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将从《敦煌掇琐》的“五言白话诗”中选出二十八篇,称之为“唐代民歌”并使用全部唐代文献为这些民歌作出考证和注释,由此勾勒府兵、贫雇农、逃户、地主、官吏、和尚、道士、商人、工匠、后娘、男女二流子等各色人的生活形象。本书并对涉及的“变文”考证,认为“变文”就是图文,乃是解说“变”(图画)中情节或景物的说明文。“变文”之所以使用散文、韵文合组的形式,乃是对我国古代“传”(散文)“赞”(韵文)组合文体的承袭。本书筛选的唐代民歌和变文,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杨先生的考释和考论,开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新文化报》2011年 7 月22 日这样评价杨公骥先生:在 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先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先秦两汉文学的研究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此书就体现了杨公骥先生《新文化报》指出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对文献上记载的每一个社会现象,乃至每一个词语,都要从产生它的社会物质生活中及历史文化传统中去寻找依据,都要用有关当时社会的典章礼法、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大量资料来加以阐释,决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面现象的解释上,或仅仅作语言学方面的释义。这一考证与注释特点,成为敦煌文献乃至其它古代文献考证与注释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