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访谈录》通过对5位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诗人(芒克、欧阳江河、宋琳、李亚伟、赵野)的深度对话及作品论析,探寻了中国当代诗人的创作心境和精神领域,并展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发展脉络及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此外,本书分别编入了这5位诗人的代表作品,作者在与他们对话的同时,亦就其作品进行了探讨与品评。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探寻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及发展走向。诗:尘世挽歌王博诗歌大概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传承硕果zui巨的艺术形式,古人的诗歌精神,泽惠今人。诗歌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zui精粹的部分,一首诗,可以穿越古今,涵盖生死,人世、历史、山河和个人zui隐秘的伤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诗人顾城吟诵出这样的经典名句时,诗歌迎来了zui好的时代。李亚伟却似乎说过,我们站在唐诗宋词之下,羞愧难当。上世纪80年代,当精英知识分子不再因为政治而湮没自己的艺术追求时,积聚在地下或民间的诗歌力量蓬勃而发,一大批青年诗人脱颖而出,成为了散发着芬芳、播撒着能量的梦想前行者。那个时代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名满天下。那时的我们都曾为诗歌而活:黑暗的我与光明的我;白天的我和黑夜的我;善良的我与丑陋的我;热忱的我与冷淡的我。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诗歌就在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和那时的岁月里。笔者与诗人赵野谈到第三代诗人,谈到那个当代诗歌zui重要、zui辉光、也是zui黯然的八十年代,赵野曾悲观地感叹他所经历的八十年代的zui后一年,那是一个让八十年代诗歌轰然倒塌的年份,光明永远停留在山顶,时代开始下坠,诗歌天下悄然消亡。所幸的是,今天,我们又看到诗歌在狂飙猛进,并没有因社会变故而断层消亡。海子,可以说是七八十年代涌现的这批名诗人中的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敏感的诗人。他在冥冥之中似乎预感到了随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诗歌的抒情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似乎预感到属于诗人的,或者说体现于诗歌精神之中的想象与梦想将不见容于这个社会。事实也是如此,当代诗歌到了如今成为了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诗的写作和阅读,在出版大国的今日,越来越成为少数。当代诗歌出现至今已近百年,在每个时代,它都一直孕育着心系忧患的诗人和穿越庸常的诗句。所谓“中国现当代诗歌”,广义上讲,是上起五四运动,下至当下时段这百年来所出现的诗歌作品。走过这沧桑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在这一百年中,诗歌流派众多,早期的尝试派、人生派、创造社、湖畔诗派、新月派、近期的朦胧诗、第三代、荒诞派等等,都展现着不同时代的焦虑和躁动,不同时代的面对世界的情感与思索。当我们用目光抚摸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郭沫若、戴望舒、徐志摩、李金发、穆旦、北岛、顾城、海子……那些涌自于内心的诗句便一一浮现在他们的身后:郭沫若的狂放恣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戴望舒的深挚柔情——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北岛面向世界的置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海子对宁静的渴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些句子,直达我们久已干涸的心灵,使我们再一次找到童年面对宇宙的新奇和庄严。人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思索与庄严,所以总会有一些我们珍视的东西,要把它们留驻在心灵深处。诗歌,让我们与众生稍有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人们常常念及那些发光的名字,吟诵着他们的那些不朽的诗篇。但也因为诗歌是一种梦想的形式,所以我们看到,尽管诗歌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着种种困窘,诗人也遭受到来自现实的挤压。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今日诗歌风光不再: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人的诗意情怀的侵吞与伤害;娱乐方式多元化造成的冲击;伴随诗的“载道”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淡化而出现的诗与社会、大众关系的疏远;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观念弥漫于当今社会,诗歌因其物质层面上的“无用”而遭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忽视。但无论如何,诗歌依然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它抚平我们的忧伤,慰藉我们的心灵,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无用之用”。诗歌在物质层面上是无用的,而在精神层面上,却是大用。更多的艺术形态,却在异军突起的众多新传媒面前纷纷落马。正如诗人在用他们的天才与平庸和媚俗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一样,诗歌在商业环境中,面临着淡出公众视野,脱离文化生态中心位置的尴尬境地。的确,诗歌与诗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时代的另类,因为诗歌不能“规模化”生产,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所以诗歌这种古老而高贵的文学样式,不管它在历史上曾经到达过怎样的高度,现今却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冷落,日益被边缘化。我们都在为生活奔波,无暇去欣赏诗歌,偶尔有点空余的时间,也用在那些消费性阅读上,就算看到了好诗,也只是在心灵上共鸣而已。虽然诗歌常被称为出版业的“票房毒药”,但优秀的诗集依然在很多读者心中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代表的特殊意义,经历的特殊事件,都和作者以及作品融为一体,满足了读者某种隐秘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中国当代诗坛上依然有很多的诗人将血与激情相融合,他们留下了的文字或凝结如瘀血,或寒凝如冰霜,或灿烂如烟火,或沉重如泰岳……尽管诗歌被出版人视为畏途,但我们依然认为,诗歌作为传统意义上一种zui高级的文学艺术形式,对于民族精神的表现与传承无疑是不能被其它东西所取代的。此书的发端源于《锦绣领御》杂志对诗人赵野的专访,我们全体采编人员,在国内首次以每期杂志40个版面的封面深度专访,对赵野、欧阳江河、李亚伟、宋琳、野夫等中国诗人分别进行深度的报道,从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进行深度的专访、对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进行对谈、他人视角的诗歌评论进行解构、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企图拓展诗歌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新疆域。此次,我们选编五位在国际国内都有相当影响的顶尖诗人专访辑录出版,这是diyi辑,希望能够再出版第二辑、第三辑,让诗歌的盛宴不断。不改初心,我们顶礼那些在这个时代还坚持写作且甘于寂寞的诗人们,谨以尼采所言向他们致敬:在一切文字中,我zui爱用血写成的。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诗人,都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与70年代,诗歌成就始于80年代,这特殊的一代人,在中国的现代诗歌史上都不可或缺,感谢诸位,能让我们代替读者,走入你们的内心世界,走入时代的诗心。在此一并感谢诗人赵野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杂志社全体同仁的努力,特别是丁斌全、黄庭耀两位主笔的日夜兼程,还有重庆出版集团吴向阳先生的玉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对话: 诗歌是瞬间的智慧 ; 芒克: 一个人和他的诗 ; 对话: 诗歌是我更为深远的内心世界 ; 豹, 撞碎词语的玻璃 —— 欧阳江河近期诗作的读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