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王稼句·江南才子·著名作家也是藏书家的读书随笔精品集苏游梦痕·书人书事·明清风韵文苑旧事的考索与文人精神的追怀 本书简介: 本书是王稼句先生的读书随笔集,分为三辑:第一辑“苏游梦痕”,记八位现代作家学人与苏州的渊源、游踪及相关作品;第二辑书人书事,介绍十几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部分作品、书房与往事;第三辑主要是与明清几位作家相关的事迹和作品的考索。全书文字典雅流畅,知识渊博,见解高超,是一部随笔精品。 作者简介: 王稼句,苏州人,1958年生。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书家。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历任苏州市作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苏州杂志》编辑,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自1990年以来印书八十种,所作以散文随笔为多。 目录: 题 记 苏曼殊:暮烟疏雨过阊门 周作人:多谢石家豆腐羹 钱基博:远山沉日树苍凉 张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绿 郁达夫:残宵无梦到横塘 朱自清:君居停我情汪洋 沈从文:画了春愁画夕阳 田汉:曾识西山谢黛娥 黄裳四种 关于《骆驼丛书》 知堂晚年的文章 俞平伯日记题 记 苏曼殊:暮烟疏雨过阊门周作人:多谢石家豆腐羹钱基博:远山沉日树苍凉张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绿郁达夫:残宵无梦到横塘朱自清:君居停我情汪洋沈从文:画了春愁画夕阳田汉:曾识西山谢黛娥 黄裳四种关于《骆驼丛书》知堂晚年的文章俞平伯日记徐志摩书谈鲁迅的中文藏书叶圣陶在甪直叶圣陶早年日记叶圣陶的《客语》陈万里的《大风集》关于鸳鸯蝴蝶派书房风景:补树书屋书房风景:苦雨斋书房风景:风雨茅庐文夫先生两三事金性尧的最后想法 《浮生六记》人物小考《浮生六记》伪作两记沈复的琉球之行秦桧们的遗墨柳如是小影红豆庄的前世今生朱市妓王月生四时读书乐 后记前言题记 这个书名,乃取集中一篇的题目,那是借着苏州某旧宅的砖雕门楼说事,因在那门楼下枋上雕镂着“四时读书乐”的场景。宋末元初仙居人翁森写了一组《四时读书题 记这个书名,乃取集中一篇的题目,那是借着苏州某旧宅的砖雕门楼说事,因在那门楼下枋上雕镂着“四时读书乐”的场景。宋末元初仙居人翁森写了一组《四时读书乐歌》,四首七律,分春夏秋冬,咏读书之乐。这四首诗传播广泛,很多人都抄写过,碑帖流传是不少的,过去在坊间,时常能见到赵孟頫、文徵明、梁同书、成亲王永瑆、钱泳、林则徐、李鸿章、黄自元、孔祥珂等人的印本,尤其是徐郙、陆润庠、曹鸿勋、张謇四位状元,更写得温雅圆和、骨韵兼善,堪称台阁体的典范。这些碑帖,向来有很好的销路,由于那四首诗本身写得不错,像“绿满窗前草不除”、“数点梅花天地心”等,都算得上名句,抄它的人几乎都有大名,且大都是中规中矩的楷书。这对孩儿们来说,那就不但是理想的临摹范本,名人效应更成为人生楷模,而诗中描绘的读书境地,也让他们潜移默化,诗境与心境融合了,四时读书,也就有了四时不同之乐。正因为如此,这组诗向被认为传递的是社会“正能量”,不但有碑帖,在笔筒、墨盒、搁臂、水盂、镇纸等文具上也很常见。画人则将它作为一个题材,大都依诗意作四屏条。至于砖雕则不多见,故那门楼上的故事,题材不谐俗,寓意不庸浅,创造了一个让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作为民居建筑装饰,算是上乘的。读书既有年龄之分,更有性质之别。孩儿入塾启蒙,戒尺和罚跪,限制了他们自由的天性,哪有什么读书之乐?冯梦龙《广笑府》就记了一首《懒学诗》,咏道:“春游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凉无兴趣,不如耍笑过残年。”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中一帧“村童闹学”,晚清天津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图》,就反映了孩儿们摆脱束缚后的快乐心情。到了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各个时段,那“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然荻读书”诸多故事,又何乐之有?尤侗《艮斋杂说》卷五记了一则轶话,说是某君将死,对亲友说:“吾死无所苦,所苦此去重抱书包上学堂耳。”那诙谐中是含着悲哀的。且不说科举时代,民国了,上学读书,依然负担沉重,知堂在《苦竹杂记•谈中小学》里说:“一天八点十点的功课,晚上做各种宿题几十道,写大字几张小字几百,抄读本,作日记,我也背不清楚,各科先生都认定自己的功课最重要,也不管小孩是几岁,身体如何,晚上要睡几个钟头,睡前有若干刻钟可以做多少事。”时到如今,变本加厉,为升学,为高考,为考研,读书之乐更无从谈起,更有论文一道坎,又少不了要去读书,挖空心思,这里抄一点,那里偷一点,拼拼凑凑,应付导师,岂不知导师也是这样过来的,真是苦不堪言,然而不堪言者,更胜过那苦,还会有什么乐。然而读书固然有乐的,所谓乐,也就是满足自己的阅读愿望。依我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强迫的要求,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求自己的喜欢,那读书就有意思,有佳境,有乐趣了。犹记初读小学,散学后走过几条小巷,到一家小书摊,搬一张小凳,一分钱一本,看得真是津津有味,这是我早年所得的读书之乐。我在上大学前的学生时代,几乎都给“文革”占了,上课都不正常,更没有什么作业,就千方百计去找闲书来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五十多年来,正经书没读过几本,闲书却读了不少,至今一无所成,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但我却并无“老大徒伤悲”的遗憾,似乎这样也挺好,故至今还是在杂览,有什么读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读《启颜录》,读《笑林广记》,时会舒眉破颜,甚至笑出声音来;读《古拉格群岛》,读《定西孤儿院纪事》,虽然心情沉重,然而那些往事也正是我想知道的。大暑后这几天,异乎寻常的炎热,不想做事,也做不出什么事来,午前就泡一杯酽冽的祁红,找出一本《苦口甘口》,躺在藤榻上随便翻翻。翻到一篇《灯下读书论》,知堂说:“古人劝人读书,常说他的乐趣,如《四时读书乐》所广说,读书之乐乐淘淘,至今暗诵起几句来,也还觉得有意思。此外的一派是说读书有利益,如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升官发财主义的代表,便是唐朝做《原道》的韩文公教训儿子,也说的这一派的话,在世间势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所谈的对于这两派都够不上,如要说明一句,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这几句话,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完全的意思,我的读,也无非是想多知道一点世上的事。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稼句先生的文字,无论是描写苏州的山水风物,还是他的书话文章,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简洁,纯净,别具风致。我是素所喜欢。因此,每每阅读稼句先生的文章,总有种游目骋怀、如沐春风之感,是一种怎样愉悦的精神漫游啊。稼句先生的文字风怀,也许与地域环境的润泽与浸淫有关吧,是江南文化烟雨的蕴藉与淘洗后的清透空灵明澈吧。稼句先生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乐居于苏州,他也挚爱、熟悉、理解着苏州。作家范小青在文章中说,这些年来,苏州已经被稼句研究和熟知得“如同自己家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每天看每天想,早就爱之入骨、熟知于灵魂了”。稼句先生的书话散文,文字简净,雅致,自有一种特别的韵致。用中国画里的术语来说,是气韵生动是也,是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是也。我尤其喜欢他书话文章里的那种冲淡与平实,那种清透与明澈。这种特别的韵致,当是以他的广阅博读、以他的淡泊名利的闲雅情怀来支撑的吧。稼句先生不讳言,读书、做文,自来服膺知堂,曾几次在文章里说到,知堂的文字好,耐读,有味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读得书多”。稼句先生自己何尝不是读得书多?但他的文章那语言的简洁,那叙述中不着痕迹、恰到好处的抒情,我觉得却是接近于鲁迅先生的——不过是时代背景不同,稼句先生的文字便有了别样的风华。读稼句先生的文字,也总是被那种淡淡的、清雅气息所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