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多支川军队伍或正面或侧面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死伤无数,其中诸多重要战役均有川军参加作战。抗日川军中以杨森的部队最具代表性,全面展现了川军的英勇和爱国。 八年抗战,四川先后为前方各部队补充兵员250多万人,南北各战场,无川不成军,无役不有川军抗战部队,无部不有四川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无处不洒遍四川人的热血——可谓真正的“铁血雄兵”。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本名赵劲。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历史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万余字笔记,因而熟知中国抗战历史。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全史,痴心求证,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代表作有畅销书《一寸河山一寸血》等。 目录: 第一章瓜熟蒂落 第二章生命在于折腾 第三章拉出来遛遛 第四章笑谈渴饮匈奴血 第五章燃烧的火焰 第六章喋血行军路 第七章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八章精彩地活下去 第九章天时地利人和战 第十章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川不成军 ――著名历史作家雾满拦江 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后,进入了最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除了是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抗争史外,还有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各省各地方武装力量参差林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史勾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在诸多的军阀派系中,川军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支:民国时期,川军从未形成过统一的体系、内部派系复杂、防区制盛行等均为其特点。因此研究川军的历史被众多史学爱好者视为“难于上青天”。 但是,一部名为《铁血雄兵川军团》的著作却为史学爱好者在意概的历史简介和冗繁的专题史学中找到了折中点。 该书的作者关河五十州是著名的民间史学家代表之一。精研中国近现代史,尤其致力于抗战史的研究,成果颇丰。2009年,其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战有关的那些事》在网络一经连载,就因史料新颖,观点独到,而引起了极大反的响,点击率轻易破千万。之后该帖更名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正式出版,是难得的抗日题材畅销书。 关河五十州对拿捏历史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他有历史写作的认真和严谨,所有取材都经过反复甄别,有原始出处,甚至实地考查。另一方面,其写作手法又极具“草根无川不成军 ――著名历史作家雾满拦江中国经历了明、清两朝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后,进入了最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除了是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抗争史外,还有一个典型特色就是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各省各地方武装力量参差林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史勾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在诸多的军阀派系中,川军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支:民国时期,川军从未形成过统一的体系、内部派系复杂、防区制盛行等均为其特点。因此研究川军的历史被众多史学爱好者视为“难于上青天”。 但是,一部名为《铁血雄兵川军团》的著作却为史学爱好者在意概的历史简介和冗繁的专题史学中找到了折中点。 该书的作者关河五十州是著名的民间史学家代表之一。精研中国近现代史,尤其致力于抗战史的研究,成果颇丰。2009年,其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战有关的那些事》在网络一经连载,就因史料新颖,观点独到,而引起了极大反的响,点击率轻易破千万。之后该帖更名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正式出版,是难得的抗日题材畅销书。 关河五十州对拿捏历史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一方面,他有历史写作的认真和严谨,所有取材都经过反复甄别,有原始出处,甚至实地考查。另一方面,其写作手法又极具“草根”特色,亦正亦谐,使作品被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 这部《铁血雄兵川军团》分为上、中、下三卷,以时间为主轴,自川军创始人熊克武以降,众多历史人物如繁星点缀在长河中。然而,本书并未就此沦为烂俗的流水帐。作者以极强的情节把控能力,以正面描述川军为主旨,从众多将星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重点介绍,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为辅,繁简兼备,相得益彰。令人既有读史的连贯性,又不乏读小说的紧凑感。 人物刻画是作者的一大强项。关河五十州在旁征博引各类史籍后,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性格。他们或是张扬,或是阴险,既符合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让读者看到了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最先出场的川军代表人物熊克武。在他的人生中期用朱德的话是从“进步青年成了军阀”,人生后期则被周恩来形容为“识大体、顾大局”。在关河五十州笔下,熊克武的早期经历坎坷不平,他先是自费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继而被派回四川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其间虽屡遭挫折,但新川军的雏形却是在他的率领下构筑完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熊克武的悲剧命运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上卷《巴蜀争雄》的第七章,熊克武被蒋介石以“鸿门宴”废去了一身“武功”,最终沦为被严重风湿病困扰的失势老人。作者评论道:“他曾是一个不惜献出生命也要推翻清廷的热血青年,后来却慢慢地蜕变成了热衷于战争的军阀,再后来,我们就只能在混迹官场的政客中寻找他的身影了。”莫大的悲伤,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历史人物,而是我们无一人不屈从于历史的滚滚东流。 与他同时期的四川英雄式人物佘英令读者既为之肃然起敬,又叹息其落后的思想。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的事迹更是可歌可泣。冯玉祥亦有别于《建国大业》中陈凯歌所塑造的敦厚形象。在第三章名为“竹杠是敲出来的”的一节中,短短数千字即把冯玉祥的枭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至于尹昌衡,其狂放不羁的形象令人难以忘却。 进入中卷《刀光如雪》,国共第一次内战和抗战初期的四川局势继续朝错综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便于读者理清思路,作者别出心裁地将川中局势比喻成“春秋”、“战国”。此举不仅令人一目了然,也形象地点出了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种种陋习、弊端,为他们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而川中领袖刘湘对“神仙军师”刘从云的言听计从,委以重任,更令人啼笑皆非,可叹其愚昧无知。国之将衰,主政者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说《刀光如雪》的主角是刘湘,可一正一反两位配角的形象也极为饱满、丰富。其中之一就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家徐向前元帅。中卷上半部,徐元帅在川北陕南一带呼风唤雨,不仅为我党在该地建立了根据地,更为红四方面军的扩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政治游戏永远无法代表人民的民族气节。拨开文章的浅表,深层次的民族抗日悲歌从中卷后半部悄然掀起。到了下卷,政治斗争已沦为一出出丑剧,川军出川抗战的英勇诗篇才是主旋律。全文文末为此留下重笔:“抗战八年,四川前后总计征兵额在三百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川军整建制部队、知识青年从军、‘中央军’直属部队调来四川整补兵员。全国同期实征壮丁是一千四百万,四川征兵数额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还多,遂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参加过抗战的川军整建制部队有:六大集团军、刘雨卿第二十六师、李宗鉴独立第三十五旅等。这些部队经历了抗战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战役,官兵伤亡总计为六十四万余人,达到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数的十分之二,居全国之冠。” 读罢全书,不免为之肃然起敬:让后来者记住川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的牺牲才是作者提笔撰文的主旨。必须承认,勇于梳理川军历史是作者勇气的体现;而还川军历史以原貌是作者作为史家的责任。作者既然肩负起这份使命,实是期待他的作品能真实还地原川军原貌,使历史足以戒后人。前方战火连天,后方也正沸沸扬扬,不过全是闹事的。 刘湘病死之后,川中群龙无首,众人皆跃跃欲试。原来蜗居西康的刘文辉因此被一些人拥护,所谓川中之位,“非自公莫属”,他由退出四川转为插手四川。 蒋介石知道刘文辉的分量,为了安定后方,在武汉时期就把他召去汉口,又是一起吃饭,又是一起照相,对之“慰勉有加”。刘文辉在四川军政首脑中以擅长政治著称,他立即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回雅安之后,便把他和蒋介石的合影放大,一个连队发一张,以扩大影响,树立形象。 随后拖延了好些年的西康建省也有了着落,刘文辉被正式任命为西康省政府主席,当然这些都并不妨碍他和邓锡侯等人抱团抵制蒋介石。 后来蒋介石得知了他们和龙云缔结秘密协定的内幕,来了个敲山震虎,把几个人都吓得不轻,包括刘文辉在内,还得暗中通过张群求情,以免蒋介石暴怒起来,真开动“虎头铡”。 风头一过,得知是王缵绪告的密,众人都愤怒地跳了起来。而刘文辉除了怒,还有取而代之的心。 根子出在主席台 王缵绪主川后,上上下下全部换了一批人,位置一共就那么多,这批人坐上去,另一批屁股没着落的人就会跑来喊冤叫屈。王缵绪不胜其烦,瞪着眼说:“现在天都亮了,不要乱想,你们这是到皇城里抓锅盔吃,当心挨柁子!” 后面一句是四川当地话,意思是别想入非非了,当心挨揍。这帮跑官要官的一听可急了:“咦,我们也抬过轿子呀,轿钱不给,还要给我们吃手板呀?” 王缵绪理都不理。 王某现在是四川省主席兼集团军总司令,好似那泥巴里刚挖出的萝卜,一咬倍儿甜倍儿脆,我怕你们干什么? 王缵绪认为自己能够成功上位,托的是复兴社的福,蒋介石的福,跟四川这些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用不着有所倚靠,非但如此,他还要划清界限。 在大会作报告时,王缵绪公开说刘湘对不起他:我忠心耿耿,甫公还不信任我,派人监视我,忒不地道了。 接着又批评甫系刘、周两个师长,言辞之间毫不客气。 有人劝王缵绪:“刘湘把你提升到军长,又让你做过四川盐运使,官位提了,肥缺给了,也算不薄,他有啥子对不起你?人都死了,何必恶语相加?你批评的那两个师长都手握兵权,你又无力消灭他们,又何必多惹反感?” 这哪里是好意规劝,分明是恶毒攻击啊。王缵绪反感透顶,抗战了,什么都在涨价,就是人越来越贱,你就不能给我闭嘴消停一会? 他一句话把那人踹得老远:“你清楚,还是我明白?你既然这么清楚,为什么不当省主席呢?” 其他师长见王缵绪架势不对,便由彭焕章领着,想去找王缵绪疏通一下。众人在省府等了一个多小时,王缵绪才姗姗而出,开口便说:“现在不来这一套了,你们别想朝我说情!刘、周驻军的地方乃四川富庶之地,如果他们不让开,我的政治就推不动。他们不去前方抗战,老躲在后方干啥?” 彭焕章等人没想到王缵绪竟如此六亲不认,气得拂袖而去,从此与王缵绪结下了梁子。 外界因此议论纷纷,不是说王缵绪“老乱”,就是评价他“望之不似人君”。靠着王缵绪得志的那些人觉得不对劲,开始帮他多方设法,以挽回人气。 王缵绪的一位友人是张澜的同乡兼学生,便提出应把张澜请到省府来议事,实际是想造成一种礼贤下士的印象,借此抬高王缵绪的个人声望。 王缵绪同意了,友人提出,是否派车去接,王缵绪沉默半晌,说了一番话,差点让友人石化。 王缵绪说:“我为啥要约他谈?我谈的他听不懂,他谈的我不愿听。我不派车,你就跟他说,让他爬过来吧!” 王缵绪要与四川军政甚至是民间耆老们划清界限,指天打地,一会儿要抓“大烟贩”(指刘文辉,暗指其吸鸦片),一会儿要抓“登徒子”(指潘文华,暗指其好色),一会儿要打“躺在烟盘子上烧鹅毛扇子的诸葛亮”(指张斯可,同样讽刺他吸鸦片),可谓是四面树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