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词发生史续》自2011年出版之后,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有学者将木斋的词体起源发生研究和古诗十九首研究并列为“木斋的两大研究”,评论为“开天辟地”“石破天惊”之作。该作原稿24章,由于各种原因,出版时候仅为半壁,《续》作自初唐近体诗的宫廷文化性质论起,一直到五代李后主词的形成,方才完成了曲词发生史的完整论述。《曲词发生史续》的出版,必将对词体起源发生问题,引向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解读和探索。 作者简介: 木斋,现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邀请教授。 目录: 第一章初唐诗的宫廷诗属性与近体格律的渐次形成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初唐宫廷诗的特质和兴盛 第三节近体诗的格律化进程 第二章论初唐乐府与曲词发生的关系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初唐乐府诗的去声乐化现象 第三节七言歌行在初唐的盛行 第三章盛唐诗风的觉醒与李白对词体形式的创制 第一节盛唐诗风的觉醒 第二节李白对词体形式的创制 第四章敦煌曲词的产生时间和阶层属性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李白词与敦煌词之间的时间关系 第三节关于《云谣集》可能的产生时间第一章初唐诗的宫廷诗属性与近体格律的渐次形成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初唐宫廷诗的特质和兴盛 第三节近体诗的格律化进程 第二章论初唐乐府与曲词发生的关系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初唐乐府诗的去声乐化现象 第三节七言歌行在初唐的盛行 第三章盛唐诗风的觉醒与李白对词体形式的创制 第一节盛唐诗风的觉醒 第二节李白对词体形式的创制 第四章敦煌曲词的产生时间和阶层属性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李白词与敦煌词之间的时间关系 第三节关于《云谣集》可能的产生时间 第四节从《破阵乐》到《破阵子》的变化看敦煌词的产生时间 第五节从《云谣集》看敦煌词的阶层属性 第六节本章的初步结论 第五章佛经讲唱及俗文化在中唐的兴起与曲词兴盛关系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中唐俗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元和后期佛教的兴盛与俗讲的兴起 第六章关于晚唐五代曲词兴盛原因的思考 第一节时代的原因 第二节曲词的声乐歌舞表演之原因 第三节诗歌史演变之原因 第七章韦庄的情爱词及温韦的异同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韦庄生平 第三节韦庄入蜀之前的曲词写作 第四节韦庄入蜀之后的曲词写作 第五节韦庄体:温韦的趋同与趋异 第八章花间对词体发生史的确认 第一节花间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二节皇甫松声诗曲词写作的发生史意义 第三节和凝代表的北方曲词写作 第四节孙光宪 第五节西蜀五代词人群体 …… 第九章南唐后主词:终结与转型 第十章王国维“伶工之词”反思 第十一章唐代乐舞制度变革与曲词起源发生的关系《荷叶杯》两首:“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无见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韦庄人蜀之后的宠人,是否就是在江南深爱的歌女,还是韦庄在入蜀之后的新宠,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到韦庄曲词写作与温庭筠虚拟爱情写作,有着极大的不同,从而理解韦庄曲词写作的一个基本背景已经是一个学术史的进步。总之,这位爱姬,深得韦庄挚爱,又被王建以教内人为辞,锁于深官,看来确实是“资质艳丽,兼擅词翰”。这首《荷叶杯》,应该是爱姬入宫之后思念之作。“一双愁黛远山眉”,正面摹写了绝代佳人之美。下片“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皆应为写作自身的思恋之情。“碧天无路信难通”,可以视为“咫尺画堂深似海”的别样说法;“不忍更思惟”,则是“不忍把伊书迹”的别样表达。《荷叶杯》第二首:“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此首词作,通过回忆的方式,正面描述了韦庄“初识谢娘时”的情况,是“水堂西面画帘垂”;下片,则诉说相别的痛苦心境,从“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的意思来看,此姬很有可能是韦庄携带人川的,但是否就是金陵之女,仍然不能确认。 再看《谒金门》两首:“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廉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人儿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此一首是从对方着墨,凝神想象爱姬“夜夜绣屏孤宿”的景况。韦庄与爱姬之间,由于有着漫长岁月的相互爱慕,不同于一般嫖客买春买醉,也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妻妾关系。传说爱姬在深宫中并未屈从王建,而是郁郁死去,因此韦庄的这一描写,也就不是空穴来风。“闲抱琵琶寻旧曲”,说明此姬精通音乐,“寻旧曲”,含意深远,暗指对自己的思恋。“远山眉黛绿”,则是对爱姬悲愁形,象的特写定格。 《谒金门》的另一首,比较有名:“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君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这首曲词将韦庄与爱姬的这种思念的本事背景,揭露无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