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张力》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抒情话语,并聚焦于四位小说家,由此探讨这一时期文学所特有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尽管诗歌以其对社会现实的迅捷反应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排头兵”,但小说依然是中心文类,特别是抒情话语的渗入,构成了这一时期小说的显著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的抒情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正是通过与意识形态话语中的“革命”“现代化”“人民”“人道主义”四个不同维度展开对话,这一时期的小说重构了文学的民族国家想象,呈现出独特品质。王蒙、张洁、张承志和汪曾祺作为这一时期的四位重要小说家,以各自的文学实践,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话语与个人精神探索之间的艰难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抒情话语象征着1980年代知识分子对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未来的一种设计:从个人出发,建构共同体。集体主义并不必然作为个人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相反,从个人出发,对于共同体的想象可以克服个人主义自身的困境。在个人主义遭遇困境的今天,重温这一路径,是为了打开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新的空间,也是为当下的小说创作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可能。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步……”以此喻意丛书集合当代文学新锐青年批评家,以谦卑而又自信的态度,为文学批评界带来新的声音;以笔下之微光,洞烛世事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