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


作者:李遇春     整理日期:2014-08-16 01:18:22

作者近年来一直倡导新实证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批评中应注重“形证”、“心证”、“史证”相结合,即审美形式分析、精神心理分析、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这是一种“大文学批评观”,它既是对“文史哲”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形态的回归,也是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多种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融合。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文学批评文章20余篇,内容涵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观察、革命年代的文学蜕变、变革年代的文学突围、聚焦文学鄂军等四个方面。所收文章以追求新实证性的文学批评为学术旨趣,少数为作者早年习作,由此可见作者从阐释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里程。
  作者简介:
  李遇春,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著有《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西部作家精神档案》等,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等。
  目录:
  卷首走向实证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2
  卷一文学史新观察/19
  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20
  六十年代初历史小说中的杜甫形象/33
  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小说谈起/48
  新时期文学中移民叙事的演变/61
  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72
  卷二革命年代的文学蜕变/85
  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86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105
  在“现实”与“规范”之间——贺敬之文学创作转型论/118
  一种新型的文学话语空间的开创——重读贺敬之的红色经典/132
  “多”与“一”的诗学辩证法——贺敬之诗学品格论/150卷首 走向实证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 2
  卷一 文学史新观察 / 19
  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 / 20
  六十年代初历史小说中的杜甫形象 / 33
  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小说谈起 / 48
  新时期文学中移民叙事的演变 / 61
  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 / 72
  卷二 革命年代的文学蜕变 / 85
  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 / 86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 105
  在“现实”与“规范”之间——贺敬之文学创作转型论 / 118
  一种新型的文学话语空间的开创——重读贺敬之的红色经典 / 132
  “多”与“一”的诗学辩证法——贺敬之诗学品格论 / 150
  一个“联对梦”小说文本——《北极风情画》与《塔里的女人》解析 / 167
  卷三 变革年代的文学突围 / 181
  告别与寻找——关于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 / 182
  从“消解历史”到“发明传统”——成一“晋商小说”论 / 195
  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论格非的《人面桃花》三部曲 / 210
  心理现实主义与女性写作——乔叶小说创作论 / 226
  入围围城突围——对张欣“新都市小说”的一种解读 / 244
  卷四聚焦文学鄂军 / 255
  新时期湖北作家底层书写一瞥 / 256
  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叙述与底层意识 / 268
  庄严与吊诡——刘醒龙和他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 283
  破碎的英雄与英雄的破碎——论邓一光“兵系小说”中的英雄系列 / 299
  人在圈套中——晓苏近年来的“大学校园小说”漫评 / 309
  卷尾 实证是文学批评有效性的基石 / 322
  





上一本:丰子恺散文精品集:缘缘堂再笔 下一本: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从实感经验出发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的作者是李遇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