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杨教授在乐黛云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作为建国以来*份比较文学博士后报告,本书*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从本体论和语言论的原初意义上对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进行了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展现了杨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远的学术理想。 书中,作者汇集了大量资料,经过梳理、分析、概括,指出儒家诗学皈依于“经”(即十三经)。“经”既是一种以语言文字凝固成的文本形式,又是一个本体范畴。这样就找到了可以与道家诗学的本体“道”、西方古典诗学的本体“逻各斯”相互参照、考察与比较的层面。作者指出西方诗学栖居的拼音语境是写音语言,是声音使意义出场,同时也指出东方儒道诗学操用的汉语是写意语言,是书写使意义出场。作者的这一见解,即西方诗学的写音语境与东方诗学的写意语境的界分,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童庆炳教授所说:本书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详尽地研究并回答了华夏诗学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是从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建构上完成这一研究任务的,多年来国内比较诗学的研究往往仅是从一个个范畴与文本来进行研究的,这种从思想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比较研究把国内比较诗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从本体论和语言论的原初意义上对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进行了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展现了杨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远的学术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