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土意识”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关键词,《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学的乡土透视)》在互文解读作家经历与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晓声、徐则臣、韩东等不同代际作家面对乡土的心理状态,以及乡土变迁中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还对鲁迅、莫言、毕飞宇、魏微、刘庆邦等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形象进行比较阐释,推演出女性身份认同与命运问题的严峻性。论著界定了“乡土现代性”、“中国意识”等小说研究关键词,分析了当前文学的学院化趋势,并对部分影视、文体现象进行例证式的读解。总体上,《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学的乡土透视)》以“乡土”为观测点,对当代文学的重要文本、形象、现象、理论进行了立体透视,体现了“乡土”视角在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新价值。本书由李徽昭著。 作者简介: 李徽昭,(1975年12月),曾用名李超,男,江苏泗洪人,供职于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1年8月应邀赴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访学数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艺术研究,独立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2项。近年来有30余篇论文散发于《天涯》、《文艺争鸣》、《艺术广角》、《文艺报》等专业期刊报纸。 目录: 自序 第一编乡土意识:高晓声论 引论 第一章“乡土”、“乡土意识”与高晓声 一“乡土”与“乡土意识”范畴 二高晓声乡土意识的四重内涵 第二章高晓声乡土意识产生的根源 一“身份”概念与高晓声的三重身份 二由质朴到尴尬的农民 三否定与认同下的知识分子 四执著的革命者 第三章高晓声乡土意识的主题呈现 一“反思”裂隙下的“乡土”主题 二农民“自我”的失落与找寻 第四章高晓声乡土意识的当下意义自序 第一编乡土意识:高晓声论 引论 第一章“乡土”、“乡土意识”与高晓声 一“乡土”与“乡土意识”范畴 二高晓声乡土意识的四重内涵 第二章高晓声乡土意识产生的根源 一“身份”概念与高晓声的三重身份 二由质朴到尴尬的农民 三否定与认同下的知识分子 四执著的革命者 第三章高晓声乡土意识的主题呈现 一“反思”裂隙下的“乡土”主题 二农民“自我”的失落与找寻 第四章高晓声乡土意识的当下意义 一高晓声成功原因分析 二高晓声“乡土意识”的当下思考 三“乡土意识”范畴的本土价值 附录高晓声小说研究综述与展望 第二编乡土省思:徐则臣、韩东论 引论 第一章意象诗学、徐则臣及现代中国小说 一“意象”及小说意象诗学的可能 二“意蕴”与徐则臣小说意象 三现代小说意象运用及其未来 第二章“京漂”小说中的乡土退隐与现代迷茫 一三十年乡土文学轨迹 二“模糊与迷茫”的京漂者形象 三“乡土”的退隐或1978年的隐喻 第三章《夜火车》与知识分子的“出走” 一陈木年与知识分子的“出走” 二自我意识与出走的理由 三知识分子的“归来”或陈木年的意义 第四章《午夜之门》、《小城好汉》与中国意识 第五章《跑步穿过中关村》读札 附录一文学、世界与我们的未来对话徐则臣 附录二从乡土小说、高晓声谈起访谈韩东 第三编乡土穿越:跨文本论 引论 第一章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关键词 一空间:“乡土”、“本土”与“全球化” 二过程:“乡土现代性”与“现代性乡土” 三内容:“乡土意识”与“中国意识” 第二章鲁迅、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命运 一爱情、婚姻与家庭中的命运书写 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命运趋向 三身体与性表达中的命运状况 四女性观与女性命运的历史省思 第三章乡村女性身体书写的现代性反思 一文本选择与近三十年小说中的身体书写 二五个乡村女性及其身体问题 三乡村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化反思 第四章“探求者”作家群创作心态及其当下观照 一“探求者”作家群的身份与写作目的 二“探求者”作家群的民间立场 三“探求者”作家群之于当下文学的观照 第五章新世纪文学“学院化”的趋势与忧思 一“学院化”文学四象 二文学“学院化”的传统与现实诱因 三“学院化”的文学忧思 附录一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电视剧《新结婚时代》解析 附录二难度、容量与当下散文从塞壬散文说起 一个乡村的现代化标本(代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