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涉及北方地域的个人旅行史与心灵史的散文合集,是对古丝绸之路蜂腰部位,即黄河兰州段至敦煌的孤身旅行。其中多以作者容身多年的巴丹吉林沙漠为书写对象,如作者对额济纳、流沙深处的古日乃、倒淌的弱水河,以及历代皇家马场焉支山,甘、肃二州,乃至传世敦煌、沙尘暴肆虐之地的实地考察与发现。 文章既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更有个人在旅途特殊境遇下的情感呈现,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丝绸之路乃至北方大部地区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流变。 作者简介: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曾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军近二十年。在《人民文学》、《天涯》、《大家》、《芙蓉》、《诗刊》等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批评等近百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文本《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之书》、《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南太行故事书》等。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 目录: 1-黄河的兰州,饮尽一生忧愁 2-老凉州:人生需要纵深 3-八声甘州:总有些美好在路上发生 4-山丹与焉支:青草就是梦想 5-尧熬尔:简单而庄严地过一生 6-祁连丹霞:在自然面前我们只是庸众 7-民乐:在油菜花中躺下来 8-“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9-额济纳:绿洲的前生今世 10-花朵上的沙尘暴 11-沙漠深处有人家 12-灿如黄金:有个姑娘叫多琴 13-古日乃的青草马背 14-在沙漠的九种感觉 15-嘉峪关:有生命就有遗存1-黄河的兰州,饮尽一生忧愁 2-老凉州:人生需要纵深 3-八声甘州:总有些美好在路上发生 4-山丹与焉支:青草就是梦想 5-尧熬尔:简单而庄严地过一生 6-祁连丹霞:在自然面前我们只是庸众 7-民乐:在油菜花中躺下来 8-“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9-额济纳:绿洲的前生今世 10-花朵上的沙尘暴 11-沙漠深处有人家 12-灿如黄金:有个姑娘叫多琴 13-古日乃的青草马背 14-在沙漠的九种感觉 15-嘉峪关:有生命就有遗存 16-旧情事与塔尔寺 17-低窝铺:与费尔南多·佩索阿同行 18-敦煌:佛光下的俗世生活 19-莫高窟:从神灵到众生 20-流沙上的城堡 21-我生活的地方,我看到的景象 每段旅行都是自我放逐的人生片段(代后记) ★黄河的兰州,饮尽一生忧愁在上古,巴丹吉林的名字叫流沙(周穆公乘八骏驰骋千里,“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就曾经过流沙),它身上的河叫弱水河。我的周边,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蜂腰地带,霍去病所开辟的河西四郡,绵长的河西走廊,紧靠巍峨的祁连山。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境域。可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机会四处漫游,把自己和荒凉的大漠戈壁以及风暴关在一起,在幽深如井的额济纳旁边,在弱水河涛声中,在风暴与沙尘围困的鼎新绿洲,我只能把最好的青春用孤独与迷惘抛在时间的巨大牙齿里,剩下的,就只是作为一个人,为了简单的生存和繁复的生活,进行一场场搏斗。当这些基本完成,我才在公务的缝隙里,每年挤出一点时间,在河西乃至阿拉善高原漫游。因为很多时候无可奈何地孤身一人,没有豪车华辇,也无同行知己,只能是一个人,带上冥想去漫游。那是一个凌晨,由酒泉开往兰州的长途班车进入兰州西郊的时候,我被喧哗的河水喊醒。眼前的黄河正从黑色的两山之间坦荡或者拘束而来,黎明的光辉使得河面发白,与四周及远处的大背景相联系,就像是凭空流泻的天堂银练。★老凉州:人生也需要纵深日暮时分,老长城在河西走廊蜿蜒隐匿。血红光芒中,祁连雪山冠带巍峨,合黎山全身光秃,偶尔的茅草在山脚下随风摇曳。快到武威的时候,再次想起《凉州词》,竟有激越之感,胸中生悲,而豪气凛然。到达武威,天幕星辰闪耀,地上灯火安闲。从汽车站出来,迎面遇上一股凉风,似乎从一侧的天梯山奔涌而来。夜晚的武威,有一种别样的迷离与慷慨气息——可能是它携带了太多历史烟尘之故,令人从内心深处觉得了某种雄浑的苍凉和繁华。或许,这种苍凉和繁华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历史的黎明时期,“蓝眼红须”的乌孙人可能是这片土地上最早自成气候的游牧部落,再后来的印欧人种月氏部落将他们驱赶到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再次对月氏悍然用兵,派遣其子,后来的老上单于稽粥,将月氏一举赶出了河西走廊,从而引发了中亚至欧洲之间的一系列民族大迁徙。★八声甘州:总有些美好在路上发生第一次去张掖,正是八月,烈日如火。当天上午,我就去了位于市中心的大佛寺(公元1098年,西夏建,原名迦叶如来寺)。站在门口,对着那副著名的对联发呆——“睡者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抬脚入寺,蓦然觉得身心清凉,睡倒的佛,也是清醒的,周边的市声在抬脚进门的那一刻,就像往事一般鸦雀无声了。寺内是静,博大、沉肃的静,让我在嘈杂之中获得了一种只有在偏远野地才可能的身心放松。站在依旧坚固的城垛上,看着对面的祁连山。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脚下绝不是黑水国遗址所在地。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他们的首脑庭帐不会设置在前后无挡的开阔之地,必定要依山而建,前敞后靠,左右有山,以便于进退和防守。我想,当年的大月氏汗王庭帐,一定就建在对面的祁连山下某处。彼时的张掖,不见城郭。高山之间,雪水如练,夹在流沙与大山之间的张掖,东西平阔,湿地连绵。当时,月氏王者的庭帐一定是这一带最显眼的人类建筑,也是整个河西走廊最繁忙和最热闹的地方。★山丹与焉支:青草就是梦想青草之间,有些碎石子,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其中有些蚂蚁,黑甲虫,还有蚰蜒,我俯身看它们忙,觉得昆虫世界也如人群一般,所忙所累,不过是生存,不过是吃食甚至感官上的满足。站起身来,太阳西下,在南边的高岭上,依旧清新热烈。不知从何而来的风接连不断,在耳边犹如雷声。我再次想到游牧民族的戎马生活,他们在征战时候把生肉压在马鞍下,在追杀和剿灭敌人甚至在仓皇而逃的空隙,顺手拿出来果腹。这也是他们“来如疾风,去如飞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我还想,这青草之下,泥土之中,肯定藏有那些人的鲜血和骨头,还有灵魂和持续至今的哀歌。大地上,几乎每一处都有死难,也有爱情和繁衍,还有仇恨和权力,杀戮与温情。焉支山也不例外。★尧熬尔:简单而庄严地过一生爬上一道山岭,就近距离看到了祁连山南麓的主峰,就像一把巨大的白色剑鞘,插在天地交接之处。那种素洁而又庞大的白,我平生第一次仰望,忍不住满心景仰,想到了最为高贵的诗歌和超凡脱俗的灵魂。向下俯冲时,看到风化的红色石山,忽然有一种鲜血的感觉,细碎的红尘尾随车辆,拖出一条急速翻滚和消失的红龙……转过一道山梁,迎面是一条更大的峡谷,两边灰色的山梁高逾百丈,一条宽阔的河水,在乱石间溅着无数太阳的光芒,向着烟岚氤氲的远处滔滔不绝。稀薄的黑夜从河谷的卵石和山坡上的雾气一样升起来,马蹄寺石窟内隐约的烛光明明灭灭——我想,那些佛是安静的。在祁连雪山,以石头作为肉体的巢穴,而灵魂则和天空融为一体——离开肃南,回到巴丹吉林的很长时间,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在肃南的种种感觉。身体的亲历让我第一次认识了从没谋面,但异常动人的祁连高地上的风物和生灵,比如十月风中飘摇的羽毛草、手提叉子枪的裕固族牧人、流水冲刷的各色卵石、大批的牦牛和羊群、奔驰的马匹在湿润的草地上留下一串串美丽的蹄窝、大片的森林、出没的狼群、旱獭、不易见到的黑熊……我始终觉得,在河西乃至整个中国,那片起伏的山地始终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命原生力量。★祁连丹霞:在大地上我们只是庸众空谷静寂,我们被阳光暴晒,被自己脚步趟起的白土迷了眼睛。爬上一道山岭,大片的丹霞地貌,一色苍灰和褐红色的大地奇迹出现了,似乎火焰的余烬,在祁连山之内聚集、凝固,又像是一片废墟,抑或庞大的宫殿。登上一座山岭,窄的只可以容纳一个人站立,我晕眩,仰望的丹霞像是一堆凝固的大地灵魂——浮云不动,蓝空深邃,如狼群狂奔的大风卷起尘土,汹涌浩荡,穿梭不息。我想到时间——博大的吹,还有风的力量,看不见的事物,刀子一般锋利和持久。当地裕固民族将这里的丹霞地貌称为“阿兰拉格达”(红色的山)。最高海拔3800米,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带有明显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印迹,以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著称。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站在其间,充斥于内心的唯一感觉是苍凉、破损,也还坚韧与贯穿——这些山,也像这里的草木和人类一样,置身西北的本身,似乎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民乐:在油菜花中躺下来我不禁一声惊呼——祁连雪山高处的花朵,迟开的花朵,是生命和灵魂的颜色。铺天盖地,安静汹涌。大片植物包围的村庄内外,到处可见安闲的房屋和散坐的人们,偶尔的放蜂者躲在路边的杨树下面,神态悠闲,闭目养神。飞舞的蜜蜂聚集成群,在附近的空中飞翔,在花朵上下落,大肆挖掘。过炒面庄之后,四周都是金黄,我们逐渐陷入油菜花的包围圈,远处青色的祁连山像是一块巨大漫无边际的绿色绸布,在辽远的天际连绵起伏,渐次隆起。那些不规则的山峦,姿势低纵,在我们的目光之中,仿佛无数青春的臂膀,伸展在祁连山南麓的高地上,将天空和大地,人和日月连接在一起。在我的视觉当中,那些披满青草的山峦是柔软的,骨头内敛,皮肉鲜艳而饱满,即使一块巨石坠下,也会被它们再度弹起。进入峡谷之后,就是扁都口了,甘青两省的交界处——峡谷不宽,两边的山坡陡峭,黑色的岩石在紫荆和青草当中深嵌,顺着高坡而不规则排列,以致升到了接近天空的地方——我想这是美丽的,坚硬的石头,有着灵魂与骨头的硬度,能够被青草簇拥,被灌木和泥土抚拽,应当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第一次来到,正是黄昏,冬日夕阳在祁连雪山之上,反射给大地一种新奇而陌生的光。列车还没有停稳,我从车窗看到,黑色的月台上,竖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天若不爱酒,天应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蓦然觉得,我是跟在李白的身后进入酒泉的。下车,几百个战士在月台上列队,干燥的风不知来自哪个方向,带着大把的尘土,吹过血肉和骨头之后,又原路飞旋回来。历史上几乎所有关于西域的记载和传说,都与酒泉有关。西汉的勇士张骞、名将霍去病驱兵千里,深入祁连和河西腹地,逐匈奴、设亭障、建城池、筑烽燧,自此,河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帝国版图。而酒泉,也因汉武帝赐酒于霍去病,霍去病将之倾倒入泉,与将士共饮而得名。此外,当地人对飞将军李广给予了无限同情与憧憬,将一种外形大小如核桃、汁水多、蜜甜的杏子命名为李广杏。★额济纳:绿洲的前生今世每年十月间,额济纳人满为患,胡杨树下和弱水河边,到处都是帐篷和人群。许多摄影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在胡杨林中捕捉和寻觅。天空中滑翔机犹如斑斓苍鹰,划出一道道优美曲线,蜂拥的额济纳人和外来游客,占据了二道桥内外数十里的胡杨林。胡杨文化节的举办及众多游客的来到,可以视作额济纳长久沉寂之后的一声声嘹亮呼喊——而这里的胡杨树、众多的居延遗址、沙漠胜景居延海,乃至整修一新的策克口岸,多民族(蒙、汉、藏、裕固、回、哈萨克)杂居的异域风情,使得额济纳成为旅游者的人间天堂,简牍学和居延文化研究者的圣地。尽管如此,身处每年十月之外的额济纳,人迹稀少,胡杨安静——触目皆是干燥地表和枯干树木,烈日如焰的街道上尘土飞扬,尤其是胡杨标本所在地怪树林,大批枯死的胡杨树,姿势不一地扑倒在肥厚的白沙上。★花朵上的沙尘暴巴丹吉林沙漠常年不见一滴雨,倒淌的弱水河横穿巴丹吉林沙漠,泱泱流淌,注入居延海(苏泊淖尔),而在亘古的荒芜之中,它只是上帝的一滴眼泪。对于位列世界第四大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来说,弱水河无疑是杯水车薪。沙漠仍旧干燥,伸出一根手指,就可搅起一片灰尘。所有事物都很焦躁,像是一群猛兽。有人说,放几只鸡蛋在戈壁,不用十分钟就可以吃了。沙尘悬在比人更高的地方,像是紧紧围绕的雾气,无论走到哪个部位,都能被找到。沙尘暴来临之前,我的心情总是出奇烦躁,师出无名的火焰在身体内奔逃,情绪波动,如浪如涛。不消一个小时,铺天盖地的沙尘暴——焦黄色的风暴的舌头舔着灰色的玻璃,仿佛一群可怕的奔跑的史前动物。以往可以看到更远的戈壁浓缩了,黑黝黝的,黄风在上面似乎站立的巨龙——连续的沙子箭石一样飞来,噼噼啪啪的声音让人心惊胆战。我害怕正在行驶的车辆会被忽然掀翻,有一些人就是突然在沙尘暴中就此不见的——从内心说,我并不害怕灰尘,乃至多次打破我脸颊的沙子,但我害怕这些沙子飞得更远,灰尘遮蔽了我日日仰望的天空——还有那些没有开完就败落的花朵,它们是无辜的,而人总比它们坚韧和庞大一些。★古日乃的青草马背远远望去,清晨的古日乃草原,微风摇动的众多青草犹如涟漪的湖泊,飞行的白色大鸟和祁连山的苍鹰如舞如电,蓝天上的白色云彩犹如光芒照耀的鱼鳞。我不禁惊呼——在黄沙汹涌,沙尘暴连续不断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竟然还有一片如此美丽和丰厚的草原。苍天之下,众草头顶,英雄的骑手端坐在古老的马匹之上,庄严得犹如出征仪式,高昂的马头向着无际的天边——遥远的疆场,英雄的疆场。一声呼喝之后,万马奋蹄,闪电一样犁开繁茂的青草,白色的烟尘如雾升起,跟随着狂奔的马匹,在古日乃草原上,消失又返回,隆隆的蹄声让我想起他们悲壮东归的先祖,想起匈奴冒顿大单于和成吉思汗的军队——多么雄性的民族啊,马背上的身影,苍狼一样,飞鹰一样,连投射在大地上的阴影当中,都有着钢铁的硬度和力量。★我生活的地方,我看到的景象短暂的游历总是浮光掠影。回到巴丹吉林,我才觉得了自己的轻薄。也才知道,作为一个过客,这一生,我不可能兼顾更多。我热爱的,或许只是一个宏阔的概念,它们庞大而遥远,与我息息相关,却又无法介入。剩下的那一些,在身边长期厮守的,或许才真的和我构成紧密关系,我们之间所有的爱与疼,都是相互的也都是隐秘的。沙尘暴暴虐的季节,大抵是春秋两季,大风在窗外吹奏悲怆的战争,飞行的沙子把窗玻璃打碎。细尘从窗缝苍蝇一样挤进来,满世界都是土腥味,我只好用被子蒙住脑袋,在稀薄的空气中想心事,不知不觉睡去。有时候做梦,光怪陆离,但都与我内心及灵魂紧密相关。★每段旅行都是自我放逐的人生片段(代后记)日常生活,总是被人和人事裹挟,衣冠楚楚而内心仓皇,步履自信而精神萎顿。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每年或者一段时间外出旅行,其本质不是要换个地方去体验,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放逐。这种放逐是潜意识的,也是屡屡强烈到不能自制的。而在异地一段时间后,却很快又发现,此处和他处,其实都不是自己的地方。从起初被美景美事美人所震撼与吸引,到一切不过如此匆匆别过,这种过程,肉身的挪移变得无足轻重甚至百无聊赖,内心的感觉和精神的折射才是每个旅行者最想要的。因此,每一次旅行,都是自我放逐和自我收回的一种纯精神活动,而身体,只是唯一可以借助的工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