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择业,就业,发展,是毕业生的悲喜剧,更是家长的“创业史”,社会的多棱镜。 作者为85后青年,走访多个城市,见证数十位同龄人的就业沉浮,对笔下人物与故事感同身受,其真诚讲述,让人身临其境。 作者简介: 张小泱,原名张庆利,山东聊城人,青年作家,1988年生人,2011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非虚构历史文学《齐桓争霸》及《神奇的北魏》,担任大型电视连续剧《袁崇焕》联合编剧(2016年上映)。目前专职于历史文学和历史剧的创作。引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中国的80后,是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经历了物质贫乏的特殊年代,饱尝艰辛困苦,将他们视为人生的全部,拼命地在他们身上补偿物质享受——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一代,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代,是舒适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编织梦想的一代,是沉浸在“四大天王”、周杰伦和“超女”歌声中的一代……他们的前半部分人生似乎太“招摇”,也太“放肆”,于是,他们也成为社会主流媒体所讥讽的“垮掉的一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对这一代人而言,再合适不过。他们经历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经历了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变革,享受着市场经济和科技革命带来的甘美果实,但同时也成为这场变革的牺牲品;已经“奔三”的他们,不得不从“小皇帝”的宝座上走下,承受起超常规的生活重担;他们用掉生命的五分之一来完成教育,却找不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这群曾经怀揣各种美好梦想的年轻人,已经不敢谈理想,也不再奢望未来;这个有知识、有思想、有精力的群体,却长期处于辗转流离、苟延残喘的尴尬境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现状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威胁。坚忍、刻苦——中国人深植于基因的民族禀赋。这代人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已千疮百孔,虽然没有辉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在努力拒绝沉沦。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即便遭受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这代原本不为长辈们所看好的年轻人,也没有放弃对最基本的平凡而健康的生活的追求。他们和流离于街头巷尾的小商贩、辗转于各大都市的农民工一样,奋斗在社会的最底层,为这个社会,为这个时代,更为他们的未来,奉献着自己的汗水与青春。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古典中国尚未离我们远去,古老的传统还在继续传承,现代文明的脚步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创造了时代,而时代又塑造了我们;如果不愿远离,就请努力生活下去。对于这代充满叛逆性格和创新思维的人来说,说教毫无益处,那么,就请让我将《双城记》中最著名的一段话送给你我所在的这个时代,以及正在这个时代努力生活的80后和90后们——“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正走下地狱。” 第一章不能承受之重2014年4月下旬的一天,L城这座中国北方随处可见的小城一如既往地紧张繁忙着。除了为数不多的客人,没有人会注意到,在一条不起眼的胡同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超市里,一个大男孩儿正神情落寞地盯着街上的熙攘人群出神。他就是梁博,是笔者朋友的同学,同时也是笔者的受访者。这次见面是两天前预约的。当朋友帮我联系到梁博,并说要进行一些关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问题的采访时,梁博当场就热切地应下来,用朋友的话说——“好像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似的!”之前我已经进行了很多类似的采访,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感觉,即将进行的和梁博的聊天不会让我空手而归。更何况,朋友早就说过,梁博的曲折经历不会让我失望。我走进梁博家的超市时,差不多是上午九点一刻,或许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这个不大的店面门可罗雀,只有梁博一人蜷缩在收银台后玩手机。看到我进来,梁博露出一个腼腆的笑,黑边眼镜后面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生涩地问我:“您好,需要点儿什么?”我忙告知我的身份。梁博听了,不好意思地一笑,挠了挠后脑勺,接着起身从身旁给我拿了一瓶绿茶饮料。我并不渴,连连推辞,他却坚持将瓶盖拧开,塞到了我的手里。短暂的寒暄过后,我们两个同龄人就基本上算是相识了。与我预想中不同的是,梁博并没有朋友口中所说的那样木讷和拘谨,我暗自高兴,因为轻松自在的谈话更容易让我的访问进行下去。随后,在我的请求下,梁博开始讲述他的经历。开讲之前,看起来毫无头绪的梁博问我:“从什么时候说起好呢?”我想了想说:“其实聊聊你毕业之后的事就可以,但如果能多了解一些你之前的经历,比如大学里的学习状况,那就更好了。”梁博略想了想,忽然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说:“那就从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高考说起吧!”两次高考1988年出生的梁博,在2006年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场考完后,他从考场一出来,和其他家长一样顶着烈日在校门外焦急等待的妈妈在人群中一把拉住他,急切地问:“考得怎么样?”梁博却不敢直视妈妈的眼睛。他不知该如何面对含辛茹苦的妈妈,他知道自己的状态有多差,知道自己的答题有多糟,知道自己一定会名落孙山。而事实果如他所料:他落榜了。和许多高考失利的学生一样,梁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经受了未经高考落榜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煎熬。他不敢出门,整天闷在家里,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妈妈劝说他去复习,然而他已经对高三的“冲刺生活”产生了厌倦和恐惧心理,于是对妈妈的请求严词拒绝。不死心的妈妈随即动员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对他进行轮番轰炸。于是,梁博家每天都有客人光顾,舅舅、姨妈、姑妈、表姐、姑姥姥……他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劝说梁博“复习一年,重新再战!”爸爸妈妈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当然也是哀求儿子去复习……最终,在这种狂轰滥炸面前,梁博屈服了,答应妈妈再次踏入熟悉的校门,开始了一年的复习生涯。“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再为我操心,所以我决定去复习。”梁博说这句话时,语气中有一种显而易见的酸楚。而当说起自己重新走进校门时,他的脸上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然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遭受侵略的国家历经磨难,最终战胜了敌人。战胜国人民俘虏了发动战争的敌国首领,他们决定对这个罪魁祸首处以死刑,而行刑的方式与众不同——因为他们的国家被敌人轰炸得满目疮痍,于是他们决定用炸药结束战犯的生命。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行刑的过程,他们让全身捆绑炸药的战犯站在中央广场,火药的引线却一直延伸到城门,长达数里,他们要用等待死亡来临的方式加重对战犯的惩罚。一声令下,火药被点燃,街道两旁的人们静静地观看“嘶嘶”冒着火星的引线从城门奔向刑场……终于,引线燃烧到了广场上,然而,就在火星点燃战犯身上炸药的前一秒,一位老者却忽然将火星熄灭了。人们奇怪地望着老者,不明白他的用意。这时,老者缓缓地说:“再来一次!”梁博苦涩地说:“我感觉,复习一年这种事对我来说,就是‘再来一次!’——要多可怕就有多可怕!”我哑然失笑。作为学生却畏惧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悲哀的讽刺。重压之下,梁博在煎熬中挨过了2006到2007学年,迎来了高考。从考场出来,妈妈急切地问他考得怎么样。梁博没有说话,然而妈妈也没有继续问下去,母子二人就这样一前一后慢慢地走回家。没多久,梁博收到了石家庄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梁博学的专业是“金融工程”,这是个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的新兴学科,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才兴起的。百度百科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是:“主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理财、投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这个定义规范而生硬,基本上涵盖了这个专业所有的科目和技能,但是就和许多看似有内容的定义一样,这个词条说了也几乎等同于没说。和许多大学开设的专业一样,金融工程也是个看似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对它知之甚少的专业。梁博坦诚地说:“迄今为止我对这个专业也很陌生。”我不禁好奇地问:“那——你是如何定义这个专业的呢?”梁博略想了想,回答说:“其实就是学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再学一点理财、投资之类的课程,特别枯燥,而且基本没什么用,这个专业水得很——当然,这些也是我现在才得出的结论,以前我并不是这么想的。”我哑然失笑。长久以来,我频繁地看到毕业生们抱怨自己的专业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充满了“遇人不淑”或者“所托非人”的哀怨和不平。丝毫不意外的,梁博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当然,持有这种态度也无可厚非,梁博的看法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对这个专业的看法。我也曾问过一些同类专业的网友,请教他们的看法,结果他们对这个专业的评价也基本上没有脱离以下词汇:不好学,特别烦琐,背的东西特别多,不好理解……然而,让我不明白的是,既然不了解,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要选择去学习这个“水得很”的专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