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元族群文学的历史遗产与发展现实,显示了重新估量“文学”、正典标准、批评律则、美学风格的可能性。作为“人民共和”(政治协商、历史公正、民主平等、主体承认)的产物,“文学共和”(价值的共存、情感的共在、文化的共生、文类的共荣、认同的共有、趣味的共享)通过敞亮“不同”的文学,而最终达致“和”的风貌,是对“和而不同”传统理念的再诠释。 刘大先著的《文学的共和》以“史、论、文本、影像、田野”五个部分的立体结构,全面呈现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的学术脉络,探讨全球史与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区域政治、地方知识、性别意识、身份认同、文化遗产、社会记忆、影像表述、仪式书写和文学生活。尝试通过“文学共和”的本上批评创造,丰富中国文学话语的多样性存在,希冀它牛发出来的理念可以扩展与推衍为其他学科参考的精神资源。 作者简介: 刘大先,男,汉族,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访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学、近代文化史,著有《时光的木乃伊》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目录: 丛书总序 代序:批评五题 史 现代民族转型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 革命中国和声与少数民族"人民"话语 新启蒙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多元化与现代性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 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 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 ——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丛书总序 代序:批评五题 史 现代民族转型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 革命中国和声与少数民族"人民"话语 新启蒙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多元化与现代性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 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 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 ——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 文本 何谓文学人类学写作——潘年英论 民族文学的想象空间——吴岩论 新女性维度——叶梅论 血色浪漫的满洲——朱春雨论 当我们谈论少数民族文学,我们在谈什么——读五卷本《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选》 影像 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遗产与新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电影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西藏表述 田野 新疆:文化安全与国家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广西田阳敢壮山的神话重塑与文化创意 民间现场四章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