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前夜,瑞士当局禁止犹太难民入境,瑞士警官保罗·格鲁宁格违抗当局法令,为大批犹太难民伪造入境签证。 1991年,巴尔干半岛爆发塞尔维亚人对克罗地亚人的种族屠杀。一名普通的塞尔维亚人亚历山大·耶夫蒂奇,冒险为几百名克罗地亚人伪造名姓。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开始对巴勒斯坦实行军事打击。一名以色列军人阿夫纳·维施尼策公然对当局说“不”,对部分巴勒斯坦难民施行人道援助。 2000年,一名证券公司的女员工在发现客户存款有危险后,冒着会丢掉工作的危险,仍然主动提出了质疑。 作者通过以上案例,力图找出当个体遭遇道德困境,即其面临的群体性行为与一贯信奉的道德伦理原则产生直接冲突时,是什么促使该个体在几乎孤立无援的环境下敢于冒险对己方阵营说“不”,是出于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还是人性本能驱使?抑或是其他通常不为人知的隐秘因素?本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系统科学的视角,附以案例、实验,围绕“个体的道德困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有叙事的可读性也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是一部优秀的调查型非虚构作品。 ★如果普通人拒绝从众,究竟是源于坚贞不移的正义,还是源于不可一世的叛逆? ★如果抵抗意味着陷入困境,是道德本能的驱使,还是大脑理性的思考,支持他们的行动? 这本书记录下四个普通人反抗的故事。无论身处战场或商界,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良知和正义。他们坚持原则,敬职敬业,渴望做正确的事,不仅是对自身灵魂的坚守,亦给了更多平凡人以坚强的力量和无畏的勇气。 他们没有一个人曾声名远播,却以行动带给我们关于“个体困境”的道德反思: 如果“善良、友爱、诚实和正直”等品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价值观,那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