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玲书写的这些日渐荒芜的村落中,有许多是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更是不可再生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的荒废毫无疑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孙喜玲正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留住这些行将消失的村庄……媒体人/周同馨厚厚一本书,孙喜玲写了三年。但她在山西的荒村里,跑了不止三年。她总说,出版这本书是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是为古老的农村留此存照……因为这些东西很快会彻底消失不复再现。媒体人/康少琼 本书简介: 本书属于“走读大地”系列之一。《风中的瓦楞草》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集。作者用五年多的时间行走于山陕乡村的角角落落,用镜头和文字,捕捉和抒写着晋东南及陕北一带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的衰退甚至“空壳”景象,有对劳动人民走向新生活的欣慰,也有对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式微的惋惜。 作者简介: 孙喜玲,山西襄垣人。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家学会名誉理事。出版著作有散文集《心湖云影》《此情可待成追忆》《静思集》,长篇小说《岸》等。 目录: 上寺头·祈雨·庙会001 北寨村·白洋泉河012 南寨村·莲花洞021 里河·十八院027 河东·河西·白云寺035 西村·残庙·古碑041 花沟·寨上·坪上村045 窑掌村063 良户·盘龙寨068 怀峪村085 半村·后沟097 城则村114 后龛村128 道宝河132 珏山村141上寺头·祈雨·庙会001 北寨村·白洋泉河012南寨村·莲花洞021 里河·十八院027 河东·河西·白云寺035 西村·残庙·古碑041 花沟·寨上·坪上村045窑掌村063良户·盘龙寨068 怀峪村085半村·后沟097城则村114后龛村128道宝河132珏山村141玛琅村150庞庄156段河村161寺南岭·常家大院169 冯家湾·夺火·黄家营179 窄相·碾帮水·报双村184屯城村201核桃铺215黄家大院224毛乌素村230洞霄宫村237后记246寻找失落的家园我出生在上党郡襄垣县,童年却是在吕梁黄河边的山村里度过,对于乡村的记忆是我一生抹不掉的乡思、乡恋、乡愁。黄河边的枣林、高低错落的窑洞、水井边的青草、老槐树上的喜鹊窝、土坯墙垣下的蚂蚁洞,还有春耕夏种的繁忙,四时八节的讲究,赶庙会、唱大戏种种,都是滋养我心灵的甘泉。正是这股甘泉培育了我热爱文学艺术、热爱大自然的性情,伴随我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春夏秋冬。农村之于我是无韵之诗,是无言之歌,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但似乎突然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刻,一个“空壳村”的词汇出现了,自此才知道,我深爱着的乡村,萧条了,衰败了,没有人烟了,农村的画面中失去了记忆中的元素。所到之处,多是苍凉破败的景象和大片撂荒的土地,广袤的田间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我曾问当地一位副乡长,他说,直接原因是一户就一两个孩子,生源越来越少,学校都合并了。孩子太小,需要大人照顾,父母们都跟着出去了。一家三口在外面租间房子,女人给孩子做饭,男人打工挣钱养家,时间一长就不回来了。农村的女子如今都想嫁到城里去,男青年娶不到媳妇,也都走了,农村渐渐就只剩下了老弱病残。采访中,这些隐藏在农村民居建筑里的历史文化又让我那样着迷、震撼。让我着迷和震撼的不仅仅是年代久远的民居建筑,还有农村的民俗以及诗意栖居的环境和恬淡的生活方式。其价值是线装孤本,是无韵之诗,是立体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骨骼的要素,是民族文化之根本所在。毫无疑问,它们一旦毁掉绝不会再现,却又注定了必将随着古村落的消亡而消亡,因此抓紧时间做一些记录留此存照,成了自己给自己强加的一种责任。古老的自然村大多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那些遗留在残垣颓壁间的文明碎片,昭示和见证了农村曾经有过的繁荣昌盛。农村的民居建筑不仅仅记载着农民曾经的生存状态,也记录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一点在各种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来。掩没在荒草杂树之下的,是千百年来生长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农村曾经的辉煌,告诉了我们中国农民有过的精致生活和高度的自治能力。过去的士大夫们,致仕后讲究落叶归根,农村因此得以繁荣昌盛,农民因此受到儒家文化浸染。晋城的代表村落有田逢吉田阁老的高平良户盘龙寨,有明朝吏部尚书刘东星的故居沁水坪上村,有明朝兵部尚书张五典的故居沁水窦庄,有明朝户部尚书王国光的故居阳城上庄,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张敦仁的故居阳城砥洎城,还有南明礼部尚书张慎言的故居阳城屯城村以及清康熙帝师陈廷敬的老家阳城皇城村……这些闪烁着历史光辉的人名和村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乡人的骄傲。在乡村的民居建筑中,有美学,有历史,有诗词歌赋,有道德思想,有人生态度,有前人的社会价值观,还有那种被我们称之为“意思”的东西。平日经常听人说如今的生活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意思”。说穿了,所以感觉“没意思”,归到根本上,就是因为丢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农村是和大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诗意,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淳朴,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生动。正是农村的田园风情孕育了中国的山水画和经典的田园诗。农村是国人共同的家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抛弃农村,毁灭古村落,意味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将被连根拔起。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匆匆走进一个村庄,又默默离开。进的时候,没有狗吠;走的时候,没有人声:迎来送往的,只有破败屋顶上那一簇簇青碧的瓦楞草在风中摇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