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圣贤堂》描绘了杨立夫、杨铭翰等杨家七代人教书育人的奋斗历程和坎坷命运,表现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杨铭翰跨过沉重、痛苦,在壮阔、曲折中艰难挣扎的灵魂和奋进的力量。当人们还在“读书无用、知识改变命运、分数万能、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怪圈里迷茫徘徊的时候,杨铭翰依然坚守着以德治校,以德树人的责任感,坚持开展“致用教育”,表现出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的恋恋之情。 《风雨圣贤堂》以教育为核心,言国事、家事、人间事瑰伟博丽,言父子、儿女、往来酬酢异彩纷呈,文字厚重凝练,故事悬念迭出,体现了史实与文学创作的完美统一,堪称是历史题材创作上的一次大胆突破。读者在品读跌宕起伏的故事时,也将会得到心灵的启迪。 作者简介: 李俊宝,朝阳北票市人,1955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曲艺等作品,偶尔获奖。先后出版散文集《岁痕》、长篇小说《白杨魂》。现就职于凤城市地税局,系丹东市曲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一、废除科举清廷倡导新学 二、寒门之子恩师免其学费 三、金榜题名师荐衙门当差 四、贿买县令一步登堂拍案 五、美好姻缘埋下恩仇隐患 六、清帝退位忧患身无子嗣 七、寻医问药合谋借种生子 八、摆筵设局贤妻受辱自尽 九、妹死父亡辞职接管学堂 十、不思忏悔抵毁“五四”新文 十一、竹原被杀诡辩搪塞日人 第二章 十二、见人貌美抢走员外用人 十三、草菅人命罢官流贬为民第一章 一、废除科举清廷倡导新学 二、寒门之子恩师免其学费 三、金榜题名师荐衙门当差 四、贿买县令一步登堂拍案 五、美好姻缘埋下恩仇隐患 六、清帝退位忧患身无子嗣 七、寻医问药合谋借种生子 八、摆筵设局贤妻受辱自尽 九、妹死父亡辞职接管学堂 十、不思忏悔抵毁“五四”新文 十一、竹原被杀诡辩搪塞日人 第二章 十二、见人貌美抢走员外用人 十三、草菅人命罢官流贬为民 十四、减人自益鱼肉乡里乡亲 十五、奴化教育引狼入侵校门 十六、弃教学医只为救国救民 十七、医道渐进药供抗日联军 十八、精忠报国血染山城忠魂 十九、为父报仇举旗抗日心真 二十、辱我学生毁车报复日军 二十一、子病求医萨满惹出祸根 二十二、意外得财惹下杀身祸患 第三章 二十三、霸占房屋调戏刘凤母女 二十四、归屯并户命丧深山老林 二十五、酒醉色徒夜深智劫兵火 二十六、趁热打铁偷袭倭寇老巢 二十七、箭在弦上无畏救助乡亲 二十八、绝路重逢巧遇汉奸藏身 二十九、人走楼空安插刘凤入进 三十、养精蓄锐暗杀汉奸未逞 三十一、日寇末路屠杀千名矿工 三十二、光复之日又来三光国军 三十三、恶贯满盈汉奸死无葬身 第四章 三十四、心生怨怼勾引老实男人 三十五、红杏出墙幽会半夜时分 三十六、奸情败露吞下黄连安心 三十七、不听规劝魔鬼窟里联姻 三十八、临终嘱托亲人泪湿衣襟 三十九、抚养四侄耗费实情真心 四十、躬身教学不忘身上重任 第五章 四十一、东北解放教育焕然一新 四十二、开门办学广招农家后人 四十三、传承国学风波乍起庙门 四十四、热血青年与师分庭抗礼 四十五、枝梅回归重续往日恋情 四十六、保护孔庙铭翰煞费苦心 四十七、以德报怨枝梅感动回门 四十八、筹建校舍发动父老乡亲 四十九、军民一家母子意外重逢 五十、固执己见自命不凡能人 五十一、无故生怨抵触同学同仁 五十二、慷慨解囊母女助学救急 第六章 五十三、建国鸿基教育重获新生 五十四、倡导新学传承国文精粹 五十五、刁婆贤媳夜校根治愚昧 五十六、项庄舞剑国难又将面临 五十七、抗美援朝热血涌向国门 五十八、支援前线尽己一份责任 五十九、为人师表岂能良莠不分 六十、潜移默化激励后生做人 六十一、淫欲过度糟蹋纯真恋人 六十二、侵凌道德百般推卸责任 六十三、致用教育实乃利国利民 六十四、演出慰问意外遇见亲人 第七章 六十五、辱人求胜最终引火烧身 六十六、母生不孝根本不配做人 六十七、操办结婚惘顾人之常伦 六十八、知恩图报不忘淳风化民 六十九、父子同台事迹报告感人 七十、巧言花语难掩肮脏灵魂 七十一、贬正排贤如愿调离校门 七十二、勤工俭学行医问药便民 七十三、沽名钓誉只为迎合世道 七十四、歪打正着走上反右前哨 七十五、身为组长重返当年老校 七十六、恩师头顶扣上右派高帽 七十七、声讨大会村长拍案大怒 七十八、猥亵美女淫浪遭遇暗礁 七十九、编造谎言玩弄权术花招 八十、忍辱负重当上右派事消 第八章 八十一、全面跃进教育先入轨道 八十二、公共食堂哪是共产来到 八十三、腰腿致残纯属指挥乱套 八十四、饿殍哀号还在猛唱高调 八十五、侄上大学广开治学之道 八十六、办学经验竟成惹祸根苗 八十七、半农半读名曰红专学校 八十八、文化文革头上乌云笼罩 八十九、牛鬼蛇神低头弯腰认罪 九十、铲除毒草秧苗连根拔掉 第九章 九十一、批林批孔又掀新的高潮 九十二、工农大学抵制考试入校 九十三、下乡插队爱情如此奥妙 九十四、偷挖珍宝疑惑终于破晓 九十五、自作多情暗恋为人耻笑 九十六、“文革”结束教育春天来到 九十七、石原寻子秘密身份引爆 九十八、厚积薄发创办私立学校 九十九、致用教育枯树焕发新貌 一〇〇、教书育人实际实用为要 尾声继往开来光大圣贤之道 后记一、废除科举清廷倡导新学 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吐口唾沫落在地上就冻成冰坨。 落榜生陈聚宝提着棉袍,嘴里吐着一团团雾气,从村里拼命跑到圣贤堂大门口,一跟头扑倒在门槛上号啕大哭,那哭声,像孝子失去了爹娘一般悲怆。 正在学堂上课的塾师杨立夫听到哭声,一步从教室里冲出来,直奔陈聚宝跟前:“聚宝,如此悲伤,究竟发生了何事?!” 陈聚宝抬起泪脸:“先生,科举废止啦!学生闻悉此讯……心如死灰啊!” 又一阵砭人肌骨的寒风吹来,杨立夫顿感身子透凉了,禁不住“啊”的一声,哆嗦着双手将陈聚宝扶起来说:“聚宝,快快进屋,细说详情……” 陈聚宝说,清廷诏令,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杨立夫闻之,犹如五雷轰顶,不知朝廷发生何种变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千年古制……惊骇之下,他派儿子杨吉业火速到龙原县,找县令张鸿运探听虚实。 行武出身的张鸿运听过杨吉业的来意,禁不住哈哈大笑,顺手拿起一张《时报》磕磕巴巴地念道:“这个……废除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念毕,又眉飞色舞地说:“回去告诉令尊,此事不但对学堂无妨,可能还是件好事呢……” 杨吉业从县衙回来,把带回来的《时报》和张鸿运的话说与父亲。杨立夫接过报纸,戴上花镜一字一句研读起来:自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新政立宪之变故,清廷内外忧患,朝野有志者改革图强,科举早已到了不得不废之地步。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天下尚可太平。而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吾国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之患指日可待也。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乃当务之急,必由之路……庚子之乱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审时度势,联名上奏朝野,建议废八股,设特科,建新学…… 杨立夫放下报纸,叹息道:“科举制度自隋唐至今,已行之千年,一旦废止,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呀!” 杨吉业说:“张知县说,开始,光绪帝对废止科举之奏一直举棋不定,一拖再拖,这时,两广总督周馥和岑春煊又给皇帝烧了一把火,同奏朝廷立废科举,光绪帝才不得不下了诏令。”杨立夫摇着头说:“废除科举,朝廷将失去官僚体制的再造功能,朝野之间的平衡机制将遭到破坏,有志之士进仕无门,穷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翻,也会导致社会失序,人心离散,若有登高一呼者,难免应者云集发生动乱,到那时,大清的基业恐怕要毁于一旦啊!” 杨吉业见父亲痛心疾首,又翻出一张报纸宽慰父亲说:“爹,这篇文章上说,读书未必出仕,道统与政统分离后,士人的力量将在民间迅速聚集,社会基层将更加强大,中国之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变革!” 杨吉业见父亲沉默不语,又说:“爹,诏令一出,举国上下亦喜亦忧。上海维新《时报》盛赞,除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做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杨立夫神色黯然地摇着头说:“此事并非他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应该看到,进仕之路一旦堵死,文人的地位就会迅猛降低,军人与商人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随之就会出现官不如绅、文不如武、士不如商的后果。士倘若不能成为维护皇权的大夫,就会成为颠覆皇权的革命者啊!” 杨吉业沉思良久,猛然抬起头说:“爹,您的意思是说,废除科举,儒家文化就会失去朝廷的权力依托,咱们的学堂也办不下去了?” 杨立夫慢慢摘下花镜,说:“行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中国封建社会四分之一的时间,它曾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各民族融合产生过巨大作用。爹觉得,这样一个被历代帝王都认可的古制,决不会在一朝一夕废除的。” 杨立夫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十分清楚,在中国历史上,科举之利弊同存,进可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退也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甲辰年全国会试,江苏举人刘师培会试落第,心灰意冷之下愤而参加了反清革命,后又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一个本想读书入仕、报效朝廷的青年才俊,竟然成了推翻帝制的革命者。千百年来,朝廷虽以科举之道尽收天下贤才豪杰,可一旦考场失范,就会酿成天下大乱。历史上黄巢屡举进士而不第,遂为盗,翻却曹州天下反,差点断送了大唐江山;还有宋江,酒醉之时写下“心在山东身在吴,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诗句,最终也被逼上梁山…… 好的设想,坏的打算,像一块巨石压在杨立夫心头。他知道,学生一旦失去考取功名之“正途”,必然会给学堂和塾师带来灭顶之灾。想到这儿,他心情愈加沉重,抬起头,望着那座恢弘的孔庙和历经三代的学堂,泪水潸然而下,禁不住哀叹道:“废除科考,不知世道人心迁流何所,可忧可惧耳!” 果然,废除科举的消息传到民间,那些想通过科举谋官取仕的官宦子弟,更是心灰意懒,纷纷提出退学。杨立夫劝慰他们说:“天命无常,唯道是处,这个道,就是孔夫子的圣人之道。纵观历史,不管读书做官,还是经商做官,凡为官者,必得识文断字,目不识丁者永远登不了大雅之堂。虽说朝廷取缔了科举,但又提倡建新学育新人。只要发奋学习,照样官运亨通,光宗耀祖也。” 就在这时,省里传下公文,要求各县署开启现代教育,扩大学生数量,保证教学质量。 张鸿运不敢怠慢,马上带着随从陈满囤来到圣贤堂,巡视了解教学和生员情况。 张鸿运听了杨立夫汇报,立刻皱起眉头,遂向学生阐述了废除科举之利。他磕磕巴巴地念着陈满囤写好的文书:“这个……科举不废,新学不兴,国之不强。当下,全国新学势如破竹,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迫在眉睫。全体同学,当努力接受启蒙思想,崇尚民主科学,礼仪天下君民……将来县衙乡党用人,还要经过考试拔取人才。人才在哪儿,就在学堂。不管咋变,当官的还是舞文弄墨、识文断字之人……”张鸿运说得情理交融,诚挚有加。同学们听后备受鼓舞,一些回家的同学又纷纷返回学堂。 陪同张鸿运巡察的是三年前从圣贤堂考到县衙当差的头名状元陈满囤。张知县打道回府时,杨立夫趁陈满囤向他拜别之际,把他拽到一边,想跟他细探一下废除科举的内幕。没承想,杨立夫刚开口,陈满囤却挤咕着小眼苦笑一下,拱手抱拳转身离去。杨立夫一愣,不知陈满囤为何如此无礼,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不由想起十年前他入学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