。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在肚子搭上一角毛巾毯,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些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矇眬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抚过身上。热杀去了粘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睡眠席卷了夜晚。 早晨果然有新气象,那孩子的热度退了些,针药、饮水、捂汗一并发挥作用。只是人懒懒的,不肯起床,一径地睡。父母照常上班去了,祖母买菜烧饭洗衣,嘱他的兄弟守在房间里,无论怎样的动静都要报告。地上铺一张竹席,这小的就在席上玩玩具,男孩子的玩具无非是木头刀具枪支,香烟牌子,玻璃弹丸,又多是在兄弟相争中残破缺损。此时,与他争夺的人病了,他可一个人从容玩耍,兴致却平淡了。房间里如此静,他有一时骇怕,偎到床边,哥哥还在睡,听得见呼吸声,看上去有些不像似的,便大声喊祖母。祖母丢下手里的事,速速赶来,探探睡觉人的后颈,又试试前额,比一早略热了些,但睡得沉静,仿佛没有大碍。欲离去,见那小的眼巴巴看着,极可怜的样子,便从饼干筒里摸了几片饼干交给他,奖赏他的报告。一个人吃着饼干,无人来威胁打扰,可全心享受,却也平淡得很。上午就这么安静地度过。 到了下午,孩子的热度直线上升,身体又成火炭。喊他,含糊应一声,就是不睁眼睛;让他继续睡,又觉不妥,再喊他,再应一声,还是不睁眼睛,实已是昏睡。祖母有些心跳,不敢离去,坐在床边。小的乘机爬到膝上,坐进她怀里,此时,也无人与他争宠。一老一小,静静地看那孩子昏睡。呼吸声息静悄,似乎睡得很深;轻轻唤他,却会应,又像没有睡着;进一步问,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东西,只是应,并不动作,则是醒不过来。有两次,放下怀里的,将病的那个扶了,倚着手臂坐起,又顺着手臂倒下了。祖母没提防一个六七岁小孩子会有这样的重量,险些被带倒,实际上是没有自持的力气。不用测体温,也晓得烧得不轻。停一会儿,转身绞来一把冷毛巾,敷在额上。虽然小孩子发热是经常的事,但是这一回似乎有所不同。方才说过,祖母是经历过两代养育的人,颇有些胆识,她一边给那孩子额上冷敷,一边端一盆热水,给孩子擦身。解开衣服,却见孩子胸脯,不知什么时候起来几点红疹,十分鲜艳的玫瑰红,于是祖母想到了麻疹。 她第一个动作就是将小的领开,让他离哥哥一段距离,因这小的尚未出疹子。大的呢,出是出过一次,照理不会再出,可是那一次疹子出得并不那么典型,还像是没有出透出全,此时祖母不由怀疑起来,他究竟是算出过还是没出过?她将窗户上的竹帘放到底,光线顿时暗了,倒有一种森凉。祖母翻看一遍孩子的全身,在腹部又发现几处红疹。她特意看了耳朵背后,却没有一颗。依她的经验,麻疹先是出在耳后。再有,这孩子他也不咳嗽,不流涕,只一味发热,就不顶像。这一回,她真是被难住了,能做的,就只有不时换冷毛巾给他敷头,硬迫他起来喝米汤和开水,然后小便。孩子很顺从,格外的安静,这安静却是令人不安的。他父母下班到家,那孩子沉在睡眠中,由于冷敷,体温似有回降。年轻的父母总是乐观的,凡事往好处想,他们的态度自然也让祖母放心了一些。这一晚上,气氛比前晚轻松,多少是,适应了家中有人生病的事实。 以后的两天也在这样不安与平静的交替中过去。有几度那孩子呈现出退热的迹象,很快复又上升,一直在四十度,甚至四十一度徘徊。有一晚,叫他,他不应;再叫,应了,却应的是隔壁邻居家的玩伴,说,你往哪里逃,我看见你了!分明是回到捉人的游戏中,是梦呓还是谵语?这一晚过得很不安,母亲和祖母轮流守在他床前,中间还有一次,他伸出手,凭空向前方摸索着,好像那里有着一个什么实物。祖母和母亲都骇怕起来,商量去医院急诊。可是凌晨时候,正在公交车的末班与头班之间,三轮车也无处可寻,只有坐等天亮。母亲是个急性子的人,这等待于她无疑是加倍的煎熬,她想握孩子的手,孩子不让她握,硬挣出来,去摸空中那无形的存在。这一夜,他一反过去几日的安静,变得烦躁,几回探出被窝,又缩回去。天却亮得很慢。蚊香燃尽了,几个蚊子在嗡营,尾翼轻而急骤地划动气流,渐渐显出几道细影。然后,针尖般的吻部也变得清晰。晨曦亮起,微红的光,是个大暑天。后弄里门扉响动,勤勉的主妇进出着。父亲将孩子负在背上,母亲走在头里招三轮车,祖母则带了小的等在家中。 这一回就去得比较久,将近中午才看见两个大人带一个小孩转出弄堂拐角。原来验了血,诊断出伤寒,配齐针药,又领了嘱咐:静卧和流食,方才回来。乍一听到“伤寒”两个字,所有人都惊一跳,本来就不敢有半点疏忽,这时候倍加谨慎。凡入口的,不论西瓜汁、青菜泥、米汤、豆浆,全要用纱布最后滤一遍。全家人的碗筷及毛巾一并上笼蒸煮消毒。那兄弟在怀疑麻疹时已被隔离开,此刻更不能迈进哥哥躺的房间一步。有时候,闷得慌了,只能站在门口,遥遥望着床上的人。因为用药对了症,也因为病的周期行将趋缓,生病的人明显有了转机,热度虽然未退尽,但有了精神,睁得开眼睛,这时,便望了门口的人。兄弟俩门里门外,眼巴巴地看着,好比咫尺天涯。 就在这孩子生病期间,天已向立秋去,热依然热,却间或有凉风透进,就热得不那么严实。尤其,近傍晚,常有雷暴雨,烈日陡地被乌云堆住,天霎地暗下,雷声贴地而来,风灌满房间,在四壁中鼓荡,然后,就听雨点啪啪响起。风雨雷电跑马般过去,云层忽裂开,窗玻璃上又染上一抹金红,已是夕阳的光。饭桌上有了秋菜,茭白、毛豆、嫩白与嫩绿;再有紫荸荠、毛芋艿;丝瓜却老了,茄子呢,成了发物,有旧疾的人不再碰了。弄堂里也换了游戏,这倒和季节无关,是潮流使然,男孩子不知什么时候退出弄堂,换作女孩子的天下。她们一早就占领了地盘,唱着一支新歌谣:“小皮球,踅踅来,落地开花六十一。”前一句很好,“踅”这个字用得准确生动,后一句就不甚通顺了,弄堂童谣就是这么十三不靠的。 孩子的病在渐好,有时候被允许坐起,那兄弟也让进来房间,坐在床沿上,与哥哥玩。男孩子不像女孩那么多嘴,不惯操纵语言,就多是沉默的。此时,他们沉默地叠一些纸,是上一学期用过的作业簿拆开的。大的叠出一支飞镖,由小的投掷,纸折的飞镖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因为投掷的人力气单薄,技术也不够,常常一脱手就软软地坠落,于是满地飞镖。弟兄俩安静地玩着,祖母在后面灶间洗衣烧饭,传来自来水急骤的水声,油锅的爆炒,还有祖母的说话声,好像是小朋友来找人,祖母打发他们往别处去。 这样的光景却不长,似乎并没有任何不妥的,依然静卧,依然流质与软食,依然隔壁弄堂打针的女人一日两次上门注射,打完所有的针剂,事情分明在往好的方向转变,忽有一日午后,肚子急痛起来。这孩子禀性很硬,抑或所有小孩都是如此硬挺,因是以为病痛无可推脱,理当承受。他不出一声,只是弯腰折背地翻滚,从床这头翻到那头,那头再到这头。有几回,头撞到床架上,“咚”一声,听的人无不惊心。转眼间,高热又将人烧成火炭。祖母不由慌了神,叫来邻居家的女人,帮着给孩子父母打电话。不一时,父母先后踉跄赶到,立刻负上背,母亲在身后托住两条乱挣的腿,祖母拿了零碎物件,一手牵了小的,一家人统统上了医院。 到了医院,总是人多,先投内科,又转外科,随即决定住院,再往住院部。干头万绪,还要担心那一老一小随在身后被人挤了或者染了病菌。遣他们回家都不愿意,只得安顿在庭院坐等。这医院临街,门面并不开阔,里面却一进一进很深,最里的一进正中一圈花坛,坛周围有几条长椅,祖孙俩就坐在上面。起先还有些斜照,渐渐,斜到地面,收走了,余下天光,明澈得很。那父亲母亲一去便没有人影,要去找,又不知是在这无数的窗与门的哪一扇里。祖母的心,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没一刻安宁。看着手里牵着的小的,不由可怜他的受冷落和有耐心,起身带出医院,到门前街上买一支雪糕给他,再又回到长椅上等。 医院里的人潮渐渐稀朗了,门诊已停止,取药窗口最后一批领药者也都离去,清扫工开始拖洗地面。有一个花匠来浇花坛里的“一串红”,经过祖孙身边,摘一枝花蕊给孩子,教他吸吮,果然有轻微的甜意。因有人理会他们,祖母奇怪地心安了一些。暮色是贴了地面起来的,就像涨水一般。开始时,暮色是稀薄的,祖孙俩彼此都看得见脸,然后就模糊了。楼里的窗户都暗了,有一面楼却全部亮起灯光,但照耀不到庭院。庭院,严格说是一方天井,只一盏灯,此时也亮起了,投下一片稀薄的光,那祖孙俩则在影地里。去的人依然没有回来。这小的停一时便抑起头看祖母的脸,眼睛穿透黑暗亮着,是询问的意思,祖母是用摩挲他的头和脸作回答。 不晓得多少时间过去,一进一进望出去,绰约可见医院前的大马路,人和车都稀少了。庭院里除去他们祖孙,已没有旁的人,于是显得格外空旷。终于,终于,楼与楼的夹道里过来两个人,走进楼前的灯光里,显出熟悉的身形,等越走越近,更确定是父亲母亲无疑。父亲空着手,母亲手里拿着一团轻和软的什么,走到再近些,方才看出,是那病孩子的衣裤。小的怔了一下神,紧接着放声大哭,号啕道:哥哥不见了!这是事发至今,第一回有人放出悲声,在场大人不禁心中戚然。他的话听起来实在不祥得很,又是童言,以旧俗看,不幸就成谶语。父母是新一代人,不至有什么顾虑,祖母却大惊失色。而不论新人旧人,都神色黯淡,来时一家人,回时少一个。那小的啜泣一时,静下来,几口人默默地回家转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