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是四年前在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的第二年确定的,而在此以前我原本是带着另一个研究课题进入流动站的,并为此在资料的搜集、研究题目的确定以及出站报告的整体构思等方面花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的出站也因此而延迟了半年。后来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题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zui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我的指导老师申报教育部文科重点教材给我布置了相关的编撰任务;二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的研究在学界还处于有待开垦的状态,具有某种挑战意味。 然而这一课题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不仅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研究对象难以把握,而且资料的爬梳也决非易事。因而如何切人、以何种体例结构全篇就颇费踌躇了。本书zui后以文学价值论切人,以代表性的理论命题、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为线索,整合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的价值选择和理论建构的设想之得以确定,就是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反复思考的结果。本书是经过多次修改而得以zui终定稿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样子和几年前的出站报告已大不相同,其中大部分章节完全是重写,余下的部分也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附录部分与全书的主题紧密相关,四篇论文——《文学的人民性: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历史之脉。知识体系.话语资源——论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论中国20世纪审美论文论》、《论中国20世纪语言形式论文论》——分别是对正文第二章《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第四章《现实认识价值取向》、第六章《审美感悟价值取向》、第七章《形式本体价值取向》的另一视角的补充,故而录入。我的研究生陈爱华(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本书第五章和《论中国20世纪审美论文论》的写作;伍世文副教授(惠州学院思政部)参与了《文学的人民性: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的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