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号凡将斋主人,浙江省鄞县人。 --清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生。少时随父在沪就读私塾。肄业于 南洋公学。在家自学经史、金石、篆刻等,至中年书法、治印皆有盛名。19 29年立于清华园的王国维纪念碑,即由陈寅恪、马衡、林治钧、梁思成四位 先生分别撰文、篆额、书丹和拟式。 1917年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1918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 文系金石学讲师。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1923年任考古学研究 室主任兼导师,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后又任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师。 1924年11月,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马衡参与点查故宫文物。1925年故 宫博物院成立,任古物馆副馆长。1928年10月,为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推为理 事。1933年担任院长,直至1952年离职专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马衡先生负责将故宫珍藏的重要古物辗转运往西南 地区,为保护历史文物作出了可贵贡献。 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在方法上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 的传统,又注意进行出土文物的现场考察。1923年9月,奉北大研究所国学 门委托,至河南新郑调查铜器出土地,又往孟津作调查。1924年赴洛阳朱圪 档村调查汉魏石经出土地之太学遗址。曾于1930年主持燕下都遗址的考古发 掘。在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到田野发掘的过渡中有推进之功,因而被誉为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并对宋代 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从文字的演变和有关铭刻的对 比,论定石鼓文是东周时秦国的刻石;根据新莽嘉量等的实际测量,推定汉 唐问的尺度比率和长度;对汉魏石经资料作了收集、整理和全面研究。他的 著作有《汉石经集存》(科学图书出版社1957年)、《凡将斋金石丛稿》(傅 振伦编,中华书局1977年)《凡将斋印存》(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等。 马衡1955年3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五岁。 同年,他的子女遵嘱将其所藏碑帖拓本12400余件,图书1600余部,以 及铜器、书画、工艺品等文物全部捐献故宫。 马衡的父亲马海曙(1826—1895),曾在丹徒、元和、长洲、吴县、金坛 、宝山做官,擢升直隶州三品知府,有子女九人。
长子马裕藩(1858—1929)曾任甘肃镇县知县。马裕藻(字幼渔,1878一1945) 、马衡、马鉴(字季明,1883—1959)、马准(字绳甫)、马廉(字隅卿,1893- -1935)都曾在北京大学和其它学校任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