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


作者:袁祥     整理日期:2016-09-12 23:00:19

优秀微小说集锦,草根文学的代表。 光明日报在其新媒体微博上举办“光明日报首届微博微小说大赛”,吸引了众多不知名的草根写手创作微小说,也引发了王蒙、严家炎、孙郁、于青等评委们的阅读共鸣与倾情赞许。本书精选了这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共广大读者欣赏。
  作者简介:
  主编:袁祥。光明日报社新闻策划部汇聚报社一流的人才队伍,自成立以来就力求以先进的创意理念,富有开拓的精神努力实践,策划了一大批高质量、有深度的报道。
  目录:
  最后的守护/白金科•001最安静的地方/殷茹•003星星下奔跑的孩子/曾明辉•005都是雾霾惹的祸/杨波•007雕刻师/杨世英•010孝子/宋炳成•013岳母/邹国富•014德福老汉学画/牟喜文•015灯塔/王万华•018下棋/胡本先•020英子/薛建生•022换心/周国华•025黄河船工/井延武•027面具/张建忠•030变/于国平•033换季/黄婉婷•034传家宝/尚庆海•035麦子熟了/程开廷•036拉脚/许立强•038分饼/相绝一•041红房子/青霉素•043母亲的电话/杨颖•046初恋有刺/荷潮•048带窝头/魏立国•051幸福的电话/王建刚•053春天的味道/刘向阳•055传染/刘柳•058起名/齐光瑞•060满月儿/许星•063立志/段凯•066无言爱情/张军停•067书法比赛/顿先海•068古老爱情/徐树建•069短信/水清沙•070未曾孤独/王国庆•071误/杜明骏•072等待来电/马健•073儿当官/邱朝平•075踩着父亲的脚印/韩峰•076好人王二/岳秀红•079想起黄林/鲁莽•081晚年/杨世英•083党员/杨列宝•085一张机票/陆正韵•087考察/高永友•090寒潮/宗晴•092猜谜/响亮•095书法家的“诡计”/杨波•098陈放与陈放/江海•101不说/兰耕云•104派克金笔/胡庆军•106进城/李德霞•108父子短信/周新天•110表哥的表印/何葆国•112妈妈软件/庭院深深•115“向上”和“向善”的正能量/韩寒张宪辉方曲韵•118后记•123
  前言微小说: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文体与新文化——兼评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优秀作品刘海涛1我们几乎可以把“微”字作为一个解释社会与时代、经济微小说: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文体与新文化——兼评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优秀作品刘海涛1我们几乎可以把“微”字作为一个解释社会与时代、经济与文化、教育与文学的关键词。与电商有区别的“微商”正在快速生长。“微电影”以700多亿元的产值超越电影与电视剧产值的总和。以“微信”“微博”文本为代表的新文体,衍化出“微读写”“微文学”“微课程”等众多的热词和新语,构成我们今天“微时代”里的“微文化”与“微传播”。文化产品形态与其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文学读写的转型,以“微”为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特征的微文学品种——“微小说”应运而生。按眼下人们的共识,微小说是一种字数在“600字以内”并具备了小说各种要素的新形态小说品种。现在,微小说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广大网民和草根作者以“游戏般狂欢”姿态参与创作与分享。微小说成为传统媒体、传统出版业青睐的文学新宠,也成为大中小学校在母语教学改革中重要的读写课程资源,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天天见面”的文学作品。据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已超过48.8%,网民数量突破6.68亿,手机用户突破13亿。移动互联网上6亿用户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新闻信息、文化信息、商业信息,平均时长为50.78分钟。可以这样说,每天有6亿人能接触、阅读并欣赏到微小说。这在传统的文学阅读与创作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开放、平等、免费、分享、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微小说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欣赏。一、网上与网下的微小说微小说最初起源于2007年——天涯网设置了“短文故乡”“闪小说”板块,小小说作家网出现“蚂蚁小说”的别称。随后几个大网站发起网上微小说征文或大赛,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大规模草根网民的积极参与。在这个兴起阶段,微小说作者基本上是各行各业的“非文学”作者,他们以娱乐游戏的态度来开始“碎片式微生活”的微故事写作。草根网民热情参与创作的方式还有:在网络上相互修改、转发、分享作品,以至形成了不少流传甚广、原作者已无从考证的故事。这种反复转发的故事开始具备文学的特质而接近于微小说。以《下一个是你》为代表,精品微小说开始现身“手机阅读”行列,形成了盛况空前的互联网文化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网民“文字狂欢、故事暴涌”的文化现象。2009年后,这种互联网网民的文化活动让传统平面媒体和纸介出版产生了兴趣,各大报纸和文学刊物不但以专栏形式编辑、发表微小说,而且开始筹办“网下”征文和大赛。其中优秀作品除了刊登在报纸上并继续流传于网络外,出版社也将其当作优质的文学资源出版。这种情况对微小说作者群产生了较大的良性刺激,一批文学素养较高、以小说或小小说为主要创作文体的作家开始进入,尝试单篇的、系列的微小说创作。于是微小说的字数从140进入到210、350、500、600左右的阶段。有作者发现,同一个小说故事,当他用3000字以上的篇幅写出、发表后,平平淡淡、几无反响,而改用500字的微小说篇幅重写、再发,流传范围、反响程度大大出乎意料。一批小说或小小说作家发现微小说文体的特殊魅力后,积极地成立文学组织,举办高端论坛,开办培训班,筹办更大规模的甚至世界华文范围内的微小说征文和大赛。一批专攻微小说的“专业户”在此提高了创作水平,拿出了一批质量整齐、文学性较强并被评论家、编辑叫好的微小说系列书籍。传统的纸介出版和现在的电子出版以更大的热情做出回应。《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给了微小说宝贵的版面。微小说之“火”也开始燃烧到海外。东南亚一带的华文作协与作家,以很高的创作热情呼应中国大陆的微小说创作,他们出专集、开专栏、办研讨会,邀请大陆作家访问、讲学,华文微小说成为整合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新兴文体。2012年后,随着全国性的“中国闪小说学会”成立,数以百计的微小说骨干作者群形成,数以千万计的微小说读者群以及手机上的读者群涌现,微小说文体的创作类型、微小说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基本形成。微小说精品从网上传播,发展成为平面媒体的新宠和纸介出版的新秀,又渗入校园文化教育领域,成为母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微小说的这种进入和渗透,反过来对微小说创作注入更大的动力和生机。开始于网上,活跃于网下,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文体现象和文化现象就这样红火蔓延并兴旺发达起来。二、历史与现状中的微小说在互联网兴盛之前的1990年代,微小说就曾有过一个“百字小说”的名称。那是在1992年,上海《小说界》从湖南作家邓开善的60篇字数在100多的微型小说里,精选40篇刊发在当年第1期上。那时微型小说的字数曾定在1500字左右,主编的意图是通过更精短的篇幅来挑战微型小说的创作极限。可惜当时“百字小说”的创新写法,呼应者廖廖无几,众多的非文学专业作者和普通百姓更无响应。200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几家媒体和机构发起过“手机小说大赛”,规定“手机小说”的字数为350字(每篇作品只能发5屏,每屏可容纳70个汉字)。从最后获奖作品集《2005年手机小说大赛获奖作品选》中50个作者的身份可见:参与者90%以上为不知名的草根作者。由互联网点燃并迅速蔓延的“微小说之火”,并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其文体现象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割不断的“文脉”。据专家研究,中国小说其实在最初的萌芽时期——先秦寓言和先秦散文时代——就是“微”的。像《韩非子•守株待兔》《庄子•疱丁解牛》等,就是用几百个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先秦寓言和先秦散文里的“古汉语叙述机制”,影响了后来魏晋时期《世说新语》《搜神记》和明清时代《聊斋志异》的定型和成熟。《聊斋志异》里相当多的篇章就是经典的“古微小说”。微小说在国外的英文名叫FlashFiction,特指篇幅极短的小说。资料显示,有些外国编辑喜欢选编每篇不超过55个英文单词的作品。根据维基百科介绍,FlashFiction的历史渊源尽管也能追溯到古希腊的伊索,但欧美最早提出这种超短小说文体却是1987年的事情。那一年,美国著名编辑、出版商和报人斯蒂夫•莫斯出资设奖,在《圣路易斯•奥比斯波新时代周刊》(SanLuisObispoNewTimes)上举办55个字的“Fiction”大赛,参赛者众多,受读者热捧。此后该周刊每年都举行这样的赛事,并将优秀作品结集出书。于是这种文体逐渐被人们接受。不过,真正明确提出FlashFiction这一概念是在1992年。据云弓编译的《小小说的长度定义》介绍,1992年,詹姆斯•托马斯等编辑的《闪小说》(FlashFiction)选集引起轰动,他们选择的作品每篇不超过750个词。三、平面媒体与草根作者群2007年“天涯社区•短文故乡”首先亮出“闪小说”(即600字以内的微小说,本文所说的微小说和“闪小说”相同)招牌,小小说作家网开设“蚂蚁小说”板块。从2010年起,新浪网连续数年举办征文,打出“微小说”旗号。2010年蔡中锋、程思良等人明确界定“闪小说”文体内涵和定义,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的华文小说界纷纷响应。分析上述微小说创作热潮中的作者结构,可以看到:当新浪网把“微小说”定义为140字的微博小说时,95%以上作者是非专业的普通网民。当程思良等人成立中国闪小说学会,出版《当代闪小说》刊物,将“微小说”定义为600字以内的小说时,80%以上为非专业作者。当菲律宾的王勇、新加坡的希尼尔、泰国的司马攻等当地华文作协负责人倡导“闪小说”时,东南亚一带的华文闪小说作者90%以上为专业作家。而同期,中国大陆的微小说作者90%以上是非专业作者。在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90%以上的手机用户每天都能接触到微小说。从笔者的“微信朋友圈”来抽样统计,约有10%的网民不定期地写作、发布自己原创的微小说,约有80%的网民转发他在朋友圈中看到的认为好看的微小说。在转发过程中,10%左右的微小说经过了转发者的修改、编辑。因此,当一些微小说被广大网民反复转发、反复修改时,其原作者究竟是谁已无法考查了。这种非专业甚至是佚名作者的创作完全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特征。当下6亿移动互联终端拥有3.2亿微信、微博用户,其中10%的微小说作者都能凭借这些自媒体来发表自己的微小说。这意味着,10%的微小说作者均有类似《百花园:小小说世界》那样的发表自己原创作品的园地。如果80%的微信、微博用户都能经常、定期转发微小说,那么他就相当于拥有一个类似《小小说选刊》那样的电子版文摘刊物。这种原创性或文摘性的微小说发表园地极大地鼓励了草根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草根作家的作品和“无名氏微小说”为众多公众号、“云阅读”带来了生机,也成为后来一些文学大家、影视高手进行创作的好素材。于是我们看到,现在已有超过10个公众微信号、App和网络文化频道成为专发微小说精品的专刊、专栏等。当东南亚一带微小说作者中的90%、大陆作者中的10%为作家,真正把微小说当作纯文学来进行精心的构思、创作和发表时,微小说创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精品不断涌现。这90%和10%,将小说、小小说中好的写作经验、创作技法带入微小说创作中,极大地改观了微小说给人们的“草根印象”“快餐文化印象”。这些专业文学作者创作的优秀微小说作品一旦上网,并被集纳起来形成“微小说公众号”和“微小说专门频道”时,便引发了更广泛的文学分享和文学精品的再生产、再传播。上述情形在互联网已经持续了数年。微小说精品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影响了传统的文学生产形式,改变了千万网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可以预见,微小说将来会成为手机阅读的主打产品之一。微小说的阅读与写作将对人们读写能力的培育产生不可替代的功能和贡献。最后的守护白金科这个冬天一直在下雪,门前小石桥上的积雪已经被碾压成厚厚的冰,小石桥的桥面变得光滑如镜。老人坐在门洞里,看着小石桥,一下午的时间里,老人看见有八辆电动车在桥上摔倒,幸亏是年轻人,老人想,如果是上了年岁的人,可怎么得了啊。天就要黑了,老太婆还没有回来。好些日子了,老太婆一直早出晚归,天知道她在干什么——老人当然也不知道,老太婆不说,他也不稀罕问。事实上他们已经二十多年不说话了,合不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一说话就抬杠,那就不说,大家都憋着,就不信离了你就活不了了?老人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性格合不来,说离就离了,像喝汤那么简单,可不像他们那时候,两个人一旦拜了天地,那就是拴在绳上的两个蚂蚱,谁也别想蹦跶开去。天就要黑了,雪又开始下,纷纷扬扬的。老太婆还没有回来。老太婆腿脚不太好,老寒腿,胆子又小,怕黑,都这般时候了还不回来,你说你都在外面忙些啥呢?老人想,光坐着不行啊,天就要黑了,老太婆怕黑,桥面上很滑……他得站起来,叫老太婆一爬上小石桥就能看见他。老人用手抓着门框,很努力地往上站,终于,老人站了起来。老人佝偻着腰,很努力地站在门洞里,眯缝着两眼紧紧地盯着飞雪中的小石桥。谢天谢地,老太婆回来了。老太婆慢慢地过了小石桥,慢慢地过了门洞,经过老人身边的时候,老人分明听见老太婆说了一句:你个老东西!不知怎么的,老人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好听,他想好好咂摸一下这句话,可又觉得好累、好困,该睡觉了,老人想着,便一头栽下去,天一下子就黑了。在这个冬天剩下的日子里,老太婆再没有出过家门。她拖着老寒腿顶风冒雪地早出晚归,只是想给老东西制造一些牵挂,好叫老东西多撑几天,现在,老东西已经走了,还出去受那罪干吗呢!老太婆坐在墙根下,看着那门洞。





上一本:黑裙:国际品牌酒店总经理的职场笔记 下一本:沉默的天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的作者是袁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