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编著者苏畅。外国文学译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得以成为“现代”的重要条件,其中俄苏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这种影响既不是传统“刺激一反应”模式下的单向度运动,也不是主体完全主动摄取的结果,而应理解为主体意志下自我与他者经过复杂的对抗、交流、转换与改写后的结果。外束文化作为他者凝聚了文化自我的投射,并且仅仅在主体文化内部才能发挥作用。现代翻译理论认为,对翻译文学的文化研究恰恰是揭示跨语际实践中自我与他者、异域文学与本土文学、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复杂关系的最佳场所。因此探究中俄文学关系,自然首先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俄苏翻译文学的研究之上。首先,作家作品的译介是翻译文学的基础,本书以现代中国译介最多的托尔斯泰为中心,在梳理译介史实的基础之上,集中描述分析各个时期国人眼中托尔斯泰形象的演变与产生的原因,对托尔斯泰作品的不同关注与解读,以及“托尔斯泰批判”的译介和左翼文学批评模式的关系等问题。其次,现实主义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在它从写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流变过程中,俄苏文学一直以各种方式参与塑形。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国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和现代性的建构 第二节五四前的俄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中俄相似性”神话与五四时期俄国文学译介 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方法及展开路径 第二章托尔斯泰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初人中土的托尔斯泰:宗教家与道德家 第二节五四时期:从“轨道破坏者”到革命“最初之动力” 第三节“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从新估价”与新的批评模式 第四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家的浮现 第三章现实主义理论话语中的俄国因素 第一节五四思潮下的写实主义 第二节科玄论战与话语转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与辨析 第四章文学的观念与规约:“党的文学”在中国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国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和现代性的建构 第二节五四前的俄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中俄相似性”神话与五四时期俄国文学译介 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方法及展开路径 第二章托尔斯泰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初人中土的托尔斯泰:宗教家与道德家 第二节五四时期:从“轨道破坏者”到革命“最初之动力” 第三节“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从新估价”与新的批评模式 第四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家的浮现 第三章现实主义理论话语中的俄国因素 第一节五四思潮下的写实主义 第二节科玄论战与话语转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与辨析第四章 文学的观念与规约:“党的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何谓“文学”? 第二节《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从俄国到中国 第三节观念一制度一知识:“党的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去政治化”的政治和“党的文学”的改译 第五章“国民性”“人民性”话语与翻译的政治 第一节现代民族国家与“国民性” 第二节“人民”和“人民性” 第三节翻译的政治 结 语 参考文献 索 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