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篇之多,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zui早如尧舜时代即有古谣谚流传。到春秋时代,孔子删定《诗经》,据说“删”去者较存“定”者多至十倍。而所存的《诗经》,遂不胫而走,为集古之大成。战国屈原以后,历代杰出诗人迭现辈出,至唐宋而盛,明清再现繁荣。人们生活中离不开诗。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兴、观、群、怨,就是诗的作用了。至于诗的应用,孔子则从反面阐明:“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是说,诗虽然读得多,不能应用,还是白费;反之,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就可以从政,可以出使于外交场合,这就把诗的功用提到了经国从政、对外交往的高度。近人林语堂甚至认为,诗是中国的宗教。事实上,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许多人都想以诗表达思想情感,记述大事。从隋开始的科举考试,都要考诗作。影响所及,官场中、人际交往中以诗表情达意者,所在皆是。唐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书信中说:“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不能为诗者,也想附庸风雅,人们都以能诗为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汉郑玄家的奴婢都读书,曾有一个女奴不称郑玄的意,便将她推入泥中。这时又来一个女奴问她:“胡为乎泥中?”答:“薄言往想,逢彼之怒。”二女奴的问答,都是《诗经》中的句子(虽然“泥中”原意不同,用在此处却很贴切)。这虽然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说明诗之普及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