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北的微型小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叙事方式尤显豪放大气、清新自然。作为青春派作家,他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和婉约的叙事风格,让读者的阅读过程充满神秘感印审美期待。于德北长期致力于微型小说写作,早期的《杭州路10号》《三笑》都曾达到经典写作的高度。近年来,他用真挚的爱心去挖掘民间生活中蕴含的诗意,向人们展示着平凡小人物的人性美。于德北讲述的故事并不离奇,但他注重对人的文化性格、文化心理的审视与探究,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的精神深层的真实状态,深情咏唱着来自底层人生的生命恋歌。 作者简介: 于德北,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在《作家》《诗刊》《星星诗刊》《散文》《小说界》《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童话等文学作品300余万字。50余篇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国内名 目录: 石上清泉 杭州路10号 捡破烂的先生 民间 清凉如水 程氏父子 万三 夜杀 琴心 纪应先生 银蜡烛 百合花布 掌门 眺望纯真 唐小春石上清泉 杭州路10号 捡破烂的先生 民间 清凉如水 程氏父子 万三 夜杀 琴心 纪应先生 银蜡烛 百合花布 掌门 眺望纯真 唐小春 丹吉 陈嫒 小红花 纯真最灿烂 难以回答 斑马线条 阳光照暖人流 祝福 父亲节的礼物 万小妮 鸡毛 月光 自杀 棒子 驿 有月光的地方 青空 河流 开花店的人 吕朝然 一别经年 承受 大房子 风铃 灯笼花 信 美丽的梦 生命的点点滴滴 三笑 一瞬 隔阂 77年以后我生日的那一天 二姐 水下森林 编辑 偶尔静止的旅行 纤云 民谣 一个人的生活真美好 少年的事如风 珍存 酒事 温暖 纪家的规矩 马子 黑子 大老张 再见乔亚 传奇 警报 故事 朋友 鸽子 槐花飘落 送你幽默 心梗 放河灯 邻居的请求 收获 奇怪 规劝 回访无故事 送你幽默 冯尔先生的一生 冯尔先生和小偷 冯尔先生的反攻 楼道里的麻烦 解脱 补丁 焦木 发展文艺作品既是时代的先声,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趣味,也是对人性的“形象思维”,传递的是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性不是附会、强加上去的功能,而是文艺作品本身内在的品质。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最能触动青少年的心灵?我以为是真实、真诚的作品,也就是既赞扬人杭州路10号 我讲一个我的故事。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 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从前。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从前,但未必从前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人。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诉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 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夏初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 我激动。 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 我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 乌——拉——! 万岁!这游戏。 我找了一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孩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 杭州路10号袁小雪。 “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 信寄出去了。 我很快便把它忘却。 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 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信。” “我的?”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 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我,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 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 这里边有一种崇敬。 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闭口不言。 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 我渐渐自省。 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 我渐渐不安。 4个月过去了,你知道我无法再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得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秋天了。 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 杭州路10号。 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的门,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人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您是——” “我,我找袁小雪。” “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 “是——是他的朋友。” “噢,您,进来吧。” 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就在这间屋子里,我被杀死了一次。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 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 “她?” “骨癌。” 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 在一个黑色的相框里镶嵌着一张3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他叫骆瀚沙。 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捡破烂的先生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两座、三座甚至四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 是呀,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七十岁左右,靠在一辆架子车前,于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斟着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我不禁停下脚步。 老人吃饭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见我站的时间长,老人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那年71岁,退休整整八个年头了。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他退休之前老伴就去世了。他把宽敞的房子让给儿女,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打理着清静的日子。 他早上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也捡也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捡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到的、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 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口才一般,面色红润,身体健朗。 我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问,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叨叨咕咕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几个。”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起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您,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 老人却笑了,兀自端起酒杯,朗朗地叫了一声:“来!干!” 民间 桥下有一家店,名字十分普通,叫“老于家抻面馆”。 老板姓于,不言而喻。 这家店经营的东西再简单不过,主食即抻面,用牛骨汤煮。门口是一个大灶。灶上有锅,不大,十刃,常年不熄火,煮的就是牛骨。副食是凉拌菜,有十几样之多,三元一盘,可分可合,挑拣随便。 老板人称于老大,不知是说排行,还是说他的个子。 这于老大身高足有一米八五,宽宽的一张脸,虎背狼腰,从后边看,根本没有五十岁的年纪。出奇的是他的拳头,大得吓人,攥起来像大号的搪瓷缸子,看一眼胸口都疼,仿佛给他打了一下。 于老大练的是通背拳。 通背拳大开大合,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往往一招置敌于死地。 其握拳方法也有别于其他拳种——食指和中指突出于拳面,打击能力大大提高。被通背拳打到的人先麻后痛,转而残垣一般坍塌。 据说,于老大年轻的时候伤过人,并因此而入狱。 据说,于老大曾击倒过一面墙,惹得主家找上门来索赔。 据说,于老大打折过一棵树。 据说…… 这样的话说多了,事情传大了,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了。 也难怪,平日里看老于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除了身材高大,哪里像一个练过武术的人? 夏日闲暇时,周围的邻居在树下乘凉,看见老于过来,马上叫成一片:“老于,走一趟!走一趟!” 于老大笑着摇摇头。 “哈哈——” 树下传来一阵哄笑。 也有永安城的练家子,知道民间藏了一个通背拳高手,纷纷赶莱讨教,希望可以领略一二。可是,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有不肯白来的,趁于老大不注意,从后面猛地一搭他的肩膀,那于老大的身子竟然一歪,险些跌到似的。 “对不起!对不起!” 搭手的人一连声地道歉。 于老大依然笑笑,一副懵懂的样子。 更有甚者,永安桥一带的混混,看于老大人善好欺,便来店里吃白食。 往往是这样的情形—— 三两个混混,进到店里来,大言不惭地把每一样小菜叫上一盘,先白酒,后啤酒,吃饱喝足,抹抹嘴巴子走人。服务员自然不让,拦在门口要结账。混混们翻了脸,嘴上不干净,门口的啤酒箱子也砸了。 于老大听见响动,从后厨出来,一边擦汗,一边询问事情的经过。 混混们挺着脖子,眼睛不断地翻动。 “几位身上没带钱?” “没带。” “那好,下次给。” 混混们一脸的得意,仿佛占了天大的便宜。 服务员是于老大的儿媳妇,看看混混们的背影,再看一眼公公,恨恨地一跺脚,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落下来。 “爸,咱也太窝囊了吧?”儿媳妇说。 “平安是福,平安是福。” 于老大摆摆手,兀自忙他的去了。 这就是练通背拳的于老大! 秋天说到就到了,四乡的农民开始往城里运冬储菜。永安桥是人城的必经之路,早晚自然多了一分热闹。 这一天傍晚,正是学校放学的时候。 突然,一匹惊马拉着一辆空车从远处急驰而来。 行人惊叫着四处躲避,只有一群孩子钉在马路中间! 眼看一场冲天的祸事就要发生,所有目击者的心都快从嗓子眼儿里跳了出来。 就在这时,“老于家抻商馆”里冲出来一个人,看个子正是于老大。 只见跨步上前,迎着惊马直奔过去,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长嘶,于老大的拳头停在半空,而那匹惊马已经七窍出血,轰然倒地。 于老大一拳打死一匹马!! 那赶车的农民从噩梦中醒来,第一句话竟是:“我的马死了,我的马死了。” 于老大看了他一眼,说:“我赔你。” 清京如水 人秋了,凉。 如今的城市早已不见霜露,可这两个人还是把露水带回来了。 是一男一女,开着一辆三轮车,声音“扑扑”的,仿佛历尽颠簸,十分的疲惫。女人的发丝润润的湿,可以感觉到潮气,而男人的裤角和鞋早被露水打透了。 “到了。” 女人从车上下来,望着男人走进街边店,用力抚了抚腰。 “来两碗抻面,一宽一细,再来……”男人有些犹豫。 “二两白酒!”女人跟上来,口气坚决。 “就二两!” 男人和女人相对着坐下。 面很快上来了。男人狼吞虎咽地吃,额头迅速见汗。等他抬起头的时候,发现女人嘴里嚼着干饼子,正把自己碗里的细面往他碗里拨。 “干啥?”男人拦她。 “我不饿,喝点汤就行。”女人若无其事。 “忙了一大天了,咋能不饿?” “真不饿!” 女人的动作十分固执,筷子一挑,那一坨面已经人了男人的碗。 接下来是沉默。 两个人吃饭的声音也变得细碎。 女人咽下最后一口饼子,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小心地从里怀掏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帕子包,放在桌子上,轻轻地推到男人面前。男人看也不看,“刷”地一下推回来,说:“该买药了。” 女人的眼圈马上就红了。 男人说:“泪窝子咋这么浅?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等老六的病好了,就啥都好了。” 女人不再说话,到柜台把账结了。 回来时,怯怯地说:“要不,今儿晚,我,住你那儿?” 男人的脸一下子涨红了。 他把桌上的白酒一口干了,涩涩地说:“扯淡!那我还是个人?!”紧接着,袖口用力一抹嘴巴,忽然一下站起来,头也不回地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说:“送你回家!天快亮了,老六一定等急了!” 老六该是女人的丈夫吧?! 她那一窝泪水还是落了下来…… 程氏父子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大牙了,他和我是多年的朋友。 恢复高考那阵子,大牙刚好从农村插队回来,脚上的泥还没来得及搓去,就躲在小屋里复习。那一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好像是二百几十分,我记不清了,反正,大牙考上了,他报的是历史系。 大牙报考历史系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曾经是一位历史学家,研究清史的,出过两本书,很有名气。后来,给“专政”了,说他借古喻今、含沙射影地攻击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他的书被画了许多杠杠——当然,那些杠杠不是连续着画的,上边说,这是他们反革命分子的惯用伎俩,把暗枪暗箭藏在诸多的文字之中,貌似做学问,实则别有用心,足见其阴险毒辣! 大牙的母亲也积极行动起来,在红色海洋中把自己浸染一番,她恨恨地指着一把已显旧色的藤椅说:“这就是程梦之生产毒草的窝!” 藤椅坐上去吱吱呀呀响,一副得意的样子,让人听了就来气。 大牙的母亲是大牙父亲的学生,俩人相差有19岁,她当然需要一个前途。大牙被放在父亲这里,她母亲独自回娘家去了。 基于这些原因,大牙的父亲对大牙学历史比较反感。那天,大牙拿着录取通知书跑回家来报喜的时候,他父亲的眉头就皱得很紧,他没表现出过分的高兴,反而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大牙理解。 大牙的父亲用那只没残的手把通知书递还给大牙,自言自语地说:“这也是历史吧。” 大牙没敢说话,怕勾起他的伤心事。 大牙父亲的右手手指被“造翻派”用藤椅踩断了,到医院去接,没遇到好医生,从此,手指不能打弯,和写字彻底绝了缘。他心里曾自嘲地想:梦之失手,焉知祸福。检讨、交代一类的事没有了,轻松之中又生出些许空落。 这是旧话,不提也罢。 大牙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家的境况已经好转。大牙的父亲闲在家中无事,就要些花草来侍弄。书是不翻不看了,虽然他的一批线装书已经大部分返还。那些书就在他的屋内堆着,没有上架,大牙的父亲似乎把它们给忘了。大牙倒时常去他父亲的房中搬出一些来读,他发现,书中夹批的那些小纸条偶尔还可以翻到,字都写得密密麻麻。 大牙的父亲说:“能把个中学生教好就行,平平安安过一辈子比什么都强。” 大牙没出声。 这样的话父亲不知说过了多少遍,但,大牙没有出声。大牙考上的是所师范学校,毕业后的正规去向是教书。大牙不想教书,并不是看不起这一行。大牙读过父亲的那两本书,对清史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他曾和他父亲的好友,也是他现在的系主任交谈过几次,系主任很赏识他,想带他做研究生。系主任说:“有些事情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能做还要放弃那实在太可惜。” 大牙觉得很对。 要毕业了,大牙讷讷地把想法和他父亲说了,没想到父亲大发了一阵脾气。大牙是从没看父亲发过这么大的火的,怕他伤了身体,只好委屈地把话搁下了。他的系主任也为这事特意往他家跑了几趟。最后一次,大牙的父亲脸色变得非常难看,送老友出门的时候,重重地撂下了一句话:“老余,我,就剩这么一个儿子了,你让我安安生生地活几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