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人姚谦的一部随笔集。内容有关于时尚、品位、生活态度等,探讨有品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姚谦近年在大陆和台湾两地“双栖”。他在台湾《皇冠》杂志、台湾《典藏》、《南方人物周刊》《雅昌艺术网》《ELLE》《女友》等杂志写专栏,勤恳耕耘,笔耕不辍。时而温柔,时而犀利,时而悠远,时而苍劲。阅尽千帆,笔力老辣,却淡然不惊,不动声色。 作者简介: 姚谦,台湾著名的写词人、制作人、音乐经理人。历任点将、索尼唱片负责人、百代唱片总经理,维京唱片总经理、橙天华音总经理。二十年来,出自他之手的经典唱片不计其数,成功打造出CoCo李玟、萧亚轩、刘若英、赵薇、江美琪,袁泉等乐坛巨星。个人发表原创歌词600多首,代表作有《味道》、《我愿意》、《最熟悉的陌生人》、《鲁冰花》、《如果爱》等,在亚洲各地华语流行榜上也斩获无数“最佳作词”奖项,成为现今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词人。目录: 第一辑【物之恋】 品味 时尚是一种表达 宅的品味 味道 印象的最后一个注解──鞋子 床 男人的味道 分类生活 不贪婪的商品 铁皮花器 灯的符号 一件中式家具的联想 五十岁的单车 我的车史第一辑【物之恋】 品味 时尚是一种表达 宅的品味 味道 印象的最后一个注解──鞋子 床 男人的味道 分类生活 不贪婪的商品 铁皮花器 灯的符号 一件中式家具的联想 五十岁的单车 我的车史 中年的魅力 搬家 绿生活 我的背包史 关于欲望 Coffeeortea 书与生活 娃娃 甜点 吃的记忆 冰淇淋的安慰 牯岭街的原味咖喱屋 第二辑【行走的风景】 闻旅行 准备去旅行 旅行给了我们什么? 城市之旅 旅行副标题 新上海味 记录旅行 美丽的插曲 在等待的旅途上 从地下铁的味道开始 美丽生活 云和树 拜访者的礼貌 秋天的滋味 三周居民 重庆后记 我的台北 我看香港 写给城市的诗 北京秋与台北夏 半生缘的上海 第三辑【人生百味】 柳树蛋糕爱情 平凡心的素描 寂寞是美好的 爱情的慰藉 那年的情书 再见七九八 人生真美丽 以爱之名 漫想记 与爱情有关 在爱情面前 爱的代价 恋爱快乐,分手学 远距离的爱情 《他们在岛屿写作》里的女性 生命树 他不爱我或他没有那么爱你 分享爱 SoulMate 秋天的两件事 理性与感性 我们都变了 从《山楂树之恋》看七八十年代 他们在听着自己的音乐 心里的小孩 195季节摇滚 雪中琥珀 音乐之路 爱情与金钱 话说LadyGaga 中年 电影原声带 女性是生命中的奇迹 花儿朵朵 竹林的午后 你最近都听了哪些音乐,看了哪部电影?序/私人的品味 今天一早醒来,看见杨絮开始飘了,我想春天算是正式开始,不会再降温了吧。去年冬天的北京特别冷,下了好几场雪,反而是台北不像过往般下雨的湿冷了,所以比往年暖和了许多,反而等到了春天才下起雨,没有因为春天而回温。倒是北京春天到了,先是暖和得很快,一转眼桃花全开了,却又降了几次温,在不供暖的初春降温,让人冻得难受!今天早上起来看到杨絮和阳光,心里想春天终于是扎扎实实地来了。 如我这样的一个普通人,行走在两座城市之间,随着它们的季节变化、也随着生活里遇到的种种事情,因此应对着、变化着、生活着,十年很快就过去了。记得年轻时喜欢写日记,断断续续地写,写了也没留。直到上回搬家无意间发现还留着一本日记,是二十几岁时刚刚搬到台北那段时间写的,看着看着才知道自己离青春有多远。发现自己不只是外表改变了,心理也改变了不少。三十岁后不写日记了,幸好这十几年偶尔应杂志或报纸的邀请写了一些专栏,也算留下了一些自己因为岁月而变化的过程纪录。因为朋友建议选一些文稿出版,在整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自己仿佛是个第三者看着“姚谦”这个人,在某一段时间里生活的感想,都是一些琐碎而平凡的事,更证明了自己不过是个渺小的人。在那些记述着生活里随着爱好的选择和生活上的际遇,忽然感受到;因为成型的性格与喜恶所生成的生活上的选择,点点滴滴组合了我青春后的一段人生。 在定书名之际总是犹豫再三,毕竟自己的生活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所以总做不了什么总结、也抓不到重点。而文字里那些心思,都不过是生活上一些小事情的分享,这也让我明白了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平凡日子中所有的过程,都是与自己的喜好习惯有关的小选择所拼凑而成。朋友说这就是“品味”,但是在我根深蒂固的印象里,“品味”应该是一个褒词。我,可能还不够不上。我以为,毎个人生活上的差别,都是来自于各自在各方面细节的差异所组合而成的差别。打个比方: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的我也就是所谓的习惯孤独,这也造成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多选择,都以满足个人这方面状态为倾向,所以我常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散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我可能与不喜欢孤独的人,不一样的生活。也许大量的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的缘故,所以多了许多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而那些对话反映在文字里都像自言自语。 这段时间重整理这些文字,此刻的我仿佛是另外一个人,看着“姚谦”这个人是如何悠悠晃晃地过了这十几年。这让我想起近几年,工作之余常上瑜伽课,毎回在上课时,都不自觉地人格分裂地进入心与身体的分离了。在瑜伽动物进行中、呼吸深沉的节奏中,我冷眼旁观看着这一个中年后的身体,有些卑微、有些吃力地伸展着,听着体内关节微小地响着,非常地陌生。面对这个跟着自己五十年了的身体,想着它这么长久以来是如何辛苦地服侍着一颗孤僻又好奇的心,有时骄傲、有时自卑,有时倔强、有时堕落。就像在写作这一个私密的沟通过程中,把生活中发生的那么多小事,因此记述了下来,大部分可能已经遗忘。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我这个人的,有人讨厌、有人喜欢、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真的明白过自己。就像我一直不喜欢照镜子一样,因为每次看到镜中的自己,都是那么陌生。但是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物质欲望、无论是感想或愿望,它早就这么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上半段的人生。在这时候用私人的“品味”来说明,它只个形容词,无褒无贬没有定义。因为要出版这些文字,所以回头整理了当作一个概括的符号。但是我心中仍不停地盘算中年后段,应该会是什么样的风景?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增加了什么爱好?或又将失去些什么? 姚谦2013.4.28 品 味 我想这几年的中国,应该是全世界变化最快的地方。因为生活上的转变,我有幸生活在此亲身见证,在大陆居住的几年,看着这里各方的变化,有了一些主观的心得。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里的快速演变,都反映了人群在美学上的演进。从景观到心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发生的事、对应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在直观的眼帘里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学史。 经济猛烈飞跃,人们在快速富裕之初,打开大门刚刚看到的好东西,都是以前慕名许久不能轻易得到的名牌物质,因此对奢华生活的向往绝对是合理的人性反应。加上大众媒体对于名利价值过多的描述,商家聪明的置入,奢华直接变成了时尚的对等词。怕落后于世界的恐惧成了众人的价值观,奢华成了一种宣示的平台,太多人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涌入这样的价值观族群里,大家轮流模仿,乐此不疲。终于,高价奢侈品牌产业伎俩被更聪明的中低价商家学成个中秘籍,快速兴起覆盖。于是,时尚从奢侈的表态进入到模拟的时代,这不是只有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事,而是全世界正在进行的一件事。只是在中国这股风潮周期来得太快大猛,行动速度超越心理准备太多,百花齐放却个个相似,无论贵贱,谁也没看到谁,结果更是寂寞。 说穿了,当时尚落入了商机的游戏中,最好被操纵的不就是人际间怕被忽略所生的心理吗?大家都想通过时尚的手段来强化自己掩饰心虚。特别在这几年的中国,表现时尚的心太急,于是表现主义的夸张方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从言论动作到穿着,都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奢华效益很快地从围观发展到了集体麻木的结果。群众终于明白,用金钱买得到的时尚反而更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了。然而,时尚到底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品味吧!品味是一种学习实践后感悟的表现,品味应该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表达,品味应该是最接近内心的行为。品味不应该以数字统计排序,不能够以符号辨识,也无法以复制模仿完成。最近我常跟朋友说起一则我亲身经历的趣事。在一次晚宴里,一桌都是各界精英的新富,其中一位进口酒商聊起了欧洲各名窖话题,引来了大家的谈论,很快的大家有了共识,某窖某年最贵的酒是公认最好的酒,而且同桌大多数人都喝过,而且手上都还有收藏,兄弟们一一互相表态品后的心得,忽然一位冷静而机智的女士在听完一圈发言后,微笑下结论:“怎么你们说的话,都貌似与上回我在评酒书上讲的一样啊?”忽然整桌安静了一阵子。我当然相信他们真的喝得起这一瓶要价过十万元人民币的酒,只是这样的结论有点幽了他们一默。 有人说:富过三代才能论品味,这话说得有点严重,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也许成立,但今日不同,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品味应该是一种选择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当品味超越财富的时代来临,当时尚成为一种人际辩证的舞台,品味就成了唯一正途,这点特别对男人来说更是重要。今年春节在台湾脸书上读了一篇姚仁录先生的文章,心中更是有感,他提起乔布斯先生的不要惧怕、不要俗气之性格,在这商业为最终目的的时代,有这样品味与性情,更显珍贵。 灯的符号 在装饰自己家的蓝图里,每个人对家的想象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依着个人的想象以及需求而画上各式各样的图形。从前我对家具第一个反应是椅子,因为家是自己一方隐秘休息的所在,椅子就是符合这个的代表的意义符号。不同形式的椅子,可以反映出主人的需求,也表演出了整个空间的个性。所以我每次布置自己的新家,都是从椅子开始。而在思考家的装修发展上到了最后的阶段,最终最难的选择经常落在灯饰上面。后来我才明白,灯才是整个空间的灵魂,如同每张人脸上的眼睛,它是投射出这个人的精神和状态最重要的一环。 在过往的旅行途中,常常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小店里,看到让人惊艳的灯饰,可是买回家之后,却发现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家。可能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灵魂,如同找整形医生,复制一双和大明星一样的美目在自己的脸上,往往无功,不只如此,可能还因此反而改变了给人的感受。 灯应该是隐性且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在选择灯饰上面,总让我感觉因为条件不具象,所以可考虑的细节太多,因此要完全合适的就太少了。这几年米兰家具展,虽然有许多很新颖的创意和经典的家具创作成为新闻焦点,但是在灯饰上的好作品还是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当灯饰不再只是局限于照明的用途,它有更多的精神暗示和接近形式的暗示,远远超越了我们原来对于灯的定义,因此在灯饰的创作上,人们有着更海阔天空的创意空间。 多年前我开始布置北京的住处时,刻意调整改变了我过往对于装修家的习惯。我先从选择灯饰开始,于是先买了一盏来自意大利设计概念和制作工艺极好的鸟巢大灯,这件作品也引发了艺术圈和建筑业的借镜。那是一盏可放置在桌上或挂在天花板的吊灯,银色的金属线看似无意识地混乱缠绕成团状灯型,在其间镶着点点小灯泡,混乱之中却有着自然流露的不刺眼光芒。这盏灯拉长了电源线可从天花板安置在地板或茶几上,如同一个雕塑艺术品般被人欣赏,但是大部分时间,我还是把它拉高近天花板。因为灯饰本身悬挂的方式,它总会轻易地被流动的空气拨动,无意识地左右旋转,投射在墙面、地面的光,因为金属线的缘故而呈现了抽象的光影,缓慢移动让整个空间有了流动感。我因为这盏灯而选择了气质相近的家具,因为它流动的光影而挑选了许多张不同形式的椅子与沙发,让空间、家具以及光影似乎产生了一种随性的对话,一切都以这盏灯为中心。 从这盏鸟巢灯发展出来的整个空间,所衍生出来的结果跟过往我全面精细规划装饰的家很不一样,它让我领悟到家的装修,抽象的光影空间,重要性可以更高过具象的家具本身。家其实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本身包括了许多隐姓和显性的符号,总结成一个定义,家里面每个房间里的灯,都会隐约地表达出主人对于这个空间的期待。 也许我选择这么一盏鸟巢灯,也正是反映出我对于在生活的混乱中寻找秩序和安全的追求吧!因为在真实的生活里我总是苦恼着,不容易有条理秩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这跟我的个性有关,有太多随性的变数常左右着我先前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而那些随即而起的原因,经常让我的生活显得凌乱后,索性随遇而安地堕落,我又舍不得割舍,而且我会觉得太整齐的空间会让我有旅店的联想,那些被安排设计好、美丽而迎合你的环境,一切像是被观赏的样品屋而不是被使用的。住在里头自己成了一个过客,而不是主人。 在我北京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这一盏被预先安置好的鸟巢大灯外,在其他许多角落上,也放上不起眼而隐秘无个性的小立灯,点缀般地补充空间各角落的光源。当我走到那里就顺手点亮那个角落的小灯,入夜睡前我总习惯性仍保持这盏鸟巢大灯始终是亮着。表示我正在家里面,一个人但不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