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志愿者传递爱心正能量。 本书讲述了仁爱基金会奉粥志愿者用爱来构筑仁爱心栈的故事。他们用一碗碗热粥去温暖、感动、吸引着现代都市丛林中一颗颗因忙碌、焦虑而麻木、冷漠的心。 这样,我的孩子能幸福吗? 但是,很多人,都被感动。 特别是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柱着拐杖,颤巍巍地递给我们一杯粥时,我们内心的堤防被瓦解了;当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端着一杯粥走到你的面前说,“叔叔阿姨,请喝一杯爱心粥”,我们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当那些内心充满阳光的青年人、中年人向我们递上一杯爱心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冷漠坚硬的心还是可以松动的。我们在为未来打拼的时候,还可以感受一下当下的温暖和觉醒。 我们可以继续拒绝,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我们的心已经有了一点感动:万一他们不是坏人呢,万一是真的呢。 是真的。 真的有人在为他人努力奉献。他们做到了,而且在凝聚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做。 这本书经过了采访、整理、写作,又经历了怀孕、待产、不适等。总之,走过来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把我想要说的都表达清楚。我想,我可能无法和那些志愿者们一起一直在大街上奉粥,但我可以写下这些文字,让更多的人都了解他们,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机会,我们的心还有爱和温暖。 我也特别、特别想告诉我未出生的孩子:你有机会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妈妈要为你多做一些,妈妈应该为你多做一些,妈妈也有能力为你多做一些。我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的社会里,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法信任的世界里,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需要孤独打拼才能勉强生存的世界里。 特别感谢学诚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用文字表达出我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奉粥志愿者,感谢所有参与过奉粥的人和从志愿者手里接过粥的市民们,感谢所有的观望者。 是你们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有这样无私的爱。 感谢我即将出生的孩子,是你让妈妈更有力量,努力学习做一个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努力的人,努力让善良的人更有力量,让有力量的人更加善良。 如果你看到这些志愿者,请接过他们奉上的爱心粥,喝完后再去打拼。 感谢您。 公益或慈善的本质特征是利他。虽然一个明智的利己主义者也能够做出利他行为,但是那些动人、美丽、持久的利他行为一定是出于真爱。《爱让我们更有力量》通过讲述仁爱心栈奉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源于何处,真爱如何显示,真爱怎样改变人们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七年前,通过林启泰先生,我有幸接触到仁爱基金会的奉粥项目,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写下来,告诉世人。感谢心怀真爱的采益,以如此流畅的文笔,替我们完成饿了这一夙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 这本书讲述了仁爱基金会奉粥志愿者用爱来构筑仁爱心栈的故事。他们用一碗碗热粥去温暖、感动、吸引着现代都市丛林中一颗颗因忙碌、焦虑而麻木、冷漠的心,他们用行动印证了只有爱和慈悲才是度尽苍生的诺亚方舟。—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 看美丽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本书可能是最平凡简单的一种。在本书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可以如此温暖,人心可以如此仁爱。—凤凰网崔明晨 第一流的文章无关文字的精雕细琢,无关情节的起承转合,而是用爱写就的。从本书里,我读到了一颗真心。—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 公益或慈善的本质特征是利他。虽然一个明智的利己主义者也能够做出利他行为,但是那些动人、美丽、持久的利他行为一定是出于真爱。《爱让我们更有力量》通过讲述仁爱心栈奉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源于何处,真爱如何显示,真爱怎样改变人们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七年前,通过林启泰先生,我有幸接触到仁爱基金会的奉粥项目,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写下来,告诉世人。感谢心怀真爱的采益,以如此流畅的文笔,替我们完成饿了这一夙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 这本书讲述了仁爱基金会奉粥志愿者用爱来构筑仁爱心栈的故事。他们用一碗碗热粥去温暖、感动、吸引着现代都市丛林中一颗颗因忙碌、焦虑而麻木、冷漠的心,他们用行动印证了只有爱和慈悲才是度尽苍生的诺亚方舟。—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 看美丽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本书可能是最平凡简单的一种。在本书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可以如此温暖,人心可以如此仁爱。—凤凰网崔明晨 第一流的文章无关文字的精雕细琢,无关情节的起承转合,而是用爱写就的。从本书里,我读到了一颗真心。—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 冷漠不是最好的盔甲,柔软的心才最有力量。愿这本书里的爱和智慧,让你卸下防备,对世界温柔以待。—新华网编辑陈竞超 爱的加油站 我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曾经的我习惯于安享国家、社会给我的种种帮助,小到进入新环境时同学们在生活上提供的种种帮助,大到读书时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工作。曾经有很多善良的人给我了无私的关怀和照顾,但当时的我却并不心存感激。真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有两所“学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 记得在毕业前夕,学校主干道上挂着横幅“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当时的我觉得这么“高大上”的理想离我的生活是如此遥远,还是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安稳的生活吧。但是,生活就是如此充满戏剧性,越是渴望波澜不惊越是会遇到惊涛骇浪。 初入社会,我发现自己虽然带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却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我带着一颗傲慢和冷漠的心与同事相处,得到的是冷眼相待;我带着一颗抱怨的心与领导相处,得到的是责备和不理解。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工作已经成为了我的噩梦,身体也随之出了状况,让我身心备受折磨。于是我选择了放弃,放弃继续走向“悬崖”的绝望之旅,重新开启生活的新航线。 人生的美好来自内心的觉醒和改变,但在那之前需要深刻地认识和反省自己。在回国之前,我曾经整个下午在家门口的森林公园里漫步,把毕业参加工作以来经历的种种事情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了一遍。我惊讶地发现:一切问题和矛盾冲突的根源都来自于内心的固执己见。我不愿放下那颗高傲的心,不愿意去倾听,甚至拒绝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我被困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高傲、偏见、固执将自己束缚得越来越紧,终于有一天“火山爆发”了,这种爆发让领导惋惜、同事惊讶、父母痛心,我感觉自己仿佛坠入了人生的谷底。 我的心灵导师曾告诉我:当你走到人生的谷底时,以后每一步都是向上进步的。现在回首当初的经历,那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它逼迫着我去成长、去改变。经历了那样的洗礼,回国前我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创立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身体。非常庆幸的是,我回国后重返清华园,在一名富有远见卓识的教授的实验室工作,把自己沉淀下来苦练“内功”。 虽然换了工作环境,但我的心态并没有转变,尽管我已经学会克制,但过往的那些经历却再次重现。 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会遇到贵人吧,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就在此时走进了我的生活。在一次爬山旅游的过程中,同行的朋友了解到我有走进慈善、体验志愿服务的想法后,便推荐我到清华南门口的“仁爱心栈”奉送爱心粥。于是,我抱着不妨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仁爱大家庭。第一次奉送爱心粥是在2012年10月,当时的场景在记忆中只留下两个片段:一个片段是“仁爱心栈”给志愿者提供免费的早餐,早餐简约而不简单,因为它倾注着志愿者的爱心;另一个片段是我当天奉粥非常困难,以至于一杯都难以奉出去,当时我赌气似的告诉自己:“如果今天我一杯粥都奉不出去,以后就再也不来了。” 神奇的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帮助了我,一位路人终于从我手中接过了那杯粥。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我,才悟出那时奉粥为什么被拒绝,因为我已经习惯于索取,从未奉献社会;我已习惯于坐享其成,忘记了心怀感恩。就这样,一杯粥拯救了一个疲惫的灵魂。当时的我没有明白这一点,只是傻傻地坚持着。我坚持来“心栈”奉粥,不仅仅是因为“心栈”有免费的早餐,更是因为“心栈”有一群善良的志愿者。 一杯爱心粥要经历农夫的种植、后勤志愿者的采购和搬运、熬粥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奉粥志愿者的传递才能奉送到路人手中。我们仁爱志愿者参与了除种植作物以外的全部流程,这个过程就是团队配合共造善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熬粥是其中最辛苦且不为人知的一个环节,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最锻炼人的环节。 在家里和学校里,我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体会不到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艰辛。在“仁爱心栈”,我补上了这一课。当大家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时,熬粥志愿者早已来到厨房,烧水、淘米、洗豆、切枣,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展开,伴随着他们的是宁静的夜和粥锅里腾腾的热气。尽管早起熬粥很辛苦,但这群可爱可敬的“熬粥侠”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把早起熬粥当作培养早睡早起好习惯的方法;在冬天,把熬粥当作取暖;在夏天,把熬粥当作蒸桑拿。 熬粥时不断搅拌五谷大豆的过程也是我们感悟人生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就像这食材,有不同的特质,如果把它们放在冷水里是无法融合的,但是通过沸水的洗礼、志愿者的搅拌,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原来坚如磐石的红豆开了花,糯米把大家联结在一起,黑米与白米在碰撞中融合,到最后一锅熬好的爱心粥中看到的不再是种种单一的食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品尝爱心粥时发现,原来每一种食材都在保留了自身特质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食材的精华。熬粥的过程就是种种食材在沸水中碰撞、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仁爱志愿者团队也是一样,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大家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件事:传递爱。但在传递爱之前先要让自己充满爱,而“仁爱心栈”就是爱的发电厂、爱的加油站。 我们奉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提供免费早餐,而在于用我们的行为向社会传递一个讯息: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关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我们怀揣着一颗善良之心、一个利他之愿来到这里,我们通过点滴的善行温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内心成长的喜悦。最终,我们把这份成长带到工作生活中,用我们的付出和奉献感化更多的人。 文:吴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