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田野,我是誰? 跨越偏見地圖,他是誰? 一個台灣原住民女孩的中國人類學壯遊。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生活不是;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但必須以生活體驗。」 「我學習人類學家帶著一些預設和想像進入陌生的地方,而實際狀況往往與想像完全吻合,甚至更多是全盤推翻,只能重新來過,而重啟的過程中,唯有將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獲得知識的空間。」 在台灣她是原住民,在中國她是「台胞」,在新疆、甘肅她是「北京人」?? 一個女孩在中國的三年之旅,順應「人類學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調查的心態度過在這裡的每一天,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試圖做個「當地人」,然而當外來者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好不容易建立的認知,以及攜帶在身上作為台灣人的固有思考,卻往往又是處處碰壁的「偏見地圖」。 「北京來的」研究生?或是「台灣姑娘」?得到的會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眼光和互動模式,那麼,我究竟是誰?作者藉人類學的研究面向,透過語言、飲食、時間、移動、家鄉以及差異,觀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種種窘境、衝突,不僅印證、反思所學,更是一次拋開書本、知識之外的壯遊。 作者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網路平台「芭樂人類學」舉辦「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該文引起廣大的轉貼,以及網友熱烈迴響,「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誠的記述所感动,能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樂。新疆需要這样的記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疊出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無論是閱讀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體驗。真想來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書籍重點 1. 人類學學什麼? 2. 人類學的看與被看。 3. 台灣原住民女孩在中國的人類學壯遊。 推薦 理解他者原來是看見自己的最好途徑,這本書領著我們經由日常生活,成為(世界)文化公民。──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作者简介 梁瑜 台灣大學政治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高雄茂林的魯凱族,母親為漢人。在新疆做過研究之後發展出對文化複合地帶的興趣,覺得混雜就是美。把自己當作接收異文化的媒介,也把自己看作他者來觀察。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台灣社群網站「芭樂人類學」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
目录: 忘了我是誰吧 「聽你說話,台灣來的吧?」 「台灣人到底咋想的?」 「你說,咱們中國真適合民主嗎?」 大陸尋奇和流星花園 「哇,他們說話真的跟大陸尋奇一模一樣!」 「哎呀,好像在看台灣偶像劇!」 吃啥?怎麼吃?這是個問題 「這是啥?」 「那是啥做的?」 「就??可樂啊!」 北京時間 新疆生活 「有的時候好像看得見自己仿若一隻轉個不停的陀螺, 置身於一個充滿樹獺的世界, 但??你覺得他們慢那是因為你快。」 遠行的意義 「他們不願意要我的車費,留下了電話讓我回北京以前通知他們一聲。 『有知識好啊,到哪裡都不害怕』, 小哥關上車門後、靠在車窗上樂呵呵的這麼對我說。」 家鄉是因為離去而設 「覺得所踩的這塊土地是屬於自己、 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情也都關乎自己, 這好像才是所謂故鄉真正的含義。」 月亮隱蔽的一面 「你看你千里迢迢從台灣來, 從台灣那一半面的月亮摔下來,摔到北京來, 你想看見的究竟是什麼?」 後記 人類學的成年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